初中历史观点
1。李鸿章(1823 ~ 1901)是晚清重要的军事官员,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付梓,字渐甫,号邵荃麟,。安慧是个胖子。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时,他在国内接受教育,他谈到寻求世界的研究。
咸丰三年(1853),奉命回乡办团训,多次领兵抗击太平军。1858年冬,到曾国政府帮忙做生意。
1860年,淮阳水师统一。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推荐“人才大有可为”,下令回合肥养壮胆。
同治元年(1862),编入怀雍五营。曾国藩把上海作为“加薪奶油之地”,命令怀勇乘坐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己成军,为淮军效力。曾国藩推荐他做江苏巡抚。
地方党的实权不仅守住了,而且大大扩充了在江苏的军队,采用了西方的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从六千多人增加到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地方武装。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淮系的军阀集团。
李鸿章到上海后,与外国联手,雇佣家仆(后组织为长生军)对太平军犯罪。1863、1864年,率领淮军攻占苏州、常州等地,与湘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自20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大力打造新式军事工业,仿制外国舰船枪炮,从大事单做起“自强不息”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成立江南机械制造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
同年两江总统制,调集数万淮军在中原与捻军作战。1866年,跟随曾国出使,派高官处理军务。
次年,被封为湖广总督。之后采取“包围地面”、“强墙清野”的策略,在山东、江苏与直隶之间(约今河以北)、山东之间消灭东西捻军。
1870年,追随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沟通北洋大臣。从这里开始,他控制了北洋25年,参与管理清政府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新疆最有权势的官员。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进一步扩大洋务业,因标单中的“自强”而“求财”。他决定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着手组建北洋海防,以对外采办为主,自建为辅。光绪十四年(1888),建立北洋水师部队。为了培养“自强”和“求富”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还设立了各种新式学习馆,并派人去欧美学习。
所有这些洋务都深刻地影响着近几代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和演变。李鸿章由于中外力量对比,产生了严重的“恐外”思想,在外交事务上始终坚持“错中求全”的方针。
1901年11月去世。石文中,金凤头等舱。
他是《李文忠全集》的作者。2。
Xi事变:时局变化的支点1936 12 12年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Xi事变。由于蒋介石顽固坚持“先在国外后定居”的反动政策,不顾日本侵略者的围攻,强行将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围剿”陕北红军。
张、将军为了民族大义,在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合抗日后,毅然提出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如何处理安事件,张和杨以极大的信任邀请中国代表参与决策。
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地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政策。Xi事件最终成为时局变化的枢纽,从而实现了全民族一致抗日的新局面。
西北三位一体抗日同盟的建立与精诚合作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之所以在抗战中果断发动Xi安事件,以促进民族团结,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勇气,而是出于他们对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的把握和人民对抗日的向往。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有杀父失子之仇。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积极支持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在中原大战中给予蒋至关重要的支持。然而就是这个蒋介石,在日寇的围追堵截下,严令不许抗日。先丢了东三省,再丢了热河,替蒋介石吃了苦头,被迫“走出去”,出国“考察”。
1934年蒋回国后,命令他率领东北军在鄂豫皖“剿* * *”,然后在陕甘“围剿”红军。两次“剿* * *”让张学良损失了几个师。蒋不仅没有表示同情,反而顺手取消了东北军两个师的编制。
蒋介石用内战来消除分歧,这让他很反感。在“剿* * *”中,张学良对* * *产党和红军有了新的认识。
在湖北、河南、安徽,他感叹红军英勇非凡,人民不顾生命支持红军。“围剿”时,东北军被红军一下子消灭了两个半师,被俘数千人。然而让他感动的是,他俘虏的官兵吃住都比红军好。
红军告诉他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后,他们都被释放了。被俘的619团团长,也自告奋勇当起了钟* * *与东北军沟通的使者。
雄辩的事实表明,中国和红军是真正抗日的;为了抗日,我们必须联合红军。张学良立即派高福源前往陕北,表达联合红军抗日的意愿。
杨虎城也和张学良有过类似的经历。杨虎城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同盟会成员。
在中美第一次合作中,我了解了一些正直、正直的中国共产党人。大革命失败后,他拒绝执行蒋介石“清党”的命令,安排* * *党员在他的军队中担任要职。
蒋介石发现后,逼他出山去日本“视察”。1935年,杨虎城被蒋介石逼得派出四个旅在陕南与红军作战。
2.初中历史重要概念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6月1840 ~ 8月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0个月~1860 10个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有相关的电影和书籍。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日期:65438+6月28日0840-65438+8月0842。
地点:中国。
结果:英国赢了。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根源:英国殖民主义为了打开殖民市场,在发展中国家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军胜利后的要求: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赔偿21万银元。
3.割让香港岛。
4.与英国谈判关税
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这是英法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第一次联合侵略。1856~1860(咸丰六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又称英法联军之战而得名。
3.如何评价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名字傅单位海南省三亚市第二中学邮编572000关键词历史人物阶级理论生产力历史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没有历史人物,可以说历史教学是不可能的。
虽然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对于初中生学好历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至关重要。但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么多历史人物,有好有坏,贡献也不一样。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评价他们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呢?以下是我对历史人物教学经验的一些看法。
第一,坚持阶级论的观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条主线发展。因此,历史人物在活动中不可能超越自身的社会性和所代表的阶级。
只有用阶级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人物,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个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前期颁布法典的拿破仑。
该法典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残余、保障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拿破仑曾在法国占领下的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一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且拿破仑早期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为了击退法国大革命中反法联盟的干扰,是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它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然而,为了扩大法国的领土,控制欧洲,拿破仑多次动用外国军队占领欧洲许多地区。拿破仑成了彻头彻尾的侵略者。他的侵略损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灭亡。
由此可见,拿破仑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掠夺性)。而且我们也不能认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侵略性的,所以我们对它持否定态度。
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拿破仑超越自己的阶级,我希望他在对外战争中充分发挥解放者的作用。第二,坚持多方位评价的观点。多面评价是根据历史人物的一生活动来评价历史人物。
这种评价有利于防止片面、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对汉武帝的评价,说明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轮廓广阔的政治家。
政治上:颁布政令宣扬恩宠,削弱督抚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集中起来,统一铸造五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儒术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学派。
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军事上,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大规模进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外交上,张骞出使西域,巩固了北方边防,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在他的统治下,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统一,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三,坚持时代观点。坚持时代的观点,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人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就肯定,不符合就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比如李鸿章和左都是清朝的名臣,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但是两个人在中国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李鸿章在创办洋务运动的时候,也代表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了中国的主权。他完全是个叛徒。李鸿章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左则不然。虽然他身上沾满了太平天国战士的鲜血,但在清政府西北边疆新疆出现危机时,他却义无反顾地扛着棺材奔赴战场。最后经过浴血奋战,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导完整。
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左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4.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是指历史人物在活动中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否定了。
这一标准常被用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改革活动。比如对商鞅的评价。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辛辛苦苦种田纺线的人免徭役、免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则被罚与家人做奴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战争有功者;建立郡县制,君主直接派官员治理。商鞅还编了一笔账,五家是朋友,为什么十家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居不举报,那就十家一起坐。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越来越强,为秦国灭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改革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也死于车裂。
但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秦国人民的利益,我们应该对商鞅持肯定态度。5.坚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不要感情用事。
4.初中历史试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民族都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成员,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西北的羌族和南方的苗族,是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出现的。
今天,西周的满人始祖苏神,商朝的蒙古人始祖东胡,都曾经很强大,建立了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非常强大,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国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很多国家也进入了中原。宋朝时,契丹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建立的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
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管辖范围更广,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清建立的清朝,疆域辽阔,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创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是残戎族,一直受到华夏民族的歧视。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促进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在北方统一后逐渐强大,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仅占领了中原,还统一了全国。
中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中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初期确定的。在经济上,少数民族在祖国边疆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夷人开发沿海地区,苗族、瑶族开发长江、珠江、岷江流域,藏族开发青藏高原,彝族、西南民族开发西南地区,东胡人开发东北地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人先后开发蒙古地区,回纥、西北民族开发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台湾省岛。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发展边疆经济,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往来,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人民抗击沙俄入侵东北,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在近代,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例子更多了。
当然,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数量众多、发展迅速的民族在我们祖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比如汉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事实,毋庸置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而是所有民族建立的,包括历史上存在的,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的发展史。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
第二,讲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故事,要用矛盾的观点具体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对立、战争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族内部有战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有战争,少数民族之间有战争;既有外敌入侵,也有抗击外敌侵略的战斗。
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有统一也有分裂。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难看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是主要地位的时候,他们友好相处,相互影响,和平发展,国家呈现出统一的状态,例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等的统一。
当矛盾斗争占主导地位时,各民族就会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会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五代十国割据状态的形成。同时,矛盾的双方也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与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几乎调动了各自一方的全部人力物力。但战后出现了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各族人民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
虽然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浩劫,几百万人死亡,经济文化被摧毁,但战争也是各民族相互亲近的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量被征服民族的人被迫迁移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错居,相互融合。
东晋十六国时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民族大融合。蒙古族和满族如果不进入中原,就不会有更多的元素融入汉族。
至于战争导致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仇恨、屠杀、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相处融洽。
5.对初中历史课的建议丰富你的生活,把你生活中想到的,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的,放到你的课堂上。
孩子的视力才是你要注意的,一个年龄段总会有特别的偏好!尽量充实,尽量风趣,幽默,学会幽默,多读书,注意其他方面。不要误导人家的孩子!我真的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我想到以前的老师,他们真的不一样。对于后辈,我尽力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把自己的青春印在别人的青春上。这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要学会感动人,教师是个苦行业,需要大爱,大爱就是博爱。
没有一定观念的人不配当老师。
6.求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大纲1:首先,历史科学(基本点)的复习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的过程;“3+X”考查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原理、事实)和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想),力求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上,认真复习一些专题讲座。2.要慎重处理,掌握好各种关系:①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的关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2)双基与能力的关系,其中双基是前提,能力是归宿,要立足基础,有效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3)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的关系,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历史还应注意三个环节:①注意学科内部的联系(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2)历史地理与政治的关系;③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系必须三轮复习:第一轮全面系统复习,打牢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从新的角度结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模拟考试,查漏补缺,强化训练4。第一轮要复习单元,开阔视野,基础还是要扎实,但要适当加快节奏,突出骨干,适当照顾非重点。
第二轮一定要加强专题的复习,精心设计每个专题下的子专题,用一种发展的、相关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专题的复习,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要把知识点讲得太细。前两轮复习以历史学科为主;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三个重点”(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把握重要史实、概念和结论,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体系和知识网络。
①准确记忆基本史实:明确记忆目标;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网络。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③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4)加强专题史的复习,整合形成骨干(突出重点,适当照顾非重点)。
比如附录: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变的主要特征;明清之际的“大逆转”:近代早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840-1919);中国近代史晚期(1919-1949);中国* *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还有。在世界近代史部分,要关注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大制度和两次战争为重点),科技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比较和联系,关注的焦点。(2)学习基础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从而理解和评价历史生产力标准。
所谓生产力标准,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第二,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
所谓实践标准,就是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来论证。一是要“贴近史实和科学”;第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一些不科学的结论”;第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在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然属于微观;“宏观”主要是指一个时代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发展趋势。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的认识,光是就事论事,很难做出正确的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④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看历史。
首先要认识到“文明的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领”;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与文明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初步理解和掌握应包括:①因果;(2) * * *性别和性格;③现象与本质;(4)偶然性和必然性;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⑥继承和发展等。
重点(3)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注意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平时复习练习做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