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 * *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的新情况、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步的制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和平发展繁荣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 * *党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充分发展和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找到了一条道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这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巨大勇气和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历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用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经济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建设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 *产党根据本国国情提出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实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认识的大胆创新和飞跃。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也要实行市场经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形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模式理论。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进步,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我们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发展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南。
(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结晶,是建设中国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而我们要建设中国的经济学,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离不开中国几十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因此,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结晶,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基础。理由如下:首先,“中国经验”是中国* * *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结果。我们一直强调走中国自己的路。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这一系列措施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独特经验。其次,“中国经验”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模式是第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这三次飞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巨大勇气和宽广胸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和* *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创新、理论创新的伟大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次,“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是中国经济学建设的实践基础。实验和创新是中国经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的改革一直遵循实验的方法,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部门的各种渐进式和多样化的机构改革,等等。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积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升华自己的理论,并用升华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即“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因此,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验”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实践基础。
第三,民族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建立当代中国经济学,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借鉴和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和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思想资源和理论来源的多元化和一体化。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 * *产党和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正是我们党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才使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等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到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借鉴价值。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以反映这种现实经济基础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夹杂着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这种客观的经济现实决定了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不需要片面强调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也不需要武断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第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创新和发展包括:在实践中检验、补充和发展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根据时代要求确立新的研究课题;从现实中发现新问题,并对新问题做出科学解释;揭示新的经济规律,提出新的概念和范畴;注意分析工具和手段的进步,特别是数学方法的正确使用,等等。
(2)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第一,建立新的学术规范。西方经济学中以数学形式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规范不可能在中国重演,但经济学中应该存在真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将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改革经济教育体制。为适应中国经济复兴的需要,中国的经济教育体系应进行创新,如大学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数学课程和教材编写的改革,中学教育中政治学课程的改革等。
(3)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前,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于认识现实、指导实践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包括基于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世界观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成果,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优秀成果,紧密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理论。
(四)要正确处理中国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中国经济学是本土经济学,但也需要国际化。一方面,它需要吸收国际公认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以丰富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学也要走向国际,不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整个经济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当然,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和差距。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无法用国际经济学常用的术语和范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有成就的学者甚至无法用英语与同行自由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学至少有一些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国际接轨,无法提升为国际公认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种遗憾。因此,在强调中国经济自主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途径。
(5)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具有前瞻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或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也应具有前瞻性。即既要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也要研究当代世界的经济问题;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又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既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又要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进展,还要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俗话说,要用外国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