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清代皖江的辖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挖掘文化的内涵,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备受关注,逐渐成为热点。关于安徽的地域历史文化,与会专家大多同意将其分为三部分:淮河地区、皖江地区、徽州地区。关于“皖江文化”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是以安庆和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安徽文化和江西徽州移民的斋藤优子信仰碰撞融合而形成的。第二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安徽文化)和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和徽州文化影响的长江沿岸的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的“徽皖文化”。第三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是指皖江地区从古至今的整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范围大体接近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即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绩溪县除外)和滁州市东部。当然,“皖江”从一个地理名称到一个文化概念肯定有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要对“皖江文化”做出科学的界定,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探寻“皖江文化”的精神实质,从宏观上探寻“皖江文化”的内在规律。也有专家认为,地域文化必须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完整的有机体系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提出“皖江文化”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
关于皖江文化的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皖江文化的微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皖江文化的宏观研究尚未形成气候。在研究成果中,地方性研究、现象描述、历史考证较多,但综合性、整体性研究薄弱,文化研究较少抽象,缺乏对文化本质的探讨。
二,皖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论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皖江文化的鲜明特征。有专家认为,皖江文化自先秦以来从未中断,历史悠久。皖江文化中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家族,有的世代延续,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文化辐射力强,在很多方面使得一些文化内容从地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更注重以文学载道、救国、救世、娱民,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系统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的精神力量,影响广泛而深远。有专家认为,皖江文化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派学术胸襟为代表的包容文化胸襟,以桐城宋代士人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及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家为代表的灵活开放的世界意识。也有专家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的不同特点: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了“山”一样的尊严和厚重,文物众多,积淀厚重;皖江文化像“水”一样飘逸空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召唤力,文学艺术成就尤为突出。
探讨皖江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完整准确地表达皖江文化的鲜明特征,说明皖江文化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成熟的地域文化。文化学理论认为,一种文化类型能够形成、生成、发展并长期存在,同时在与其他类型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明显的特征,必然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关于这一点,专门讨论这个研讨会的文章很少,而思想脉络恰恰是构建皖江文化有机体系的内在支柱。
第三,皖江文化的深刻内涵
皖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剧、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诸多领域。
(1)文学。本次研讨会有很多论文讨论桐城派。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继承朱成道统,崇秦汉散文,崇八家,自成一派。以方苞倡导古文“易发”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经刘大奎扩展,至乾隆年间姚鼐渐盛。关于桐城派,有专家认为,桐城派“清无我”、“气韵流畅”的风格和形成,与禅宗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有专家认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也是桐城派百年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专家论述了姚鼐对文学理论的贡献,认为他提出的“义”、“考”、“文”相结合的文学主张,不仅是对桐城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2)戏剧。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表演,创造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羊戏、徽剧、京剧、黄梅戏等。有专家对贵池村民的文化心态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体现了他们崇拜自然、祈求安康、崇拜佛道巫术的迷信心态,但也满足了村民治疗精神痛苦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他们追求幸福的人生观。有专家分析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认为黄梅戏蕴含着中国戏曲的深厚魅力,唱腔细腻深情优美,音色特征丰富,旋转手法丰富典雅,结构语句严谨有序,唱腔独特。有专家认为,程长庚创立京剧,成为“京剧之父”,是因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感、博采众长、创新超越的艺术追求。
(3)佛教。皖江地区影响最大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区也是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有专家指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不是原始的佛教文化,而是吸收了儒教、道教、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儒教和佛教创立和发展了九华山佛教文化,僧人、村民和香客促进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繁荣。有专家探讨牛头禅创造的《天竺经》和《天竺家风》在传承佛法、连接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专家还讨论了禅宗的特点及其在禅宗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第四,皖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皖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财富,应该得到精心保护。既要重视文物古迹等物质要素的保护,也要重视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等无形要素的保护。与会代表认为,政府应重视文物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集中人才和财力抢救和保护一些珍贵文物和文化风貌。要对皖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系统、有计划的梳理,为进一步拓展“皖江文化”研究创造条件。
与会专家指出,研究、开发和建设皖江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要弘扬其精华,摒弃其不足,提炼和升华“皖江文化”精神,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更好地发挥内驱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专家认为,要结合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皖江文化资源,加快皖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要强化皖江文化品牌,设计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项目和重大文化活动,提升皖江文化影响力。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诗歌节、张恨水天柱山旅游、九华山佛教文化国际交流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皖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把文化创新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促进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