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松树的论文

我选了两篇关于松树的论文,希望你看了对你有帮助!!

1.云南松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本研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在滇东南、滇中、滇西北的10个云南松种群的树皮、木材、针叶和球果等10多个形态性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统计分析。观察了针叶、韧皮部和胚的显微结构。结合环境条件,分析了云南松种群的形态结构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

云南松种群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态性。随着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增加(样带取样),从滇东南到滇中到滇西北形态变异的总趋势是:针叶长度逐渐减小,芽的比例,1束3针,短枝、球果和鳞片上的针叶数,生长轮宽度和针叶破碎面积(除海拔高度外)呈”。叶鞘长度、脐长、木材生长轮宽度、树脂道数量和芽鳞排列的紧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3针1束的树比2针1束的树长。2针1束的长度比3针1束的长度长。针的伸长生长通常表现出“优势针束优势生长”的原理

针的内部结构表明其基本结构特征相对稳定,但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值变化较大,即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针的结构也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横截面形状主要为半圆形、扇形、纺锤形和梯形。1束的4枚针叶和1束的5枚针叶的横切面形状表现出多样性和不规则性,单维管束和单、双维管束间过渡型的比例增加。

在滇东南,云南松针叶内皮层存在凯氏带,其外切向壁和径向壁增厚,生长在该地区湿热条件下的云南松和思茅松针叶内皮层凯氏带更为明显。而云南中部和西北部的云南松叶片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同时,滇东南云南松和滇中云南松针叶的传递组织中出现了大的树脂道,尤其是云南松嫩针叶。

云南松针叶的维管束以双维管束为主,但也有单维管束和单、双维管束之间的过渡类型。皮下层是典型的II型皮下层。表皮角质层明显;树脂通道多为典型的外源型。

滇中地区云南松针叶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数量及其组成分子的大小均比滇东南地区少,且相对较小。而滇中云南松针叶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数量明显高于滇中云南松,但细胞体积相对较小。针叶木质部细胞的增多是对干燥环境的一种适应。

针基部短枝的连续横切面表明,针和基部的结构是连续的过渡结构。首先针叶内的维管束全部转化为单个维管束,然后针叶基部逐渐愈合,中央逐渐出现类似髓的薄壁组织,不同针叶的维管束逐渐愈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具有分枝的典型结构。短枝顶端仍有顶端薄壁组织,但由于针叶发育的限制,不会继续分化。

短枝的发育来源于长枝上芽鳞之间的侧芽。在发育的初始阶段,侧芽伸长生长。在伸长生长过程中,首先分化出一大一小两个“不对称”的针状原基,大叶原基进一步分化形成三个针状原基。在针原基不对称分化的过程中,发育成嫩针。根据针原基的不对称发育分化,如果温湿度条件好,或者受到机械创伤,不对称的二、三针原基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四、五针原基,形成四、五针1束。

幼种子的解剖结构表明,云南松的胚直而细长,胚、下胚轴、胚根和根冠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弯曲云南松的胚比直干云南松的胚短,略弯曲。湿地松的胚比云南松的胚短且弯曲。这说明胚胎已经表现出母体的一些形态特征。

云南松树皮类型和韧皮部颜色的差异是由韧皮部组织结构和细胞含量的差异造成的。糙皮型韧皮部组织排列呈倾斜状、不规则状或斜切线状;韧皮部细,组织结构排列整齐。红色韧皮部,组织和细胞中有许多内含物;白色韧皮部,内含物较少。韧皮部细胞的大小和排列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水热条件良好。在背风条件下,云南松的韧皮部通常为细皮,而生长在迎风面的云南松韧皮部多为粗皮。而韧皮部的颜色与细胞的含量和组成有关,特别是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单宁和树脂的含量及其在空气中的氧化作用。

云南松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格局与种群分布区的气候特征相适应。云南松的形态结构特征在滇东南、滇中、滇西北分布区呈“发散”趋势,在各自分布区呈“收敛”趋势。总体趋势表明,滇东南和滇西北的云南松形态结构特征相对稳定,滇中的分化最为强烈,这可能与滇中人类活动频繁干扰和火烧有关。

云南松形态结构的多样性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因子的多样性是云南松种群分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云南松的进化是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形态结构的多样性是生态适应和进化的基础,长期的进化和适应塑造了形态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2.兴安落叶松红材型与变异型白材型的比较研究。

兴安落叶松。)Rupr。兴安落叶松属,兴安落叶松属,兴安落叶松属,兴安落叶松属。)rupr。兴安落叶松属,兴安落叶松属,兴安落叶松属。)rupr。是我国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树种,也是东北地区速生造林更新树种。由于其生态范围大,在不同的生境中有许多变异类型,其中最显著的是红木型和白木型。前者是常见类型,木材颜色为棕色至黄褐色,后者是罕见类型,木材颜色为浅黄色。通过对两种类型兴安落叶松在天然林中分布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色兴安落叶松主要生长在草生落叶松林中,占天然林的10%。过去中外学者对兴安落叶松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分类学上,对红材型和白材型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对大兴安岭林区两种材色的兴安落叶松的自然生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现代实验手段相结合,生物学研究与木材研究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两种类型兴安落叶松在形态、木材物理力学、木材解剖、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确认兴安落叶松是一种速生优质类型。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兴安落叶松种内变异和进化的机制,认为该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