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荣专业研究论文

1,关于《左传选》部分注释的讨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0。历史转载,第1号,1981,中国人民大学。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该怎么解释(与宋永培合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1。

3.成语“辅车相依”新解(与宋永培合著),《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第1982期。

4、《牟公》笔记补正《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1982。

5.注重民族特色坚持汉语词的形音义综合研究(与宋永培合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2。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报刊信息中心,2号,1983。

6.汉语词汇的形、音、义综合研究与词典编纂(与宋永培合编)。字典研究,第6期,1983。

7.《学而优则仕》(与宋永培合著)的解释应该是什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3。人民日报转载,文摘,第65438期+001。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的词汇研究文科教学第1,1983号。

9.关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汇研究(下)文科教学第2期1983。

10,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汇研究(三)文科教学第3期,1983。

11,汉语词义演变规律新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第3期,1984。

12.古籍将“去”解释为“藏”的考证(与宋永培合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4。

13,论《左传》语序,文科教学第三期,1984。

14,平片,入声字简论(与宋永培合写)语文辅导(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第1期,第1984期。

15,《诗经》中“怒”的解读(与宋永培合写)中国语文第6期,1985。

16,错别字和语言障碍举例(与宋永培合编)中国语文丛书(语文出版社),1985。

17,词义的系统性和双重性与词典编纂(与宋永培合著)词典研究No。1, 1985.

18,论汉语词义的系统化及词义解释方法(与宋永培合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5。《高校文科学报》摘要,第2期,1985。

19,论“一般休假”的分类与二元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5。

20.论许慎《说文解字》(与宋永培合编)的语言学观点,文科教学第2期,1985。

2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校庆副刊“段雪”考证出处,1986。

22.文学作品中词语的含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6。

23.上下文及含义光明日报1987 65438+10月20日。

24.荀子的光明日报(65438+3月31,0987),语言规范化的倡导者。

25.双音词和准确、生动、丰富的词义。光明日报(6月65438+7月21,0987)。

26.论中国结构的平衡美,光明日报1987 65438+2月8日。

27.根据词义的形象特征整理扩展系列(与宋永培合写),词典研究第二期,1987。

28.词语表层的“所指”和深层的“隐含”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7。转载于《语言学》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1987。

29.关于词义引申系列整理的几个问题(与宋永培合编)《文科教学》第三、四期一并出版,1987。

30.词语的表层“所指”和深层“所指”与词典编纂。词典学研究。1, 1988.

31,字的多源性与辞书本义的解释,辞书研究第5期,1988。

32.《世说新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1988号说明。

33.义素分析与语素切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8。

34.诗法指《文科教学》第1期和第2期,1988。

35.平衡心理学与中国特色。光明日报出版社论文选,1989。

36.汉字线索的启示──《论声符为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9。

37.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与原始思维心态《古代汉语研究》第3期,1990。

38.论《连冕词典》的写作风格。1, 1990.

39、广义与狭义的词典学《词典学研究》第4期,1990。

40、《汉语特殊意义的起源与汉语词典的编纂》《词典研究》第6期,1990。

41,汉语词典义素分析与编纂《词典研究丛书》,四川词典出版社,1990。

42.古入声词的检索与鉴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1990。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报刊信息中心,4号,1990。

43.汉语词形的双重性与汉字功能的双重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0。

44.《汉语大词典》编排上的缺陷。古代国学4号,1991。

45.专门词典的语言学释义和概念释义《词典研究》第4期,1991。

46.论汉字与汉语的依存和制约。全国汉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0991。

47.诗歌节奏三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1。

48.《说文解字》的释字特点。词典学研究。1, 1992.

49.解读《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2。

50.文言词语的庸俗化《中国建筑》第2期,1993。

51,文字的动态考证方法与词典本义,辞书研究No。1, 1993.

52.掌握韵脚平仄格式的简单方法《语文自学指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主办),第8期,1993。

53、河北师范大学文献英语学报,2期,1993。

54.词典研究的语言解释和语用解释。1, 1994.

55.押韵句式的简易判别法:汉语自学指南,第8期,1994。

56.词义的语境转移与释义《汉语大词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4。

57、语言与逻辑的分离《中国建筑》第7期,1995。

58.汉字部首排列规范化探讨──兼论“切分、定位(排序)”法和“分类”法词典学研究第4期,1995。

59.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和词典编纂。词典学研究4号,1996。

60.毕业,毕业与退学《中国建筑》第7期,1996。

61,词义的层次和义位的类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6。

62.词典的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词典研究》第3期,1997。

63.论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影响《古代国学》第1,1997期。

64.认清词典编纂的本质,划清借鉴和抄袭的界限。

65.关于东西方思维和文化差异的语言学思考《河北学术期刊》第3期,1997。

66.自成一体,叙述与写作并重,公正与诚实──评《中国传统语言学与文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1997期。

67.词汇定义和意义研究《词汇研究》第2期,1998。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辞书》。

68.词义系统、词义点、词义位置和汉语词典中的义项。1, 1999.

69.汉语语素与汉语词典释义的关系。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语言学,第12、1999期。

70.汉语语义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分为语素和词。河北学术期刊第6期,1999。

71,“语境”理论与词典编纂《词典研究》2000年第3期。

72.汉语词典的整理、检索和计算机编码《词典学研究》2000年第5期。

73、词语的语境意义和功能意义《词典研究》第65438期+0,20065438期+0。

74.论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性光明日报,2002年7月9日。

75.词义研究与汉语语法-语义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2002。

76.汉语词典的词性标注及其对释义的影响。词典学研究,2002年第2期。

77.关于异体字整理和规范的理论思考《词典研究》2002年第4期。

78.语言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79.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中国历史学报》(浙江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心),2002年第3期。

80.汉语词典编纂的理论内涵有待完善。商务印书馆,2003。

81,汉语辞书释义中的两个“误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2.《词的功能和功能意义研究》,《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

83.本质的同一性和特征的差异性。语言学习没有。1, 2004.

84.“隐喻”认知、词义变化与词典释义《词典研究》2004年第1期。

85.词的功能对词义的影响与汉语词典的编纂《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86.语言文字的可变性与词典规范的动态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7.词和词类的功能展示和深层语义分析。国学2005年第1期。

88.再论汉语词典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词典研究》2005年第2期。

89.《连冕词词义边界的历史考察及其二字的分合》《陆宗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8月。

90.“六书理论”的历史辩证理解、评价与运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1,汉语虚词词义研究《语言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5438+2月。

92.词汇功能意义的层次分析。国学,2006年第1期。

93.论语境的“三个层次”——语境理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国语文杂志》2006年第12期。转载于《语言学》,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报刊信息中心,2006年。

94."隐喻类比"和"相似偏离"--论汉语多义词的两种主要构成方式。

95.不能“师今”也不能“不师今”——谈《现代汉语》2006年第4期古语词的理解与运用: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96.词性标注与“词性”术语的“泛化”,《词典学研究》2006年第3期。

97.论元素的大小、层次、融合与变异《中国语言》2007年第3期。

98.“同功异质”、“同形异义”、“同形异义”——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的语义语法分析。

99.语素理论与汉语词汇研究,《赵岩学术》第1期,2007。

100,词语非常规功能意义的解释模式分析,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