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龙文化可以概括为六种精神: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造福人类、天人合一。从学校德育的角度,可以结合龙文化所体现的六种精神来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班级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龙文化;六灵;校本课程开发;班级文化建设
一,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黄帝、颜地等众多氏族,到夏商时期以“龙”为主要成分的青铜纹饰;出自大禹治水,“他迎海久,如何画历?”为什么要露营?御河"[1]煮海治龙王,叶公龙浩,金仙女龙;从《周易》中龙的王权、男权形象到《聊斋志异》中的龙神、龙兽形象,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中。现当代龙文化外延丰富,涉及装饰、歌曲、饮食、礼仪、建筑、绘画、文学、舞蹈、书法等领域。”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心情,一种有血有肉的情感!”[2]河南省社科院王永宽研究员认为,从宏观上看,“龙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八大问题,或者说八类文化,即图腾文化、祖先文化、天文文化、趋利文化、皇权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英雄文化”[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八种文化中提炼出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造福人类、与天和谐的六种精神,为校本课程开发和班级文化建设做一些探索。
二,龙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笔者任教的学校前年刚刚转制为公办学校,学生普遍不思进取,学习动力不足。另外,深圳商业氛围浓厚,也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理解、接受、传承龙的精神,将在塑造人格、锻炼意志、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龙之源——龙形象在中国的起源”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龙之书-与龙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享受听觉的同时感受龙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性格。《龙的故事——文学作品中的龙形象》为了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印象;龙的趣味——龙文化在当今生活中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明白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的形象——我心目中的龙的形象,通过亲身参与龙的形象创作,使学生对龙的精神有更深的体会;《幼龙——我如何践行龙文化》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节目表演,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践行龙文化。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让一些以前无所事事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奋点”,从而大大降低了犯错的概率;而且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热情,使他们在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研究精神;龙文化在校园的不断传播,也初步形成了全校昂扬向上、奋发向上的环境,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三、龙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笔者在高中某文科重点班任教,学生成绩相对较好,纪律性较强,行为习惯并不令人担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疲于改变,以至于全班同学平时相对优秀却止步于优秀,没有跳出校门追求优秀的动力。对此,作者结合龙文化,努力营造一种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班级文化,“使其作用于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各个层面,使学生获得未来成长发展所需的素养,推动社会进步”[4]。1.龙文化系列主题班会设计激发学生斗志。作者设计了四个主题相同的班会:像龙一样自强不息,像龙一样永不停息,像龙一样团结协作,像龙一样造福人类。通过讲解讨论、影视欣赏、合作探索、演讲等形式,深入探讨龙的各种品质;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认识到自己目前的不足,督促自己要像龙一样志存高远,敢于和更优秀的学生竞争。2.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开展龙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竞赛、手工艺、绘画、演讲等活动中唱歌、写字、画画、谈论龙,让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习惯养成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在放松和愉悦而不是整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的,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形成教育合力,确保龙文化与教育的“无缝对接”。通过教师联系会,在教师之间达成* * *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进行龙文化教育,形成教学合力;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达成谅解,确保龙文化教育在家庭中“不间断”,形成家校合力;通过与社区互动,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社区参与龙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合力。
四。结论
实践证明,在学校和班级推广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教育,师生受益匪浅。龙文化中的开拓精神,使教师兢兢业业教学,攻坚克难;在科研上,“千锤百炼依然坚挺,是东西南北的风”;一种争上游的氛围正在形成。龙文化中的远大志向,让学生放眼全区,在学业上追求卓越;生活上团结互助,责任心强;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更是勇往直前:班里的叶燕同学在刚刚结束的区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全区作文第一名,创造了学校的历史。总之,龙文化所体现的六种精神对学校德育大有裨益,值得在中小学和高校推广。
参考资料:
[1]唐:《楚辞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2]沈润发:《中国人的龙文化》,《科学大观园》,2012第3期。
[3]王永宽:《龙文化的宏观考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月。
[4]余超颖:《论班龙文化的构建》,《科学咨询》,2013第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