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陶渊明的诗《饮酒》?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诗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异同的比较中分析谢涛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与谢灵运:异同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人。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诗风。陶的山水田园诗和谢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人称之为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一,谢涛诗歌的相似性
(1)谢涛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并在诗歌中谈及玄学。在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中,玄理融入了日常生活。比如第五首诗《饮酒》“有真意在其中,想辩时已忘说了什么”。陶回答了日常生活中“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他在东篱下采菊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归来的鸟儿,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谢灵运的诗歌中,山水描写成为诗歌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获得新生。山水成了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前半写风景,后半谈玄学。比如《石屋还湖》结尾有一句话:“虑事轻,意正情理。”寓言带陌生人,试试这个推。“一般是用老庄的意思来传达他们追求隐居山川之间的自然境界,以达到生死平等,荣辱忘忧,成就万物的观念。
(2)谢涛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虽然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很多不同,但都是对自我情感的重新表达。
陶渊明以写意为基础的诗歌创作。他所描绘的田园家园景色显然赋予了诗人自己的象征意义。“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四言“归鸟”诗中的“飞禽”清晨动身去森林,一旦发现外面风不对,便翻身求心,久久不归。“相濡以沫”、“众口一词”和“欢天喜地”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的自在。飞鸟意象只是诗人入仕后隐居生活的象征,飞鸟归林后的快乐状态也是诗人隐居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此外,松树和菊花也是陶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也有诗人自身处境的意味。陶渊明的诗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清澈的景色,这是诗人清澈干净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谢灵运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也充满了主观感情。在《石壁风光归湖》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约发现诗人的情感脉络。一开始,景物描写是主观的。他表达的重点不是再现独特的风格,而是表达诗人热爱山川、徘徊往复的心境。然后,对山中景物的客观再现:“林谷聚彩,暮云聚。”这时,主体的爱情隐藏在景物的描写中,当它再次出现时,就成了实现玄理的一种乐趣。这类诗所表达的情感,大多都有这样一个若隐若现的过程。因此,谢灵运将诗人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景物描写的背后。
二,谢涛诗歌的差异
(1)诗歌由主观写意变为客观描写。
陶渊明是写意的专家,他的诗中“我”的主体地位十分鲜明。陶渊明“生活是诗意的,感情是诗意的,所以无意摹仿山川,只写出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1。例如:重返花园,第一部分:
很少有人不入乡随俗,他们的天性是热爱自然。我溜进了仕途网,已经离开赛场十几年了。鸟儿爱上了古老的森林,但池里的鱼却迷失了。我想在Minamino开荒,保持我对田野的谦卑。房子周围是十亩左右的土地,茅草屋的茅草屋。榆树柳屋檐下,李涛罗塘前。温暖而遥远的村庄,伊一市场的烟雾。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院子里没有灰尘杂物,安静的房间里有些舒适和悠闲。长时间关在笼子里是不自然的。
这首诗的叙事角度是第一人称“我”。以及“有十几亩方屋,八九间草房。榆树柳屋檐下,李涛罗塘前。温暖而遥远的村庄,伊一市场的烟雾。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家干净凌乱,虚室多闲。”不仅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美,也写出了在悠闲的田园生活中生活的幸福和满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谢灵运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观,没有沾染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谢灵运的诗歌中,物我是分离的,他力图把自然景观描绘得惟妙惟肖,但在具体的诗歌中却看不到主体“我”的影子。作者以客观的态度“观看”自然景观,所以他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就变成了对自然景观的纯粹描写。比如“下雨了,天就变晴了,云回西天。”密林含许清,远峰隐。"(《幽南亭》)从上面的诗中可以看出,谢灵运是在尝试素描和描写,试图将四时山水的变化和阴晴圆缺一一再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字里行间找不到“我”的影子。这是由于谢石诗歌中的物我分离,导致了诗人主体的丧失,自然景观失去了诗人的情感观察,写意性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冰冷的描写。
(2)谢灵运的山水诗突破了陶渊明“一诗止于一瞬”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从一物一景的景象中,唤起无限感慨。谢灵运擅长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过程,将不同时代的情感景物经过提炼浓缩,浓缩在一首诗中。他的山水诗多采用变形变步的手法,如《第一次到县城》:“溯流而上到江边最后涉水,爬山起行”。谢灵运后期的诗,可以在一首诗中包含一段旅行,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入栗鹏壶口》这首写在去临川途中的诗,完全突破了局限于一次一个事件的叙事模式。
(3)从启蒙到现实主义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充满哲理,要求读者去联想和理解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平淡的描写之下,蕴含着无限的“永恒”。陶诗歌的这一语言特征与魏晋玄学思潮有关,但他在语言上从来不像玄言家那样神秘,而是从意象的刻画和诗歌语境的构建中体现出深刻的意蕴和旨趣。比如《饮酒》第五部,只有寥寥数句,就把诗人“自鸣得意忘词”的境界展现给读者,给读者以启发。
谢灵运不一样。他的诗歌语言是现实的。谢灵运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描写对象的效果,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语言的现实主义也在他的努力下发展起来。他在《第一次去县城》中写道:“野沙岸净,秋高月明”,用四个形容词来形容秋天的田野、沙岸、天空、月亮,再现了秋天的特点。至于“春草长在塘里,柳变成鸣禽”。明月照雪,北风动哀。也是流传千古的绝美句子。这些诗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写实性,说出了别人想说却未必能说的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田园诗发展为山水诗并非偶然。谢灵运和陶渊明都继承了玄言诗及其表现特征。而且谢灵运在陶渊明诗歌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了诗歌的境界,成为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为后世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备注:1袁兴佩。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8。
①跃进魏。省略号——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变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6.629-630期
②刘、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成因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31-133
③杨斌。精彩的文字* * *领略外星人的隐秘精神——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1.34-38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