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模式分析
“CommercialBank”是英文商业银行的意译。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商业银行是以工商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种定义方法实际上是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定义的概括。
我可以帮你写详细的需求发给我。按照你的要求做包装就行了。
二、三年来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文献
文献综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化解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国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在国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佛罗伦萨银行。当时英国政府未能偿还银行的巨额贷款,导致其破产。19世纪,英国两家大银行破产,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在国际金融史上,这些银行倒闭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Sanjeev和Gunjan Mi (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银行的威胁,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比内部因素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问题。在完善银行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继续减少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并提高其效率,是短期内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最重要方面。2国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2.1国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研究在国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研究中,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2007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有些改革还处于浅层次,基础还不牢固,需要进一步推进,特别是要求商业银行要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源(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任重道远。因为,国际上普遍认为,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比较合适。2000年,全球前20大银行(不包括中国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外的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仍有可能反弹,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赵红丹、丁志国(2010)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主要是由于贷款存量的增加和不良贷款的剥离。2008年商业银行调整后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远高于银监会公布的相应数值,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周行健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中国银行业信贷总量仍将大幅增长,但增速将明显回落;存款规模将继续稳步增长,公司存款增速将大幅下降,结构可能呈现“先活后定”的趋势;净息差将沿着上升通道缓慢上升,银行业盈利加速已成定局,结构有望改善;不良贷款难以“双降”,但资产质量短期无忧,长期压力犹存。
2.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研究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中,邓勇(2007)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为行业原因、债务人经营管理不当、银行信贷管理失误和欺诈。张晓梅(2008)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尹璐认为(2008)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银行内部的原因,如银行的逐利目标、银行间的竞争、问题银行的特殊行为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有银行的外部原因,如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制度不完善、政府行政干预、各种权力集团利益纷争、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监管不力、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预算软约束、经济周期等。涂德军(2009)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导致的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产权约束的缺失,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也主要归结于制度性因素,技术性因素仍然是次要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成立不良贷款清收机构;补充法定代表人,确保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加强贷后管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化解不良贷款。赵红丹、丁志国(2010)认为,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增加了银行经营的政策性风险;银企信息不对称,信贷质量难以提高;商业银行内控不足,贷款过于随意。2.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应对措施研究在《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应对措施研究》中,张世明(2005)认为应通过防治结合的方式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并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出根据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选择银行破产清算或银行资产重组的模式;根据实施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主导机构不同,分为政府、银行和第三方三个主体。根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融资渠道的不同,分为政府、银行和第三方三个成本支付者;根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集中程度不同,可分为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基本模式;根据政府注资的方式,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方法分为流量法和存量法。黄、戴(2005)等人根据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得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剥离模式,另一种是不良贷款处置的证券化模式,最后是不良贷款处置的交易中心模式。他们强调,政府只能推动市场建设,不应干预金融经济。与此同时,他们要求政府在未来弥补市场失灵,必须始终强力干预金融经济。总之,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协调和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与选择性管制的互补功能,避免对公众造成道德伤害。宋吉水和刘波(2008)认为,处理不良贷款和防范风险的建议是:第一,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加强抵押和担保贷款管理;三是多方联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王恒(2009)认为解决不良贷款应从管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入手。赵红丹、丁志国(2010)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健全法律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3总结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详细阐述了不良贷款反映的原因和解决不良贷款的对策,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也更多了。与此同时,国外学者也对不良贷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出研究不良贷款成因和解决办法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王拙,胡浩楠。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实与理论比较[J].现代商业,2010 (6)。[2]赵红丹,丁志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原因及治理:2003-2000 2010(1)。[3]FranklinAllen,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论和对未来的倡议[M]US;施普林格美国2009. [4]涂德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10)。[5]张晓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8 (108。刘波。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思考——以Z市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为例[J]。金融观察,2008年(3)。[7]桑吉夫,贡加姆。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J].管理研究杂志;2007年4月[8]邓勇。论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以GCCB为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王恒。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张世明。双赢——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时机与理论思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1]尹璐。去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实现双降[J]。金融时报,2004年。
熊,刘建国。关于不良资产处置效益最大化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04 (6): 45-46。黄,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2004。秦虹。中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差距有多大[J]。财务会计,2002 (8): 4-8。[15]廖源_。中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差距有多大[J]。财务会计,2000 (8)。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已开放,享受6亿VIP内容。
现在就去拿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评论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化解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研究
在国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佛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国政府未能偿还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倒闭。19世纪,英国两家大银行破产,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在国际金融史上,这些银行倒闭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Sanjeev和Gunjan Mi (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银行的威胁,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比内部因素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问题。在完善银行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继续减少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并提高其效率,是短期内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最重要方面。
第1页
2国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
2.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研究
在国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研究中,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2007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有些改革还处于浅层次,基础还不牢固,需要进一步推进,特别是要求商业银行要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源(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任重道远。因为,国际上普遍认为,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比较合适。2000年,全球前20大银行(不包括中国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外的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仍有可能反弹,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赵红丹、丁志国(2010)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主要是由于贷款存量的增加和不良贷款的剥离。2008年商业银行调整后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远高于银监会公布的相应数值,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周行健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中国银行业信贷总量仍将大幅增长,但增速将明显回落;存款规模将继续稳步增长,公司存款增速将大幅下降,结构可能呈现“先活后定”的趋势;净息差将沿着上升通道缓慢上升,银行业盈利加速已成定局,结构有望改善;不良贷款难以“双降”,但资产质量短期无忧,长期压力犹存。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复杂。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与以下因素无关:()。
C
贷款呆滞多是不良贷款的表现。
4.国外应收账款文献综述?
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研究。信用风险度量相关研究综述[正文]前言国内对应收账款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多,主要是在财务管理书籍中,但作为专业研究的并不多见。
目前,我们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总体上是基于西方应收账款管理研究的已有成果,并结合具体的企业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特色。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介入应收账款的研究较晚,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因为企业是公有制,不需要研究企业的信用问题,导致当时企业之间三角债负担较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市场的需要,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我国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不涉及信用风险的评级和防范。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就是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企业自身的不足,确定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催收风险、坏账损失等。通过结合企业的经济实力、财务状况、财务人员水平、培训机制、财务法规、执行力、客户的资金实力和信誉。最后找出解决办法,逐步完善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应收账款的分析,二是应收账款中不良资产的预测,三是应收账款价值的评估。(1)应收账款分析[参考文献][1]景新,王化成。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2002年6月[2]中注协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3]王小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系统研究。DLY公司。2005年4月袁媛。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4期[5]孙正。全泽,应收账款管理及其信息披露,上海会计,2003,4 [6]罗伯特·科尔。隆马勒。消费者和业务脚本管理。欧文·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 7迈克尔·丹尼斯。信贷和托收手册。普伦蒂斯霍尔1999...[相关信息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