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学什么?-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和成就就是成长。
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A.实践来源——教育中客观或潜在的现实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外部(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b .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揭示的问题和理论体系中的空白与矛盾(例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的过程)。
2.如何论证研究课题?
既然选择了一门学科,就要全面了解这门学科的所有情况。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本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论证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论证主要是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A.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是什么?
B.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理论上有哪些突破的预期?)
C.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是什么?
D.对所研究问题的条件进行分析。
E.研究的策略和步骤是什么?
F.研究的结果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1)观察法(2)调查法(3)测验法(4)行动研究法(5)文献法(6)经验总结法(7)案例研究法(8)案例研究法。
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经常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
3.1观察法:为了认识真理,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步,其中一步是观察研究的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一般的调查和初步的观察。
这一步的目的不是收集材料,而是掌握基本情况,以便正确规划整个观察过程。比如要观察一个老师的教学工作,要提前去学校了解老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相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和老师、校领导谈话,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比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听课等。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再作出明确规定。如果这个规定不明确,观察就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的中心不要有几个,范围也不要太广。所有的观测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非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分组观察,互相配合。
确定观察的对象
首先,确定要观察的整体范围;
二是确定要观察的案例对象;
三是确定具体要观察的项目。
比如我们要在业余时间学习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的业务和文化学习,那么总体观察就是工作一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个总体范围内,我们会决定观察哪些小学,观察哪些教研组的哪些老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后,再确定要观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观察项目。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收集什么资料外,还要安排好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的持续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
计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获取观测数据的手段;一是保存观测数据的手段。
获取观察数据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也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电脑终端设备,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和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人脑是保存数据的天然器官。而这种与观察主体相联系的保存方式,缺乏准确性和持久性,无法实现数据的客观化。因此,人们首先使用文字、图形等符号,然后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观察过程中瞬间发生的事、事、情,以供反复观察和分析数据。
不管是哪种手段,都要在观测开始前做好准备,观测中使用的仪器功能也要提前检查,确保使用过程中没有障碍。对于观测者来说,需要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知道在观测中要做什么。一台摄像机不足以详细全面地拍摄一堂课。观察者要准备好几个相机,提前做好分工。即使是观测记录,也要提前做好设计。将必须记录的事项按一定格式打印在记录纸上,也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写词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如表5-1所示。在下表中,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列出了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行为。不过估计列表不会很全,所以留了一些空间给观察员必要时使用。科研人员如果要请别人帮忙观察,一定要提前讲清楚每个项目的具体含义和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并要求他们熟悉每个项目的位置。保险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做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者熟悉表格内容;如果发现表格中的缺陷,可以在正式观察前进行调整。
指定一致性的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便于对各种现象进行测量和评价,便于用数量来表示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使观察结果能够被检查、比较、统计和综合,需要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因素,并为每个因素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每一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不同的观察者都应该坚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它。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研究项目往往涉及不同的标准。比如有的涉及单元问题,比如如何衡量学生成绩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定义问题,比如如何认定为违纪;有些涉及到计算方法,比如如何登记和表示学生之间的冲突频率等等。对于类似的问题,应该提前做出统一的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对每一次观察或每一个段落都要提出一个具体的提纲(几个性质相同、内容相同的观察组成一个段落),使观察者能够非常清楚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的材料。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应在前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表格也可以用来帮助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分析研究,得出一些结论。也许可以形成一个研究课题。
调查方法:
同样的目的是了解事实,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确认某个问题,从而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事实,分析情况,仔细研究,得出结论,找到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采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调查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设;通过调查验证假设,把问题搞清楚,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被抽样的人群应与获取信息的人群(目标人群)一致。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样本人群,超出这个范围的适用性取决于样本人群与目标人群的差异。
3.确定要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相关的数据,长问卷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采样方法。这个时候,种群中的哪个单位基本可以决定为个体。
5.准备取样盒。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所需的精度。因为抽样调查是从样本中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般在概率水平上要求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
7.估计样本量和成本。
8.抽样测试,尽量小范围填写问卷,做一些必要的改进。
9.组织实地调查。根据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及时检查回收问卷的质量。对不回答的桌子应该有处理方案。
10.根据使用的取样方法分析数据。
11.其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相同的数据进行比较。
12.写调查报告。保存人口信息,这可能会指导未来的抽样调查。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很难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以下抽样方法:从总体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组),在组内进行概率抽样;从小群体中选择那些接近研究者对群体平均水平印象的个体;样本限于人口中容易接近的部分;样本是随机选取的;样本由自愿接受调查的人组成;等一下。但对于这样获得的样本,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要谨慎,并充分利用其他信息进行验证和确认。在教育现象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慧、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得好样本的关键。
测试方法:
就是描述或推断一些行为的情况(包括:能力与成就、性格、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心理需求等。);从而考虑重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比如XXX老师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试(实验)》,就是为了了解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程度。
所谓计量,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用数字或符号表示一个物体或现象的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测验方法是教育心理测量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试的客观性是测试系统过程质量的指标。测试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时间对不同对象应具有相同的意义。为了保持刺激的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来控制它。(比如周老师在做这个测试之前,邀请我在他们的家长会上演讲,目的是消除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消除测试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价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结果所作的推论应该是一致的,同一个人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进行解释。
3.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规模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其目的不是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工作,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并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以执行、评估和修改为特征)。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调查-反思(也就是总结和评价)。个别老师比较适合。
另一种模式:预诊断——收集资料进行前期研究——拟定总体规划——拟定具体计划——采取行动——总结评估。
从行动研究法的上述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它是动态的,所有的想法、计划、方案都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可以修改;
第二,具有很强的联合性和参与性,研究者、教师、管理者等所有团队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第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了行动研究法的工作流程。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1)预诊断: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到行动改变的初步想法。在每一步中,预诊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资料收集的前期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相互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为整体方案的制定做出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规划:这是一个最初构思的系统规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总体规划可以修改和改变。
(D)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只有有了它才会出现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执行、评估和修改。在计划行动的实施中,注意收集每一步的反馈信息,如果可行,可以进入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相反,整个计划甚至基本想法可能需要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一个想法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很重要。
(六)总结与评价:首先要考察研究过程。调查的内容有:一、行动的背景因素和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的过程,包括谁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没有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和意外,积极和消极。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收集信息。背景信息是分析计划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信息是判断计划是否带来行动效果以及如何带来的检验依据。结果数据是分析该方案带来何种效果的直接依据。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和数据收集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与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向另一个周期过渡的中介。这个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讲解、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在这一阶段,既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出研究所需的结论,又要对造成这一课题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
这是老师可以使用的常用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以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为基础,分析总结教育现象,挖掘已有的实证材料,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实践经验中找出规律;从而更好、更合理地改进他们的教学。总结教育经验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注意体验的先锋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是要全面调查总结对象,充分占有原始事实材料;并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片面性以偏概全。
第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不能凭空想当然,一文不值。
第四,要善于理论分析。
文献法:
分类阅读相关文献(包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资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发现问题、寻找新思路。
按内容和性质分,有零号文、一号文、二号文、三号文。零阶文献是最原始的材料,没有发表过,有意识地加工过。文献是指直接记录事件、研究成果、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书籍、论文、调查报告等文件。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记录其特征,提取其内容要点,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于查找的文献。三篇文献是在二篇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工具书和许多一篇文献的综合研究成果。
这是清华的开题报告写作讲座。看完请赞一下。手工收集整理并不容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