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衡量,确定个人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宣传和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降低离职率,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上,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文试图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入手,主要从他们的年级、性别、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入手。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在这些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不同年级、性别、生源、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被试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两所高校: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州大学为本科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本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46份,回收率89.2%;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无效19份,有效率为95.7%。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114本科生,占总人数的26.8%;专科生312,占总人数的73.2%,男生123,占总人数的28.9%。女生303人,占总人数的71.1%,新生211,占总人数的49.5%。大二46人,占总人数的10.8%;大三学生147人,占总人数的34.5%;大四学生22人,占总人数的5.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的学生籍贯如下:26人来自城市,占总人数的6.1%;来自城镇的172人,占总人数的40.4%;来自农村的有228人,占总人数的53.5%。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的父亲文化程度如下:小学毕业40人,占总人数的9.4%;初中毕业202人,占总人数的47.4%;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35%;大专以上学历35人,占总人数的8.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如下:小学毕业91人,占总人数的21.4%;初中毕业217人,占总人数的50.9%;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107人,占总人数的25.1%;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2.6%。

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资料,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2)问卷调查: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3)个别访谈:针对重点、难点、疑点采访部分大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

3.研究工具。研究者自行编制了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问卷共有31个题目,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取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采用五个等级:5分表示“非常一致”,4分表示“比较一致”,3分表示“无法判断”,2分表示“比较不一致”,1分表示“非常不一致”。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量表的信度、效度和项目相关性。测试后的统计表明,总量表的α系数为0.693,其他各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职业认知五项0.648,职业定向五项0.579,自我认知四项0.533,职业信念六项0.266,职业探索五项0.632。除职业信念的α系数为0.266外,其他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482~0.648之间,表明分量表上各项目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综合预试结果表明,自编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六个项目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测试。

第三,研究成果

1.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者统计了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得分。经f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5.798,2.919,1.450,4.420,6.636和5.5438+0,其中专业认知为0.00038.30000000006.001,职业取向为0.034 (P

不同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很大,这提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同年级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得分进行了统计,发现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得分基本相同,分别为103.4和103.0,平均相差0.288。男生和女生在各项目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男生平均分17.2,女生平均分65438。在职业取向因子上,男性平均为17,女性平均为15.9,相差0.629;在自我认知因素方面,男性平均为15.1,女性平均为15,均值相差0.233;职业信念方面,男性平均值为19.1,女性平均值为19.3,相差-0.285。在职业探索因子上,男性平均为15.7,女性平均为15.4,均值相差0.435;关于职业期望的因素,男性平均值为19.3,女性平均值为20.2,平均相差-0.956。研究人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期望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不同,分别为-0.029 (P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重视性别差异教育,尤其是在职业取向和职业期望方面。针对女生职业期望高于男生但职业定位、自我意识和职业探索低于男生的现象,应积极做好女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特别是职业定位和职业探索,还要做好她们在遭遇挫折时心理韧性的提升。

3.学生出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者对不同籍贯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籍贯的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维度没有显著影响。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228人,城市26人,城镇172人。研究人员使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来研究学生来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城市、乡镇和农村学生职业认知的显著差异为0.639。职业取向的显著差异为0.1.68;自我认知的显著差异为0.295;职业信念差异显著,为0.1.40;职业探索的显著差异为0.397;职业期望的显著差异为0.665。然后经过f检验,发现职业认知、职业取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分别为1.164,0.366,1.977,0.332,1.638。

研究的统计结果与研究人员的预设略有不同:研究人员预设不同的学生会因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职业规划。但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学生仅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期望上略低于城市学生,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规划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父亲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数据的统计发现,本次调查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不高: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5人,仅占学生总数的8.2%。研究者用ANOVA软件分析: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父亲的职业认知、职业取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上的差异分别为0.069、0.112、0.218和0.077。0.824.经过f检验,发现p值分别为0.284,0.685,0.088,0.829,0.128,0.261。因此,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维度没有显著影响。

基于对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数据的统计,发现本次有效问卷调查的母亲受教育程度也不是很高:11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学生总数的2.6%。同样,用ANOVA软件分析,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855,0.676,0.371,0.438,0.543,0.924。

研究的统计结果也与研究者的预设不同:研究者预设父母的不同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影响不大。因此,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体现更多的社会性,如学校教育、社会指导、同伴支持和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讨论和建议

1.职业规划教育要注意年级的差异。通过对1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取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 < 0.001)。大四学生比大三学生更重视职业规划,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上相对成熟,而大三学生的职业期望远高于大四学生。经过了解和访谈,研究者认为大一学生在专业认知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对职业规划知之甚少。至于职业定位,大四学生因为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需要更多地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特点,以及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有更明确的职业定位。至于职业探索,大三学生刚进校门,对未来的职业还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这方面的分数比较低。关于职业期望,很多大四学生已经开始社会实习或学徒,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所以职业期望也会相应更高。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级的差异,不同的年级要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策略。大三学生注重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培养,大四学生注重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的教育,大四学生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2.职业规划教育应关注性别差异。通过研究结果二,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规划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女生的职业期望得分明显高于男生。针对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或许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念中,女孩往往被赋予更多的家庭责任,有些女孩甚至被希望在事业上不需要更高的追求,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份稳定的收入。所以很多女生会很早就考虑职业和就业问题,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相应的规划,以便尽快完成就业。男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自然会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有比女生更高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方面,反映出来的是男生在未来的职业思维中并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是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便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另外,虽然性别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很多职业已经打破了性别界限,但是日常工作中的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用人单位出于各种原因仍然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男生找工作相对比女生容易,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性别差异,尽可能消除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和传统社会期望的不利影响,引导女生自立自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智力和能力上的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体现社会性。通过研究结果3、4、5,我们发现不同学生籍贯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维度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通过高校教师和个人的自我和社会影响的渗透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发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组织职业规划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讲授课程,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兴趣,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重视心理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热情较高,但往往缺乏心理准备,表现为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期望上得分较高,而在职业认知、职业取向、自我认知和职业信念上得分略低。这说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预测不足,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得尤为重要。亨德森和米尔斯坦曾在1996中提出了“六大战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是: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营造关爱的校园氛围;增强每个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清晰一致的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心理中心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除了提供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外,还精心设计了小型主题心理讲座和团体与个体心理相结合的心理咨询。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但仍存在个体本位突出、主动性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的教育和辅导,将有助于克服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也积极配合,在资源配置、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高校的创业之路。

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行的“四会融合”创业教育模式,就颇有启发意义。“四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介绍会、交流会、讨论会、同伴会。首先是介绍会。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会的方式,在新生中大力宣传推广本专业,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岗位,了解本岗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入学那一刻起就树立创业意识。随后是交流会。学校经常邀请创业成功的学长返校,与二三年级的学生交流经验。校友的成功案例点燃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是座谈会。通过与专业人士,如创业者、行业管理专家、职业顾问等一对一的交谈,让学生尽快了解创业过程、专业能力、经济保障以及创业所需的心理准备,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是陪伴会。学校调动各方智慧,积极为准备创业、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寻找合作团队,研究创业方案,甚至提供部分创业资金。总之,通过“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1】陆宇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伟,罗静,邓颖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