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
1922年3月,胡适之先生写了一篇《中国五十年的文学》;在文章的最后,谈到白话文学的成就时,第三项说:
白话散文有了很大进步。长篇议论文进步明显,可以忽略。近年来,散文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周作人等人倡导的“随笔散文”。这种小品,以平淡的对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有时候看起来很笨拙,其实很搞笑。这类作品的成功,完全可以打破“美国写作不能用白话文”的迷信。
胡先生列举了四个项目。第一首白话诗,他说,“可以算是成功之路”;他说,第二个短篇“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在第四部戏剧和小说中,他说:“结果是最差的。”他没有说哪个是最好的;但从语气上看,杂文散文至少不比白话诗和短篇小说差。现在六年过去了,情况不一样了:白话诗虽然有了很大进步,比如采用了西方诗歌的格律,但需要延迟太多;对于文学界的它来说,已经不是以前的热闹可比了。当时胡先生预言“十年之内,中国诗坛将有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现在看,好像一点都不确定。短篇的情况比以前好,长篇和以前差不多。令人欣慰的是,该剧有两面性,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发达的是随笔。近三四年来,各种刊物有意无意地发表了很多杂文,近一年来这样的刊物更多了。还有很多书店出版的散文集。《东方杂志》从第22卷(1925年)起,增加了“新语林”专栏,里面也有不少杂文。夏丏尊、刘训育两位主编的《文章练习》,除了笔记、记叙文、论述、议论文外,还有专章的杂文。去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第7期)还开设了短篇小说专栏。随笔散文,所以很受欢迎。这一年三月,东亚病夫写了《答胡适的信》(《真美善》卷十二),评论近年来文学的成就,说:“首先是杂文,讽刺的、心理的、自然的,往往含墨不多,而余味全是歌。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歌。
.....“这种观察总的来说是好的。
然而,仅仅把“懒惰”和“匆忙”作为散文和短篇小说发展的原因是不够的。现在来说说短篇:所谓的“懒”“急”只是本质原因之一;它的历史原因其实更重要。正如我们所知,中国文学一向大体上以散文为基础;散文的发展恰恰是趋势。旧散文研究中也有小品散文的体系;只有精神,完全不同。试以姚鼐的序跋、书法、赠序、传记、墓志、杂注、悼祭等十三类为准,其中杂文较多;田琛所选的“古今杂文”甚至包括诏令和训诫,这将是太广泛了。我说的历史原因,只是指历史背景,并不是指出现代散文的源头。胡先生说,周先生等人提倡的杂文“可以打破‘美国文字不能用白话写’的迷信”。他所说的“迷信”积极的一面,自然是“美国人写作只能用文言文”;也就是说,美国文学自古就有,只有周先生等人主张用白话做。周先生自己在《杂子》的序言中说:
.....明代的文学艺术在文学上是比较活泼和创新的。公安派的人可以无视古文正统,以抒情的姿态写所有的文章。虽然后来的评论家斥之为肤浅空洞,但其实是真实人格的体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过去,文人对作品的态度是二元的,而他们是一元的,这与现代作家的态度如出一辙...过去,人们认为写作是“体现道”的东西,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写另一种文章供消遣;现在统一了。可以说,写作或阅读是为了消遣,但同时也是在宣扬或闻这个词。.....这也可以说和明朝的新文学家差不多——这也不奇怪,虽然没有被模仿,或者很少有人读过明文,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文字很欧化,思想也自然比400年前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一节论述了现代散文的历史背景,相当简洁,非常清晰。明代那些著名学者的文章,确实是旧散文研究中最接近现代散文的。但我们要知道,现代散文的直接影响是外来影响;周先生没有提到这层楼。我们可以看到,周先生自己的书里的文章,比如泽泻,在那些名家的文章里都有,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表述上?——最多“味道”有些相似。我宁愿说他比中国更“受外国影响”。而其余的作家,有时更受外国影响,如鲁迅先生和徐志摩先生。历史背景只是指给我们一个趋势,详细的方案要由大家决定;所以说到外来影响,历史背景是抹不掉的。但你要问,既然散文有这样的历史优势,为什么诗歌、短篇小说、戏剧在新文学早期盛行?我想那可能是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不错,但是历史的力量太大了。你看,经过几年的支持,他们终于放松了,把散文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这种现象并不完美;要理解这一层,就要说说本质原因。
把文学的体系和它的价值区分开来是一个很大的批评原因,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做的,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和冲突;作为初学者,不敢夸赞。我只觉得,虽然有时候很难确定系统之间的区别,但总的来说,每一个身体确实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有不同的价值。与纯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相比,抒情散文表现了这种差异。我们可以说前者更自由,后者更谨慎:诗歌的用词和音节,小说的描写和结构,戏剧的切割和对话,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律(广义的,不局限于古典学派),都要认真写才能成功。散文不一样,选材和表现可以更随意一些;所谓“八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它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艺术品,它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但对于那些“懒”和“渴望速度”的人来说,确实是比较合适的制度。这是它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文学的真正发展应该从纯文学开始,光有散文是不够的;所以目前的现象并不完美。——希望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期,纯文学很快又会发展起来,至少和散文一样!但就散文而言,这三四年的发展确实是异彩纷呈:各种文体,各种流派,展现、批判、阐释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新月异:有中国名人,有外国绅士,有隐士,有汉奸,等等。或描写,或讽刺,或弯曲,或细致,或苍劲,或优美,或精炼,或流畅,或含蓄,在表现上。
我是大时代的一颗棋子,我是一个普通人。不用说,我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二十五岁之前,我喜欢写诗;这几年诗歌枯竭了,写了很久。前年有个朋友看了《战争》,是我无意中写的,说我写不出抒情诗,只能写史诗。这其实意味着我不会写诗。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越来越懒。我已经写了两个短篇小说。现在来看,笑的历史只是一个庸俗的东西,材料拥挤,像个大腹便便的店主;不要用词造句,那么忸怩,像个截瘫病人,读起来真的很奇怪。我觉得小说很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是一种经济严谨的结构。我永远也学不会!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就各位。至于戏剧,我从来不敢染指。我写过很多散文。我不能用纯文学的规律,但我有话要说,只好随便说;不管你说“懒惰”还是“匆忙”,我很自然地采用了这个系统。在这本小书里,是四年来写的散文。有两个,或许有些喜欢小说;但你最好只是把它当成散文来读,这样是互利的。至于分成两个系列,是因为两个系列的风格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我想看看就知道了。我的朋友们对这两种文章有相反的看法。读了《旅行杂记》后,应写道,他不喜欢我写这种文章,因为我是在模仿别人。而模仿是不可接受的。这其实有点不公平,我真的没有模仿谁的意思。后来他看了《乱世佳人》,写道这和背影是我的另一面,他喜欢。但是火不是这样。看完《痕迹》,他说他只喜欢《船上文明》。这就是所谓的旅行杂记。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看法,但是当时就决定怎么写了。我打算表达自己,尽力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给我点意见吗?嗯,这里有几篇文章。请合成!!无话可说...,哎~ ~
不同的世界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犹如走进一片森林。头顶的天空被树木覆盖,但森林中却有一种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不是华丽的照明灯,而是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柔和色彩。红色、粉色、橙色、蓝色、靛蓝色、青色、紫色...所以我好像在很多不同的世界里。
-题字
A.竞走,小步跑,大步跑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树枯萎了,有一段绿色的时光;桃花谢了,但还会再开……”这篇文章是我小学时候匆匆学来的。在那个年少无知单纯的世界里,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度过的3000多天,被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有一天我们在这个数字上加1,过了最后一个月,我们就彻底忘记了。都是这样的。然而时间依旧在流逝,日子依旧一天天地朝着我们相反的方向运行。然后我们过了五年级,过了六年级,现在又要进入高中了。有时候真的觉得光速不可思议。无论我们有多开心多难过,无论我们如何下跪祈求更多的时间,时间都会继续淡然的运行,然后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我们会开始努力,学会和时间同速或者比时间更快的赛跑。
有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超额付出了很多,这时候有一种奇妙的成就感。但是这种坚持真的很难。很多时候,在时间还没到的时候,我就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我不停地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了计划,我一定会完成的!”当我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我也有兴趣把漂亮的蕾丝加入我的日程表。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期限过了,心情越来越差,日程表上的红勾也很少了...我能怎么办!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他们总是对自己太好,觉得自己受不了委屈,就顺从了他们的意愿。
所以,在我6月份过了15之后,我新的一年的目标就是学会如何利用时间,让自己为自己的成功努力而骄傲!让我们和时间赛跑,然后小步跑过时间,再大踏步跑一段距离,回去享受胜利的喜悦!(哈)
b、隐藏的灰色区域在变化。
我在朱自清散文选里读到的第一句话是恨。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很长很长的感觉,不禁为文中勾勒的社会感到惋惜。我们国家人多,每天在不同的城市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导致一片沉沦。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打破这种平静。但是这些打破平静的东西往往就像眼镜一样,打破了平静,很容易割破很多人的手,所以很多人会受害。但对于其他路人来说,大部分都是在看热闹,回家后却只是告诉家人一件新鲜事:某个时间某地发生了车祸,真的很惨。还有的,像文章中的傲华俘获,能让他看到倒下的女人就放松冰冷的黑眼睛,欢呼“哦哦!”然后毫不吝惜的露出他珍贵的金牙。我同时为他感到愤怒和难过;我从来不喜欢说别人穷,也不喜欢别人说我穷,但是对于那个人,我可以说他真的很穷,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为别人着想的美德。他自以为高贵傲慢,却被朱自清先生视为人与人之间冷漠灰色地带的反面典型。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国家充满了温情。最近的四川地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忘不了夜以继日抢救生命的救援战士,忘不了去灾区帮助人民的善良人们。抗震救灾,团结就是力量!心里有一种沸腾的情绪,让我想哭,但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变得更强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两个感叹号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我曾经认为2008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8月,奥运圣火将抵达首都北京,烘托奥运的辉煌。在此之前,自然灾害太多,我忍不住担心。但我的朋友坚定地告诉我:只有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才能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民族有资格举办奥运会!我们想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是团结的,不屈不挠的!
所以我说灰色地带变得很淡了,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凝聚了阳光,遍布全中国。
结语:写了两个跌宕起伏的部分,总觉得一直在自言自语。朱自清先生的笔尖带给我的感受,根本不是几句话能表达的。放下笔,我想我会继续读他的话。(2008年5月18日记)
读懂你
初三(11)1135丁文静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大家熟悉的文章《匆匆》。“燕子去了,再来时,杨柳已枯,再绿时,桃花已枯,再开时。但是,聪明的,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句话不经意间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开始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就从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当我沉默的时候,我从我的眼前经过...“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当我仔细琢磨其中的美时,我也意识到,我必须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谢谢你。
“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屋顶上还有一层薄薄的烟。”像个孩子一样告诉我。我第一次知道,这样一场普通的雨,可以用美丽来形容。《春》带给我华丽美丽又不失质朴,也让我更喜欢你的抒情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其中看到你的洒脱与淡然,读到你的悲凉心情与跌宕起伏。
你的文章《荷塘月色》突然把我拽到了《弯弯的荷塘》,期待田甜的叶子。我仿佛看到那些白色的荷花,“有的优雅地绽放,有的羞涩地绽放;就像一颗珍珠,像一个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月色如流水,静静地浇在这一片叶和花上,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范雨玲演奏的一首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鸣。但就在这时,你说:“忙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一瞬间,我仿佛能触摸到你内心的苍凉,因为你总是不自觉地流露真情。
然后我想提一下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让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看完之后感觉想哭。在《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前华丽,而是多了一点简单和质朴。那催人泪下的画面,那平凡而短暂的对话,总能激起我心中的涟漪。我在学生时代看到你和你那饱经风霜的父亲,我从他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隐痛。父亲沉默寡言,他们不善于表达,但他们没有任何粉饰的爱让人感动。“父爱如山”是真的。你在《冬天》里也说过,“你一上桌,就眼巴巴地看着锅,等着热气,等着热气从你爸爸筷子里掉下来的豆腐”。我能在白水豆腐的热气中清晰地感知到父爱。不管多冷,多风多雪,想起来心里都要暖暖的。
在《正义》中,你问:“正义究竟在哪里?”你把正义比作食物和衣服。你说:“屋里堆着两块石头和白米饭,我们总要吃干净。家里堆了两箱衣服,我们总是要轮流换。很多正义被抛在一边,被忽视。我们多么慷慨,多么愿意!看来正义真的很廉价,一顶白米饭,一粒衣服扣子都不值!”我能听到你的愤怒。正义究竟在哪里?都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明白,“正义”不仅仅是言语,而是行动。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就像你的名字一样。有人称之为“美”,有人称之为“细腻”,有人称之为“静”,但都离不开“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快乐的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吸着冷饮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轻声读着你的文字,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读着你,读着一个洒脱的你,读着一个淡然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文学崇拜
厦门外国语学校三年级1104班王芸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地享受清新宁静的夏夜的书生,一个是手里拿着笔,时刻关心着祖国,呼喊着祖国新生的民主战士。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如何,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来自于他不同时期写的文章。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淡的文字中看到用心为儿子付出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叫做“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优美的文笔中读到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衣人——上帝的最爱》,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中可以听出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解读朱自清的生平和思想。
我一直觉得鲁迅的文章很难懂,不仅仅是因为文字中的表达与当下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入探究犀利的笔锋下隐藏着什么。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隐藏了太多东西。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读书永不厌倦》时,我发现它很难理解,因为我读得不够,品味不够。经典值得阅读和品味。字面上的形象只是表面的,真正的本质是隐藏的。只有读懂了你心中的文章,你才能和名人对话。
正如朱自清在他的文章中所说,“新文学和过去的诗歌、小说的区别在于,它是在认真地执行自己的使命。无论是早期的封建主义,后来的反帝,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文学作品总是在郑重地表达和批判生活。这样,文学抛弃了消遣的氛围,回归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有一种敬仰和尊重,应该以一种阅读的态度对待这种认真,而不是作为一种消遣。朱自清还告诉我们,“百看不厌”要以乐趣为主,但这种乐趣只能说是纯粹的乐趣,不能为了迎合低级趣味,也不能只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我现在在读什么呢?怎么发音?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就一直在学习。我不看别的书,课本,教科书。因为学校和教育部要求我们阅读,我们用各种测试来测试我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程度。我读书这么多年,习惯了这种读书模式,急于应付考试。该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规划中,真正接触的文学也少得可怜。相反,我读的大多是娱乐性的东西,比如杂志。然后,我发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时尚似乎已经逐渐悄然取代了经典。那些名著我读得太少了。文学在我看来是越走越远了。
我们暂且把看的书放在一边。让我们以学校的课程为例。语文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重要地位,数学、物理、化学逐渐成为所有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古代的科举制度是终身固定的,而现在似乎数理化就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种情况真的很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孔子,今天我们也应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却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迫切需要我们重拾经典,重新理解人类文化,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进行庄严的膜拜。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