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现实观及其成因

再论余华的“主观”现实观

再论余华的“主观”现实观

王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摘要:随着《兄弟》的强势推出,余华再次成为小说界讨论的中心。除了小说自活以来的温情叙述,余华沉浸在雕饰语言的狂欢中,并没有给读者带来应有的期待。究其原因,是小说没有超越“主观”现实的审美艺术,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相对稳定,但并不相辅相成的作品。

关键词:温馨叙事;精神真理;在主观现实中,图片分类号为I206(7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3,2134 (2010) 06,0027,04。经过十年的小说创作,余华于2005年陆续推出了长篇小说《兄弟》(上下)。读者热切期待,批评家摩拳擦掌,期待余华在新世纪带给小说界的欢乐。然而,《兄弟(上)》出版后,评论界和读者都感到失落。这部小说亮点不多,没有突破余华现有的艺术基础。不难说,这与整个小说世界的气象有关。关注小人物,从小人物身上反思宏大历史语境的变迁,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手法,这种手法在作家中也比较流行。《兄弟》要想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必须有其鲜明的特色。在《兄弟》中,余华放弃了以往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叙事风格,回归到一种极其朴素的境地,这不免让读者失望。从这个角度看,《兄弟》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超越《活着》。

从《活着》的艺术特色来回顾《兄弟》的不足与得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作家是如何在商业社会中,通过迎合读者口味,坚守固有特质来寻求突破的。余华一出现在文坛,他的创作就以豪放狂野的风格征服了读者。余华早期作品以血腥暴力的叙事为特征,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时代的迷茫和现实的冷酷。

这种先锋的写作手法征服了读者,丰富了新时期先锋文学在形式技巧上的探索。甚至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之后,余华还以其对现实的深刻表达和描写震惊了文坛。余华为此提出了“主观真实”这个术语。因此,分析这位作家的核心艺术理念是解读余华的有效途径。

第一,真理的精神观点

自从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客观真实”就成为衡量文学的重要审美标准。尤其是自然主义的提倡,使得文学作品成为生活的一面高照。这样,文学中的虚构就少了,想象力也就极其有限,以至于文学无法真正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展现丰富的人文景观。对于“真实”,余华偶然接触到卡夫卡的作品,受到很大启发,提出了“精神真实”的观点。作家自言自语的这种“精神真实”体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无序、野蛮、残忍、非理性的杀戮和不可抗拒的命运,而这些才是真实的生活。这都要归功于卡夫卡的灵感。"卡夫卡随心所欲的叙事形式让我震惊。"在余华眼里,这种随心所欲、高度自由的叙事更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卡夫卡的自由叙事是建立在对客观秩序的颠覆和理性的瓦解之上的。余华意识到了这一点。“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一种形式的虚伪28,它让我的想象力再次得到了自由,就像田野里的风一样自由……”168.创作主体的这种内在自由,不仅使余华对事物的表象产生了怀疑,也使他在小说中走进了存在的本质和人性的深处。余华开始注意挖掘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洞察人类存在的荒谬真相。这种荒诞的存在,正是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精神体验。在谈到对现实的理解时,余华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在努力更贴近现实。我的这个真理不是生活中的真理。我觉得生活其实是不真实的。生活是真理和谬误的混合体。.....所以在我的创作中,可能更接近于一种个人的精神真实”[3]。在谈到早期作品时,余华认为从《十八岁出门》到《一种真实》的作品结构总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但那个时期的作品反映了我的世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