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龙河治理的文件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舞龙。舞龙又叫“舞龙”、“耍龙”、“耍龙灯”、“耍龙灯”、“龙灯节”。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一是祈雨,二是娱神娱己,三是显示力量,四是繁荣人心。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本的。根据两湖一带的民间传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金角遇到了老龙。鬼谷子说:“据我计算,最近下雨,城里36点,城外48点。”金角老龙故意辜负鬼谷子的预言,于是利用职务之便,让城48点下车,城36点下车。结果,这个城市的许多人死于洪水。后来,玉帝斥责皇帝,金角老龙被降职。为了赎罪,老龙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都要挨家挨户向百姓鞠躬,并许诺一年风调雨顺。因此,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竹丝和缎子薄纱制成彩色的龙,每年元旦都要跳舞,以表达欢快的心情,也寓意着老龙百依百顺,天意弄人。四川铜梁的传说也差不多:东海龙王腰痛,变成了上岸就医的老人。医生知道脉搏是不人道的,就把它恢复了原形,并从它的腰部抓了一只蜈蚣。龙王病愈后,感谢露天机,说只要人们造一条龙像它一样围着它跳舞,就能及时留住雨水,五谷丰登。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到了汉代,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有许多精美的形式。根据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在汉代,人们在春天祈雨舞龙,在夏天舞龙或黄龙,在秋天舞龙,在冬天舞龙。这些龙有几十英尺长,每次五到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多含有祈雨祈福的意思。如流行于湘西山区的“龙头蚕体灯”。灯由龙的头部和蚕的身体和尾巴组成。制作精美,造型小巧,头尾灵活,转弯灵活。竹圈连成蚕体,内系绳索,外覆白布,外裹红绿彩圈。三位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托住头、腰、尾。“龙头蚕体灯”通常是成对行进的。熄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河边“吸水”,然后沿门祝福好运。为什么要“吸水”?很好理解。只有龙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充足的雨水。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的舞草龙枣是用柳条、青藤、稻草编的。夜间舞龙时,龙香四溢,故又称“祥龙”、“祥龙龙”。舞龙结束时,草龙会在响亮的锣声和鞭炮声中被恭敬地送上江河溪流。其本意是让龙回到龙宫,以此来祝福一方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的舞龙,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满燕”。《韩曙西域传赞》载:“天下孝道...设酒池肉林招待四外客,作巴鲁戏,海中之极,鱼龙铺张,牛角抵观之。”颜师古解释说,巴渝独鹿和海中村都是歌舞名,而“鱼龙”是西域来的巨型珍稀动物,在庭前舞蹈奏乐,然后搅动房前的水,水花化为巨大的比目鱼,“跳着去洗水,弄得雾蒙蒙的”。接着,又变成黄龙,长八尺,“庭中戏耍,骄阳似火”,所以又叫“黄龙边”。从这个角度来看,“鱼龙”是一种大型舞蹈,由装扮成巨型鱼和龙的人表演。因为鲵鱼和龙之间存在一个“变”的问题,表演中可能需要魔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的解释是什么呢?“曼延”,又名曼延、曼延、蔓延,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形似浣熊,可以”模仿百戏。“古时候八尺为搜,百搜为八十尺。所以《西京赋》中有“百兽寻万物,是为曼延”一句。薛总注道:“作大兽长八十尺,所谓鱼龙,是蛮言。“由此可以推断,《漫延》是‘装兽戏’,是人作为各种巨兽来演的舞蹈。”鱼龙”就是典型的一种,所以被称为“玉龙漫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生动地描写了“龙宇蛮言”,在《平乐观复》中生动地描写了李友。可见,作为汉代大型歌舞,《龙人颜》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布景、道具、特技于一身,可谓规模宏大,异彩纷呈。除了中央节目《鲵鱼变龙》,还有熊、虎、猿、象、大雀、大龟、大蟾蜍等不为人知的奇异动物被人们装扮。

除了史料,我们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中找到“鱼龙满燕”的影子。如铜山红楼乐舞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胶底白溪画像石,都有舞龙的图像。

“龙宇满眼”从汉代到唐代持续了近七八百年。唐朝以后整体逐渐失传,只有部分节目被后人留下。民间舞龙、舞狮、舞麒麟可视为“鱼龙漫衍”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始于宋代。南宋的吴在《梁璐之梦》中写道:“元宵节之夜...草扎成一条龙,盖着绿帘,灯烛密排,状如蛟龙。”这种龙灯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在那里供人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行走翱翔的神祗,它不可能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况且朝廷和民间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由于跳舞不仅意味着白天要跳舞,晚上也要跳舞,而晚上跳舞又离不开开灯,所以跳舞的龙俗称“龙灯”。

“龙灯节”通常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举行,地点选在长街广场和村头湾附近的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景龙、草龙、布龙、纱笼、纸龙;有荷花和蝴蝶组成的“威尼斯龙”,刨花制成的“华牧龙”,铁皮制成的“锡龙”等等。

龙灯随处可见。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很有名。国庆50周年庆典上的金龙来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个“龙”:头大,胫长,节日里点灯。玩灯比玩烟花更安全。还有以竹为龙骨,纸为龙头,布为龙脊,借助灯光舞动的“彩龙”;以皮纸或丝为皮、绘有鳞片的“肉龙”或“爬行龙”,龙身可拉伸旋转;干旱天气求雨,跳舞时能泼水的“黄景龙”;白花做成的“孝龙”,用来祭拜死者;用稻草做成的“草龙”,插在竹竿上,手持舞动;以及孩子们跳舞,竹竿插白菜,点红蜡烛,中间用绳子串“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很讲究。过去沿袭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现在,在节假日,我会跳七彩龙。到了别人家门口,我停一会儿,领频给主人拜年。然后我上下翻滚,左右转弯。这时,主人必须放鞭炮表示欢迎,并给予一些感谢:包着钱或糖果香烟的“红包”。

广东佛山人也喜欢舞龙。四五十年代佛山的龙多为与伞相连、绘有图案的“伞龙”,或用稻草制成的“草龙”,做工相对简单。目前,佛山“七彩龙”以竹签、铁丝为骨架,龙头尾用纸糊成,龙身披绢,用金属镜片、铝纸、剪纸、绒球装饰,造型美观,色彩鲜艳。佛山七彩龙品种繁多,有金龙、烟火龙、火龙、灯笼龙、坐龙、卧龙等。近年来,“机械龙”、“电脑龙”也进入佛山七彩龙行列。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龙可以喷射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旅游时,佛山的七彩龙非常壮观。条幅和日月旗开道,塔灯、鲤鱼、龙珠为引,然后是带爪的龙,后面是锣鼓。伴着锣鼓声,舞龙者表演盘龙、跳龙、扣龙门、穿龙尾、过桥、玩龙珠、游龙、飞龙等舞蹈造型。香港回归期间,九龙各界举行“万尺金龙献吉祥景”。这个高10米,长9米,宽3米,重一吨多的巨型水龙头是由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建造的。近年来,佛山彩龙也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出现在墨尔本、夏威夷、温哥华、伦敦、路易港的街头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