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颜元详解

原文

12 1严任。孔子说:“克己复礼(1)就是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为仁,为己,为人?”颜渊曰:“目的何在(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元说:“虽然我不敏感,但是请你说英语。”

给…作注解

(1)自我否定:自我否定,自我克制。回复礼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2)归仁:归位,臣服。仁就是仁的意思。

(3)目的:特定物品。目的与大纲相反。

(4)事情:做就做,照着做。

翻译

颜渊问如何善良。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礼仪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一点,世间万物都将是仁慈的。仁的实行完全在自己,但还在别人吗?”颜渊道:“请问,仁之入口。”子曰:“不要看不懂礼貌的人,不要听不懂礼貌的人,不要说不懂礼貌的人,不要做不懂礼貌的人。”颜渊说:“我虽然笨,但还是照你说的去做。”

评论和分析

“克己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规定仁,按礼办事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靠仁来维持的。仁在内,礼在外,两者紧密结合。这里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克己,一个是互惠。克己,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礼仪规则。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论语》。

原文

12.2中公文任。子曰:“出门见贵客,使民如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邦无怨,家无怨(2)。”钟公曰:“雍不敏,请与我谈。”

给…作注解

(1)出门如贵客,让百姓如大祭:出门办事,为民服务,要像迎接贵客,举行大祭一样恭敬严肃。

(2)国无怨言,家无怨言:诸侯统治的国家。家,清大夫统治的封地。

翻译

钟公问如何为善。子曰:“出门经商如接待贵客,号令左右如作重大牺牲。”。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没有人怨恨(自己)在诸侯的法庭上;没有人讨厌(自己)在青博士的封地里。"仲宫说,"虽然我很笨,但我会照你说的去做。"

评论和分析

这是孔子写给他的学生仲弓的一段关于“仁”的话。他讲了“仁”的两个内容。一个是要求他的学生做事认真,一个是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向仁迈出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后世遵循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1)问任。子曰:“仁人之言也假(二)。”岳:“其言也假,思(三)说其仁已矣?”子曰:“何以难乎?”

给…作注解

(1)司马牛:姓司马名庚,字,孔子的学生。

(2)哎,不好说。意思是说话要小心。

(3)学:就。

翻译

司马牛问如何善良。子曰:“仁者慎言。”司马牛道:“说话小心。这叫仁吗?”子曰:“做之甚难。可以随便说吗?”

评论和分析

“他说的也是真的”是孔子对欲仁者的要求之一。“仁者”必须言行谨慎,行动认真,合乎周之礼。所以这里的“信”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要“信”。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他说:“如果你不担心或害怕,你是一个绅士吗?”子曰:“若自省后不感愧疚,何以忧惧?”

翻译

司马牛问如何做一个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道:“不要急,不要怕,这样才称得上君子?”子曰:“若问心无愧,有何可忧惧?”原文

12.5司马牛伤心地说:“大家都有兄弟,我一个人死了。”夏紫说:“商人们都听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以礼待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什么君子没有兄弟?"

翻译

司马牛伤心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没有。”夏紫说:“我听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犯错误,尊重他人,符合礼义之规,那么天下人都是他的兄弟。君子为什么要没有兄弟?"

评论和分析

上一章提到,司马牛宣布不认桓玄为弟,与儒家提倡的“荀”观念相悖。但因为弟弟“作乱有罪”,孔子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劝他不要悲伤,不要害怕,只要问心无愧,就是“仁者”。在这一章中,夏紫还鼓励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张子温明。子曰:“能浸(1),能被皮肤吸收(2),就够清楚了。浸没,皮肤受其影响,也是不行的。可以说是远③。”

给…作注解

(1)点缀:像水一样一点一点渗入的“zèn”音,不易察觉。

(2)遭受皮肤的疼痛:听起来像是皮肤感到疼痛的诬告,即直接诽谤。

(3)远视:智慧的最高境界。

翻译

张子问做什么是明智的。子曰:“你可以明智地像水润之物那样暗中招惹恶事,像皮肉之痛那样直接诋毁恶事,这对你是行不通的。”不能在暗地里挑拨恶语和直接中伤,才能有远见。"

原文

12.7自贡问政。子曰:“粮足兵足,民信。”子贡曰:“吾得去,孰先?”他说:“去当兵吧。”子贡说:“如果你必须离开,哪一个先来?”说:“去吃吧。自古有死,民无信。”

翻译

子贡问如何治国?子曰:“粮秣充足,民信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你必须去掉一项,你应该先去掉三项中的哪一项?”子曰:“除军备。”子贡说:“如果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这两项中的哪一项?”子曰:“除五谷。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就无法存在。”

评论和分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回答了子贡在《政治询问》中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最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粮、兵、信。但这三者中,信仰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文思想。只有士兵和粮食,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存在。

原文

12.8纪子诚(1)说:“只是君子的品质。为什么要写?”子贡道:“不好意思,大师说君子!我够不到我的舌头(2)。文字质量还是不错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是虎豹之镫③,狗羊之镫。”

给…作注解

(1)季子成:卫国博士。古代的医生可以被称为大师,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不会说话:一旦说了,就收不回来了。四匹马拉着一辆车。

(3)铷:kuò,除去皮毛皮,即皮革。

翻译

脊柱子成说:“君子只需有好的品质。你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做什么?”子贡道:“夫子,你这样谈君子,可惜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精华如文采,文采如精华,两者同等重要。拔了毛的虎豹,就跟拔了毛的狗羊皮一样。”

评论和分析

这里是外观一致性的问题。季子诚认为,作为君子,只要自己素质好,不需要外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一个好的本质要恰当地表达出来,否则,再好的本质也无法展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余,“如果这一年你饿了怎么办?”如果是,是:“是(1)吗?”岳:“二(二),我尚不足,故有多彻底?”他说:“民足,是君也,是不足也?人民不足,你就够了?”

给…作注解

(1)该死:该死,为什么不。车,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赋制度。旧纸条上写着:“税是多少?”

(2)二:提取税款的十分之二。

翻译

鲁哀公问你有没有说过:“如果发生饥荒,国家花钱有困难怎么办?”如果有人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彻底的法律,只收十分之一的土地税?”哀公道:“我现在画十分之二都不够。我该如何贯彻彻底的法律?”如果有人说:“如果人民有足够的钱,你怎么会不够呢?”?如果人民消费不够,你怎么够?"

评论和分析

本章反映了儒家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陆征收的田赋,税率为万分之二。即便如此,国家财政还是很紧张。这里有一些观点认为,应该降低土地税的税率,改为“满税”,即什一税税率,以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只要人民富裕,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另一方面,如果向民众滥收费用,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众苦不堪言,国家经济也会衰退。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原文

12 10张文崇德(1)辨析(2)孔子曰:“主信,动义(3),崇德。爱欲生,恶欲死。想生又想死,令人困惑。真诚没有丰富,只有不同(4)。"

给…作注解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2)迷茫:迷茫,不分对错。

(3)迁移含义:迁移,迁徙。向义靠拢。

(4)诚不富,唯不同:唯:声zh:这是《诗经·潇雅我行我素》的最后两句话。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对她喜新厌旧的丈夫的愤怒。孔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令人费解。

翻译

张子问如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孔子说:“重信,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义,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希望他活着,如果你恨他,你希望他立刻死去。这是混乱。(就像诗里说的:)‘即使不爱穷人和富人,也是喜新厌旧。’"

评论和分析

这一章孔子主要讲个人道德修养。他希望人们按照“思”和“仁”的原则行事,否则,一有情绪就会糊涂。

原文

齐景公问孔子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君君,臣,父,子。”龚说,“好!相信君无君无臣,父无父,子无子。虽有小米,我也要吃。”

翻译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子曰:“君当如君,臣当如臣,父当如父,子当如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君不似君,臣不似臣,父不似父,子不似子,再多的粮食我能吃吗?”

原文

12 12孔子说:“如果偏岩(1)可以减刑为狱(2),其理由是什么?”鲁兹·乌苏诺④。

给…作注解

(1)片言只字:诉讼当事人一方的话,即片面之词,古代也叫“单字”。

(2)折叠监狱:监狱,案件。破狱必如此。

(3)其病因也与:大概只是次要病因有关。

(4)苏诺:久留。一个拖了很久也没有兑现的承诺。

翻译

子曰:“只听单方面的告白,便可判案,大概只凭中因。”鲁兹从不食言。

评论和分析

钟繇可以通过“说话”来“越狱”。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有几种解释。路一清,券的说法就可以判断了;第二,鲁兹是个忠厚的人,人们对他都很信服,所以发生争执的时候也不会在他面前说假话,可以凭一面之词明辨是非;第三,鲁兹是忠实的,他说的是绝对真实的,所以你可以只听一面之词。

然而,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鲁兹在狱中是才华横溢的。

原文

12.13孔子曰:“闻讼(1),我仍为人。这也将使没有诉讼②!”

给…作注解

(1)审理:审理诉讼案件。

(2)无讼:人与人之间没有诉讼。

翻译

孔子说:“我审理诉讼案件,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诉讼的情况绝对不能发生!“原文

张子问及政治。子曰:“不知疲倦地生活,忠实地行动。”

翻译

张子问如何管理政治事务。子曰:“官位不可懈怠,言而有信。”

评论和分析

以上两章都是讲如何从政为官的。孔子通过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在担任官职时,应该勤政爱民,用仁政的规则要求自己,用礼义的原则治理国家和人民,通过教化消除民事诉讼纠纷,努力执行君主的命令,这样才算是一个好官。

原文

12 15孔子说:“文有所知,约以礼,亦可为夫!”

翻译

孔子说:“广泛学习,遵守法律,就不会误入歧途!”

原文

12 16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非成人之恶。小人则相反。”

翻译

子曰:“君子成就他人之善,而不助长他人之恶。小人则相反。”

评论和分析

本章所说的“成人之美非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即“欲立己,则成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 17季康子问孔子政治。孔子对他说:“政治家是对的。子帅是对的,谁敢错?”

翻译

嵇康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子曰:“政即义。你自己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评论和分析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第一个字就是“正”。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对官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都能堂堂正正,那么大臣和手下的普通百姓都会回归正道。

原文

12 18季康子被抢,问孔子。孔子对他说:“你不要我,就不会偷。”

翻译

嵇康子担心被盗,问孔子怎么办。子曰:“若不贪财,即使赏盗,亦无人盗。”

评论和分析

这一章也是孔子讲的从政为官之道。他仍然解释的是,政治家应该先纠正别人,再纠正自己。他希望政治家用自己的美德感染人民,这显示了他提倡政治道德化的倾向。治理社会问题也是如此。他没有要求季康子用重刑惩治盗窃,而是主张用德治教育人民,避免犯罪。

原文

12.19嵇康子问孔子政治:“无道杀(1),必有道(2)。什么?”孔子对他说:“当官的为什么要杀儿子?孩子要好,人民要好。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上之风③,必抑④。”

给…作注解

(1)没有办法:指没有办法的人。

(2)有道:指有道之人。

(3)草上的风:指加在草上的风。

(4)憋:仆,倒。

翻译

嵇康子问孔子如何治国,曰:“杀无道之人,成全有道之人,如何?”子曰:“治政者,何处需杀人之手段?”?只要你想做好事,人民就会效仿。在位者德如风,天下人德如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掉。"

评论和分析

孔子反对杀戮,提倡“道德政治”。只要上层的人善于管理政治事务,人民就不会犯起义的错误。这里说的人治,就是有仁之人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必然会激起人民的反对。

原文

12.20的张子问:“一个读书人怎么会有这(1)好?”子曰:“何以为尊者乎?”张子对他说:“你必须在乡下闻到它(2),但你必须在家里闻到它。”子曰:“是闻,非信。慷慨大方者,直爽正直,察言观色,考虑以下人(3)。在邦比达,你必须到家。丈夫闻知,以仁为色,反其道而行之,而不疑。你必须在州里闻,在家里闻。”

给…作注解

(1)触达:接触,洞察。

(2)气味:久负盛名。

(3)下位:下位,动词。对别人要有礼貌。

翻译

张子问:“一个学者怎么能称得上有悟性?”子曰:“知是甚么意思?”张子回答说:“君主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都要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虚名,不是悟性。所谓达,就是在品质上要诚实,要守礼义,要善于读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脸,要时刻想着对别人谦让。这类人在君主的朝廷和医生的封地都可以接触到。至于有虚名的人,只是外表装仁者,行动违背仁者,装仁者不以为耻。但他在君主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肯定会有名声的。”

评论和分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对立的名词,即“闻”和“达”。“闻”是虚名,不是显赫;另一方面,“达”从内心深处要求士大夫必须具备仁义礼义之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只是追求虚名。在这里,我们也在谈论名副其实,也就是它看起来的样子。原文

12.21樊迟游于舞鼓之下,曰:“敢问尊德,修德(1),辨疑。”子曰:“问得好!得到②事后,不提倡道德和?攻其恶,无恶不攻其人,不必修之。王朝之怒(三),忘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是不是糊涂了?”

给…作注解

(1)一休:尹特,纠正邪念。

(2)先得到你所得到的:先努力工作,把李璐放在后面。

(3)愤怒:愤怒,愤怒。

翻译

樊迟陪孔子在跳台下散步,说:“我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呢?如何纠正自己的邪念?如何分辨混淆?”子曰:“问得好!先努力,后有所得。那不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吗?多做自我批评,不批评别人,不就是为了检讨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忘记了自己的安危,甚至牵连到了亲人。这不是混淆视听吗?”

评论和分析

这一章孔子还是讲个人修养的。他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是脚踏实地做事,不要过多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分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情绪冲动,不能以牺牲自身安全为代价,这样才能分清混淆。这样,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纠正邪念,辨别困惑。

原文

12.22晚爬求仁。子曰:“爱。”求知识。子曰:“知人。”樊迟没能到达。子曰:“拨乱反正(1)可以拨乱反正。”当樊迟撤退时,他看到夏紫说:“乡(2)也知道主人,我问他说:‘什么是纠正错误和错误?’”夏紫说,“你是多么富有啊!顺者得天下,择众,举(3),不仁者远(4)。唐(5)得天下,从众中选,赐伊尹(6)。不善良的人远离。"

给…作注解

(1)把错误和所有的错误都抱直:错误和“度量”和放置是一样的。这是“鱼雨”这个词的合唱。浪费,不公,邪恶。意思是选拔正直的人,驱逐不公正的人。

(2)乡:同“乡”,过去。

(3):殷·尧,舜时代精通刑法的传奇大臣。

(4)远:动词,很远,很远。

(5)唐: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叫鲁。

(6)伊尹:唐朝宰相,曾帮助唐灭商。

翻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子曰:“爱。”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明白人。”樊迟仍然不明白。子曰:“择其正而驱逐其恶,使恶得以矫正。”当樊迟退出时,他遇到了夏紫,说:“我刚才遇到了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他说:“选择正直的人,驱逐邪恶的人,这样邪恶就可以得到纠正。”这是什么意思?”夏紫说,“这是多么深奥啊!顺得天下,于是从众和中选贤任能,没心没肺的人被疏远。唐得天下,从众选拔人才,选拔伊尹,没心没肺的人被疏远。"

评论和分析

本章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仁,一个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其他地方不同,说是“爱”。其实孔子对仁的解释,处处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他所说的爱包含着古代的人文精神,把仁作为他所有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所说,儒家思想就是仁,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慧,孔子认为要知人善任,选贤任能,除恶务尽。但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人没有被选拔出来反而被打压,而一些奸夫却升到了高层,可见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自贡求朋友。子曰:“出主意,善于出主意。如果停不下来,就不要自取其辱。”

翻译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子曰:“忠言导之。不听,就是不听给自己带来耻辱。”

评论和分析

在人际关系中,“朋友”是最轻松的一种。朋友讲求“信任”二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在处理朋友的错误时,要坦诚、开诚布公地说服他,推心置腹地说明利益所在,但如果他坚持不听,就放弃了。别人不听,你就是屡教不改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清末学者谭嗣同认为一个朋友最难能可贵,他甚至主张以一个朋友改造其他四个。其实孔子这里说的是对他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说:“君子以文为友,以仁助人。”

翻译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和知识为友,靠朋友助其修仁。”

评论和分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学文交友,互助修仁。这是绅士该做的。以上两章都是关于交友的。其实在五伦中,儒家还是比较注重朋友的伦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