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疗的详细信息的完整收集

光疗是一种利用光的辐射能来治疗疾病的物理疗法。光疗主要包括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

中文名:光疗定义:利用光的辐射治疗疾病:理疗的种类: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显影、分类、红外线疗法、光动力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激光防护、联合应用、显影光疗是通过在日光和人工光源中应用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光疗始于太阳疗法,早在公元2世纪就有记载。人工光源始于18世界末期,19世纪中期,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相继形成,随后在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分类

光疗主要包括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

红外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缓解疼痛,降低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干燥渗出性病变。

紫外线作用于人体,光能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具有抗炎、镇痛、抗佝偻病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化脓性炎症及其他皮炎、疼痛综合征、佝偻病或软骨病。波长为310-313nm的紫外线称为窄带紫外线(NBUVB),它集中了紫外线中最具生物活性的部分,直接作用于皮肤患处,同时过滤掉有害的紫外线,副作用小,作用于皮肤角质层,起效时间短,见效快。在各大医院广泛用于治疗银屑病、白癜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掌跖脓疱病、玫瑰糠疹、斑秃、副银屑病、慢性皮肤溃疡、蕈样肉芽肿等疾病。

可见光是人眼能看到的光。用可见光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可见光疗法。主要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和多光谱疗法。红光有令人兴奋的效果;黄灯、绿灯、红灯效果相反;蓝光和紫光可用于治疗核黄疸。

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产生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高、相干性好等特点,具有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电磁效应。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的波长是760 nm ~ 50?m是不可见光。红外线的主要作用是热效应。根据生物学特性,红外线可分为两段。一种是长波红外线,波长1.5 ~ 15?m,也称为远红外线。第二种是短波红外,波长是760 nm ~ 1.5?m,又称近红外。红外线的光量子能量低,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热效应,没有光化学效应。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吸收红外线的主要区域。由于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在皮肤表皮不同区域的吸收率不同,长波红外线只能达到0.05 ~ 1 mm的深度,短波红外线可达到1 ~ 10 mm的深度,受红外线照射后皮肤出现充血,表现为边界不清、颜色不均的红色热红斑。停止照射后,约1 ~ 2小时红斑完全消退。反复照射后皮肤会出现不均匀的色素沉着。其特点是沿皮肤血管有网状斑点,形状像大理石纹。

皮肤和皮下组织将吸收的红外能量转化为热量,可引起血管舒张,加快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营养代谢,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组织内异常产物的吸收和排除。红外线的温热作用降低了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了痛阈,所以红外线疗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热可降低肌梭内γ传出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导致肌张力下降和肌肉松弛。比如胃肠平滑肌痉挛时,可以减弱胃肠蠕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还能加速组织内的血液循环,增加渗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周围的白细胞迁移和浸润,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增加抗体的形成。因为免疫力增强,可以吸收浅表组织的慢性炎症。

红外线疗法适应证广泛,主要用于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供应,缓解疼痛。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肌腱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炎、皮肤溃疡、挛缩疤痕等。禁忌症为高热、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动脉硬化患者。

红外辐射器主要是红外灯和应时红外线(由钨丝伸入可充气的石英管内形成)和光浴箱。光动力疗法是用长波紫外线和一些光敏药物结合起来治疗皮肤病,或黑光疗法或光化学疗法。口服光敏药物,如8-甲氧沙林、三甲补骨脂素(TMP),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其能量而被激活,与细胞DNA链上的两个胸腺嘧啶结合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通过光加成效应,光敏剂和胸腺嘧啶形成C4-环丁基光加合物,导致细胞损伤、接受或死亡。可见光疗法

可见光能引起视网膜的光感,其波长为760 ~ 400 n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可见光疗法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和多光谱疗法。可见光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和光化学热效应。可见光会引起视觉。人和动物的昼夜节律及一系列生理功能节律与自然光照节律(昼夜交替)密切相关。红、橙、黄光可加速和加深呼吸,增加脉率;绿、蓝、紫光可引起呼吸缓慢而浅,脉率减慢;蓝光和紫光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红光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有* * *作用。同时,可见光还能加强葡萄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强化垂体功能,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加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免疫力。从1970开始,用可见光治疗新生儿核黄疸。胆红素对波长约400 ~ 500 nm的光吸收最强,最大吸收带为420 ~ 460 nm,属于蓝紫色带。胆红素在吸收蓝紫光后,分解成一系列转化体,逐渐变成淡黄色的低分子量水溶性化合物,迅速从尿中排出。光照下皮肤血流量可增加22.4%,有利于将身体深层的胆红素带到皮肤表层组织进行照射。蓝光照射后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排出绿色和深褐色稀粪。

可见光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红外线疗法基本相同。可见光是主要的热效应,需要更深的效果,更广的范围和更均匀的切割。

临床上使用的可见光源主要是钨丝白炽灯,其光谱约为4.8%可见光,95%红外光。如果照射的是单色光,可以在灯座下面加一个滤板。紫外线辐射疗法

紫外光是一种波长小于紫光的不可见光,波长为400 ~ 180 nm。光量子能量高,具有明显的光化学效应。

医用紫外线分为三段:①长波紫外线(400 ~ 320nm);②UVB(320 ~ 250nm);③短波紫外线(250 ~ 180 nm)。阳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但大气几乎吸收短波紫外线,所以只有长波和中波紫外线辐射到地面。短波紫外线可以通过人工光源获得。紫外线的生物效应

(1)红斑反应:即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经过一定时间后,照射皮肤上出现边界清晰均匀的充血反应。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紫外线的波长越短,穿透皮肤的深度就越浅。因此,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被皮肤的角质层和棘细胞吸收。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红斑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潜伏期。潜伏期与紫外线的波长有关。长波紫外线红斑潜伏期较长,一般为4 ~ 6小时,短波紫外线红斑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和5 ~ 2小时。红斑反应在12 ~ 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光化性皮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关于紫外线红斑的机制有四种学说:一种是组胺学说。紫外线使组织蛋白变性分解,导致组织中的组氨酸分解,形成组胺,组胺的释放引起真皮内毛细血管的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表现为皮肤充血和红斑反应。但是,红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胺作用;紫外线作用于棘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出水解酶等多种酶,分解蛋白质,扩张血管,形成红斑。前列腺素是引起紫外线红斑的重要活性物质,激肽和组胺是辅助因素。紫外线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导致激肽和红斑的产生。

红斑内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白细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强,免疫力明显提高。因此,紫外线辐射具有抗炎、镇痛、止痛和抗感染的作用;它还可以加速组织再生,可用于伤口不愈合的慢性溃疡。对肌肉和神经的风湿性炎症或浅表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但可加重结核炎症的扩散,故不宜使用。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一定时间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黑色色素沉着在长波紫外线照射后较强,短波紫外线照射后较弱。黑色素可以与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光化学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和其他化学自由基结合,防止它们对身体的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的机理是紫外线可以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黑素细胞中黑色素的分泌,从而促使黑素细胞(表皮和真皮之间的分泌细胞)中的黑色素颗粒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加强表皮细胞对黑色素颗粒的吞噬作用,强化皮肤色素沉着。白癜风可以通过紫外线的色素沉着来治疗,特别是通过长波紫外线和光敏剂的结合来治疗。

②对钙磷代谢的影响。紫外线可以将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组织的钙化。可用于治疗儿童佝偻病和成人佝偻病。此外,钙离子降低血管通透性和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这是紫外线脱敏的机制之一。

③调整和改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

④紫外线的杀菌作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是细胞繁殖、发育和生长的核心。DNA对中短波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因此,波长为220 ~ 300 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以对伤口进行消毒和清洗,治疗皮肤、黏膜、伤口、鼻窦、瘘管等各种感染。

大剂量紫外线可引起RNA破坏、蛋白质分解和蛋白质变性,这与DNA的破坏是一致的,是紫外线消毒和清洗伤口的机制之一。利用光敏剂加强紫外线对DNA和RNA的抑制作用,可以治疗牛皮癣等增生性皮肤病。

另外,当紫外线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破坏组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等。这些氨基酸是酶的活性中心,一旦被破坏,酶的功能就会丧失,从而影响细胞功能,这也是紫外线的杀菌机制之一。

⑤身体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季节、年龄、肤色、身体状况、药物使用等。).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度春季较高,夏季最低。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人、运动员、农民、学生和军人对紫外线的敏感度较低,而在室内和隧道中工作的人敏感度较高。青春期对紫外线高度敏感,而幼儿和老人则不太敏感。肤色浅的人敏感度高,肤色深的人敏感度低。女性有较高的经前敏感性和较低的经后敏感性。孕期高敏感,产后低敏感。营养好的人敏感度高,营养差的人敏感度低。肺结核、甲亢、湿疹、红斑狼疮、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恶性肿瘤、卟啉症、烟酸缺乏症等患者。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加;而有慢性病、甲减、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敏感度较低。服用不同药物后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不同。如维生素B1、磺胺、氯丙嗪、异丙嗪、灰黄霉素、四环素、双氢氯噻嗪等可增加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身体不同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也不同。躯干、胸腹部的敏感度高,面部、颈部、手、脚、背部的敏感度低。紫外线的病理作用包括致癌作用(皮肤癌)和光敏作用(体内的光敏剂与光一起作用,损伤机体组织)。因此,紫外线工作者应保护眼睛和皮肤,使用光保护剂(如酚类)或戴手套和防护眼镜。紫外线的临床应用可分为预防性应用和治疗性应用。在普通感冒、流感、百日咳、猩红热、白喉、风湿热等流行期。,患者可以通过紫外线缓解,健康人群尤其是儿童可以通过紫外线预防。紫外线辐射还可以预防佝偻病。氩汞应时管用于紫外线治疗。治疗适应症为①内科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肺结核患者的剂量应小而逐渐增加,体温超过37.5℃或出现咯血时应停止放疗。②外科疾病,如外伤、烧伤、皮下化脓性炎症、术后感染、淋巴结炎、乳腺炎、丹毒等。③神经精神疾病,如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症等,可用红斑剂量或红斑剂量治疗。④皮肤病,如皮肤化脓、银屑病、玫瑰糠疹、斑秃、湿疹、白癜风等。此外,紫外线照射后,组织内酶的活性增加,物质代谢增加,炎症渗出吸收,疱疹消退,具有镇痛和防止继发感染的作用。⑤妇科疾病,如附件炎、宫颈炎、* * *炎等。6儿科疾病,支气管炎,肺炎,佝偻病等。⑦耳鼻喉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外耳炎等。禁忌症为严重心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光敏性疾病、中毒伴发热、急性肿瘤。

紫外线辐射的剂量通常用生物剂量学来衡量(紫外线辐射产生最小红斑所需的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分为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局部照射的剂量通常以亚红斑(肉眼无红斑反应)和红斑(肉眼有红斑反应)计算。激光疗法

激光是受激辐射,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高、相干性好等特点,具有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电磁效应。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激光的生物效应

热作用:主要由可见光和红外光中的激光引起。热作用对组织的加热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临床治疗中利用激光的热效应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能量。

压力效应: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产生巨大的压力。利用激光压力治疗疾病如文身去除、尿路结石等也可以通过激光压力进行粉碎排出。

光化学:生物大分子通过吸收激光光子的能量而被激活,产生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在体内引起一系列化学变化,称为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会导致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的减少或失活。

电磁作用:激光是一种高电场强度的电磁波,可用于治疗肿瘤。

生物效应:低强度激光照射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适当的剂量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促进红细胞的合成,加强肠绒毛的运动,促进毛发生长,加速伤口和溃疡的愈合,促进骨折骨痂的生长,加速愈合,加速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增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蛋白质的活性。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高强度激光

高强度激光是指激光作用于生物组织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其输出功率在瓦级以上。在临床上,强激光主要用于凝固、止血、熔化和汽化受照射的组织,或切除病变组织。

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如食管疾病、胃肠吻合术、需要手术的肝胆疾病、烧伤切痂、尿道狭窄、前列腺癌、甲状腺手术、颅内肿瘤手术,以及各种皮肤病如疣和疣状疣、血管疾病、皮肤恶性肿瘤等。

低强度激光

低强度激光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溃疡和伤口的愈合,加速骨折的愈合,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促进胆汁的分泌,脾脏的造血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

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酒渣鼻、多形性红斑、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纤维织炎、急慢性损伤、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支气管哮喘、关节炎、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面瘫、血管性头痛、神经痛、外耳道湿疹、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皮肤病。激光保护

输出功率在500mV以上的高功率激光对人体是有害的,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漫反射光也是危险的。

眼睛保护

护眼主要使用防护眼镜(反射型、吸收型、变色型、警示型)。

皮肤保护

当激光超过阈值时,穿上白色工作服和手套。不要让激光直射皮肤,防止反射和散射光照射皮肤。

激光工人应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联合申请

低剂量紫外线照射后,DNA和RNA的合成先抑制后加速,可促进肉芽和上皮组织的生长及伤口的愈合。可用于治疗各阶段的压疮,疗效好。此外,紫外线照射还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营养,提高

身体的免疫功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表明,低能量激光照射具有良好的抗炎和组织修复功能,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强免疫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肉芽组织再生能力,从而促进伤口愈合。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半导体激光的抗炎、抗感染效果优于其他低能激光。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充血和水肿,提高人体的全身和局部免疫力,起到抗炎抗感染的作用。激光照射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生长,增加胞核内糖核酸和糖原的含量,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肉芽组织的生长导致新上皮组织的再生。半导体激光还可以增加细胞质中RNA含量与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平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伤口愈合。紫外线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褥疮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效果,可加快伤口愈合,不易反复,治疗褥疮准确有效,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联合应用。而轻中度褥疮治愈率较高,治愈时间较快,提示临床护理应及时发现,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