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经典对联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聚集地,是士人研究经典、探索修身治国之道的地方,应该做好准备;大师也在此讲学,阐述学术见解,地方书院一般起到教育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对联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副寓意深远、文字精美的对联往往是一个书院的点睛之笔。徜徉在古代书院,如此精美的对联可谓琳琅满目。
书院里的对联,大多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如湖南澧县澧阳书院有李安运:
“所以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有影响;大江走过了山,淌过了水,走了九黎,学海。”
这幅对联是根据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和宋玉来创作的。明代贵州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改为阳明寺,仍写书院名。清代更名为王文成公祠,有贵州布政使罗饶典题写的两副对联:
“住晚了三年,山洞里顾山充满了欢乐。我意识到魏是个全才。”(1)
“十三县人文荟萃,这是根本。五百年的正统被老师继承了。”(2)
再比如清代的桂山书院,雍正年间改名阳明书院。光绪六世(1880)重修时,贵州巡抚岑于颖题写了一副对联:
“伟大的责任来自努力,愿你们都以天下为己任。酬知造于聚恒,哲学之效不忘性内良知。”
这些对联都是以明代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悟道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为题材。广西阳朔寿阳书院有一副对联:
“家姓骄,后有人,议直如祠堂;山水甲天下,何以幸游于此,纸怪出于对历史的了解。”
其中,第一幅对联讲述了桂林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曹野的故事。《唐诗年谱》记载,曹野,唐代桂林人,四年进士,著有《祖系诗》。咸通初年为太常大夫,专事国家祭祀仪式的官职。当时,曹野以“直男”闻名。书院以当地名人为典故,也含有鼓励学生继承祖先优秀道德和知识的意思。书院对联的另一个主题是宣传自己的学校出身和办学理念,传授学习方法。比如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开馆当天,张之洞亲笔为书院的“无邪堂”题写了一幅对联:
“尊所听,行所知,兼岭南东路、岭南西路之才,为师为友;博我以文,求我以礼,学汉儒宋儒之旨,共创圣贤。”
为“礼堂”连接云:
“虽富不易其心,虽贫不移其行;早就应该从过去吸取教训,节约时间,保持道德。”
两副对联可以作为广雅书院的“教学大纲”。清代以旷达为题,是岳麓书院的讲堂;
“是非由自己判断,名声由人听闻。得失在数,岳麓山之巅,郎悦清风,太极悠悠;为什么报答亲人的恩情,为什么人的生命屹立不倒,为什么圣贤传道?当你爬上微日出平台时,你会发现自己在水中。”是古代关于个人修养的绝佳格言。
清代广西桂林书院有一幅对联:“士以天下为己任;我可以成为一个正直的巫师。广阔的语境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清代,福建鳌峰书院有一幅对联:“若真我,必重精神世界;没有别的处理方式,必须努力拉开义利差距。"
是经历过的人告诉他们怎么学的语气。
清代湖南长沙书院有对联曰:“考古证今,申遗依世;先忧后喜,有意为士。”
是一副关于学习态度和目的的绝佳对联。
湖北两湖书院有联云:“景恒秀气;邹鲁遗风。”
湖南岳麓书院有两副清代罗甸题写的对联:“地连衡湘,大泽山遍龙虎;留学邹鲁,李门路易圣人心。“湖南衡阳岳坪书院有一副对联:“地域与衡越潇湘相连,与中英街自昔不同;众有同礼,义有同耻,识无变。"
三副对联的立意大同小异,都是为了弘扬当地优秀的人民和儒家的传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标榜祖先书院传承的书院对联。比如江苏江阴的南靖书院,就有黄方方写的对联:
“林东会因为讲学而出名;南方的英雄就在这个群体里。”
还有一副黄一舟写的对联:“七十士六艺皆精通,文传溯,北不得先于武辉;900里长的团,人才济济,礼仪示人,没有什么。林东之后,有君山。”二连以传承邻近的东林书院(位于明代无锡)遗产为主题,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很有信心。
又如王敏云为湖南衡阳船山书院写对联:
“海疆归日凯文场,须知雁传经,南越助正统千年;石鼓承宋派,更与钟华为友,为小邵作九子会。”其中“石鼓宗风”指的是著名的石鼓书院。
张之洞为广雅书院清家堂题写对联;
“假装门廊的窗户是绿色的;答弦。”
此联选自朱的诗,其中有对朱恢复和发展白鹿洞书院的赞赏。书院里的对联更像是色彩斑斓却斑驳的图画,包含了百年历史影像的变迁,也包含了中国几千年人文思想的积淀,读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