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中国”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夏朝。秦统一全国后,先称中国,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有很多外号,比如神州、中华、华夏、九州。2.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叫炎黄子孙。“炎黄”是上古和黄帝两个部落的首领。据说他们统一了中国,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黄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同一个祖先。右图为黄帝。3.在中国腾飞动漫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以于为代表的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夏后以华山为活动中心,因此赢得了华夏国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引以为豪的光荣称号。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标准。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甚至为之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祖国统一一直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5.自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独立、自强,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它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生活,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护民族独立,促进民族进步。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道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把德才兼备作为做人的根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文化。7.中国人历来重视现实,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主张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求真务实精神。8.中华文化蕴含着宽容大度的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9.《易经》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和百科全书。其思想内容渗透到中国的天文、物理、预报、数学、医学、武术等领域。10.易经被外国视为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和科技的源头,吸引了许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世界性的《易经》。11.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种学说,学术文化繁荣。这就是“百家争鸣”。这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百家是先秦到汉初各种学派的总称。斋藤优子是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子。指的是百家,比如儒家,道家等等。13.老子,李洱,又名老聃,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后来,他被称为道教的祖先和领袖。14.老子视道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终极源泉。他的学说被记录在《易经》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5.孔子,本名邱明,生于春秋末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倡“仁政”、“忍后还礼”,营造了私人讲学的氛围,在政治上提倡德治和教化。晚年主编《道德经》、《尚志提》、《诗经》、《尚书》等。16.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的th

他强调事物是自生的,否认神的支配,主张通过“坐忘”达到自我满足的境界,提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的知识是无限的”的观点。有《春秋》著作。右图为清代任雄所画《庄子》,呈现“庄生无忧行”“老子守元墨”的局面。18.孟子,一个著名的人,生于战国时期。他将孔子的“仁”论发展为“仁政”论,阐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并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著作《逍遥游》。19.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道”为理论核心的一个学派。学校要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所以也被称为“庄子之学”。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20.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推崇孔子学说,提倡“礼、乐、仁、义”的学派。这个学派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主张“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孔子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千年。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面,于是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的、衰微的物质力量,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喻社会现象,引申到上下级、君民、夫妻之间的关系。22.“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来说明世间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一些实际观察,总结了经验,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法计算、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3.“八卦”又叫“经文占卜”。书中的八卦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每一卦都象征着各种事物。六十四卦由两个重叠的八卦组成。这些抽象符号的组合原理在中国古代被运用于许多具体的方面。24.明末洪应明所著《孟子》是一部关于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处事的谚书。书中精彩的理论,讲的是修身治国的深刻道理。25.自南宋以来被称为“四书”的儒家经典《周易》、《易经》、《来根论》和《论语》,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基础。26.五经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意为“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史料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27.修齐治平是儒家术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主张形成整个伦理政治哲学体系,从“修身”开始,以“平天下”为理想。脱离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祭祖仪式和节日里家庭团聚的欢乐都有祖先崇拜的痕迹,这反映了中国节日的伦理特征。同时,中国的节日习俗追求平安吉祥,驱邪消灾,很多节日求吉避邪,这与古人的禁忌有一定的关系。28.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之一,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境界。29.孝顺是道德

32.道教是东汉时期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以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受到崇拜。33.儒家又称“儒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孔子神圣化,把他的学说当作一种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34.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宋代以后,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被儒家吸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民俗都有一定的影响。35.朱是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在经学、史学、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哲学上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强调启发式教育方法。他的理学大师张明和清朝被称为正宗儒学。他对学风的广泛而严谨的分析,对后世影响很大。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和演变与古代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密切相关。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祖先崇拜的仪式和节日活动中家庭团聚的欢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的伦理特征;同时,中国的节日和习俗追求和平,思考,驱除疾病和消除灾难,许多节日避免邪恶,反映了与古人的禁忌的一些关系。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各种活动在前一年的除夕开始,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拜天地、给祖先、亲戚和朋友拜年。元宵节被称为灯节,或“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看灯笼和吃元宵的习惯。39.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左右,是中国唯一结合节气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经常祭奠祖先,去郊外踏青。40.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或五月节。据说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演变的。人们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41.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落在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七夕。它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情节或情人节。42.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人们也称它为“团圆节”。43.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49.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十九日相会,故名“重阳节”。重阳的习俗主要是爬山、赏菊、饮酒辟邪。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一个尊敬老人的节日。45.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节日以娱乐活动为主,如唱歌、跳舞、娱乐和体育。带有祭祀、纪念、祭文的性质。著名的全国性节日包括泼水节和火把节。46.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阿昌族最大的节日。傣族日历中的每个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干净的水,这意味着清除污垢,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47.火把节是白族、彝族、拉祜族和纳西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在这一天点燃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