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论性论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建设还不完善。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他们经验不足,知识面狭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里有句俗话:?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我辛苦了十几年,父母一直节俭养我。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同学们在就业层面特别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不知道如何在复杂的职场中应对。他们往往害怕竞争,回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和水平低,严重缺乏自信,或者把希望寄托在父母和老师身上,缺乏自荐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会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变为心理障碍。

1人际无奈

人生活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不可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的环境。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学生渴望有人带给他们温暖和家。然而,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与人沟通的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在与人沟通时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身边缺乏知心朋友,不信任他人,不愿意让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很羡慕我那些人际关系很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感情纠葛和孤独会导致嫉妒、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自卑

对美的追求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学生摆脱了稚嫩的校服和父母老师的束缚,都用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也有部分女同学微胖,不够帅;有些男同学身材矮小,穿着落后。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也许别人无意的眼神和话语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说自己的缺点。如果他们长期以这样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如果得不到疏导,就会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面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训练基地,学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重点。

3.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体地位

我国大部分高校只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理学讲座,偶尔的选修课也无法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在当今高校开展育人心理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动态,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处于社会和校园之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和懈怠,性格内向,不愿意告诉别人。如果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会给人一种精神压力,好像得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拯救和治疗。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在自由聊天的过程中倾吐内心的苦闷和悲伤,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辅导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评估,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3.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又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受益。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效果显著、实施范围广、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黑板报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调节方法。

3.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和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征文比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外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希望和光明,缓解焦虑、紧张、自卑、抱怨他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教育效果,还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完善。

3.5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建设还不完善。大多数心理健康老师都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他们经验不足,知识面狭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尤为重要。加强辅导员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和心理状态。辅导员不能只在年级会上讲学习,还要加大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力度,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育。如果老师出现心理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己的学业进步,还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教师。

参考

1.大学生积极素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应模式研究李紫薇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刘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范文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

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力;反措施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就是保证自己的各种机能不与周围环境冲突,个人情绪发展到最佳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它能保证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认知有更客观的认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是客观评价自己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可以不卑不亢,通常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能以相对稳定的心态面对一些能力范围之外的突发情况和问题,基本可以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采取严厉的惩罚方式可能会使孩子畏缩、胆怯、习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还可能产生撒谎、不信任、敌对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苛刻的形象,造成了孩子脾气暴躁,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思考、优柔寡断和决策力,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分析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由于部分家庭收入较低,学生在学分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无法带来实际的学习成效,无法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使得贫困生在日常学习中陷入两难境地。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群体,自我期望高、成就欲望强、自我价值感强,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并不全面,也有同学因为家境不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分析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有更积极的心理效应。以广州为例,部分本地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此问题保持中立态度,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本地户籍,而广州本地人口则认为本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健康。因为与当地户籍人口生活环境的差异会影响这个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此外,流动人口通常会面临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中的一些负面变化可能会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可以选择动,也可以选择不动。如果他们搬家,大家就在同一个平台,享受同样的学校政策。因此,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分析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其中一方死亡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后其中一方重新组合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的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感到孤独,缺乏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群居动物。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也需要家人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被家庭惯坏,所以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所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分析父母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这使得这些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尽管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学校教育也是基于对以往心理偏差的原始修正和改善,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父母职业和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第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摇篮,也就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通过谈话来教育孩子。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与谈话的方法密切相关。这种谈话不是父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说教,而是在更平等的环境中与孩子和谐交流。沟通时,要抓住时机,确保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后再沟通。沟通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的主要内容。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直接反驳是对是错。而是在他解释之后,从更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避免在谈话中斥责自己过去的错误,让孩子感到厌恶,甚至让孩子对这种交流和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在沟通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以后亲子之间更好的沟通。

学校一级

学校应该立足于?创造美丽的环境,塑造美丽的教师,建设美丽的课堂,开展美丽的活动,培育美丽的花朵,收获美丽的成果?为建设教育特色,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美育,特长培养?为了理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育改革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意味着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应该各有利弊,应该各有利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本学科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3)社会层面

与家庭环境相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社会风气、经济发展水平、媒体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电视、网络、书籍等各种形式的媒体上。在社会管理层面,各行各业的领导者要在重视社会环境的基础上,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积极淘汰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产品和反映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避免这些产品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让学生在大学心理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转折时期?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让身心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并存。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以身作则,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

【1】范福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0(9)。

[3] Xi魏光,安民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社会工作学院学报,2011(2)。

[4]张,丁海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