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论文

于美人之歌。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雕花栅栏和玉砖应该还存在,但朱妍改变了它们。问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

李煜,本名贾琮,本名重光,本名钟胤,徐州人。曾经保存的单词集已经丢失。现存四十六个字,其中只有三十八个字能被以前的几部作品或其他人证实。虽然存量并不充裕,但李渔已经可以凭借这些不朽的文字在文坛流传。李煜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他的词作一开始就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美词风的鼻祖。但李煜被软禁后,词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内涵上的变化。这首《于美人》是他入狱时写的,也是这一变化最显著的作品。

整个词可以分为两个欣赏阶段,前三句为头,后一句为尾。看前面三句,“春花秋月”。光是这四个字,就能引起很多诗人的无限遐想,但在这个字的第一句,就直言“当”,用“从过去多少知道”来表达对现在美好风景的不屑。第二句以“小楼”开头,然后回忆“故国”。哪怕是春信的东风,也不过是一股寒气穿过被软禁在孤独小楼里的作者的心,让他感到“无法忍受”。当我想到我的故国时,我自然会想到华丽的宫殿和用玉石雕刻的美丽的“朱妍”。故国天真可悲,恐怕终身不得福。前三句,作者看着美景,想着自己,不免有些伤感,但仔细分析李煜在江南割据时期的所思所想,却充满了奢靡享乐。他失望的不是他的国家毁了,而是他再也享受不到醉生梦死的荣耀了。正是这些东西,让一个丧国的君主感受不到丧国之痛。李煜真不是当君主的料。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他可能与刘禅不相上下。

不管他的思想是否符合为君之道,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绝唱了。这句“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渔一生诗作的精髓。这句话以水为喻,含蓄地将绵绵不绝的哀愁与汹涌澎湃的水势联系起来,富于哀愁气息,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澎湃的惆怅之中。刘禹锡的诗“水无限似愁”有点生硬,秦观的诗“春江满泪,滔滔不绝,多愁善感”表达过度,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渔虽然只是在这句话里表现了他无尽悲伤的外在形式——“它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却让读者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共鸣。虽然人们的忧虑有不同的内涵,但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他们相似的感受。谁不觉得这种悲伤在难过的时候像汹涌的浪潮一样涌来,势不可挡?李渔在诗末的自我追问,通过《伤逝》中激烈的语气和曲折的艺术结构,使作者忧郁的思想贯穿始终,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难怪这个词能在大范围内产生* * *音,流传千古。

对于李煜来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彻底的失败,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却受到后人的敬仰,就像后人评价的那样:“国家作为一个诗人是不吉利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开始工作。”到了李渔,我想的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渔的词很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强调词本身的美感,绝不会为了坚持国事而打破声韵的层次(这也是我不喜欢交响词的原因之一)。所以他的词很美,很艺术。这个理念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应该是艺术家的最高理念。为什么文一定要「载道」?艺术史比政治史要早得多。当人还朦朦胧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如何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说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完全是诡辩。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们心中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表达代表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给艺术强加一个沉重的主题,这个“艺术”就不再是艺术,而成了一个丑陋的工具。如果说李煜的文字里充满了亡国的哀思和悲哀,或者是对自己无法与世界抗衡的遗憾,那么当代艺术史上的李煜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诗人。

这首《幼美》是南唐皇后李煜被俘两年后所作。据传说,他写下这首词后,命令一名艺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立即给他酒下毒。?

作者会写诗,会画画,可惜政治上一事无成。这是一国之君,却因为一件黄袍,被后周的奸贼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七夕之夜,看着汴京的车流,我被禁锢在公寓里。我怎能回首不叹“能问你几多愁?”?

春秋的月亮是什么时候?这是作者感叹时间太慢。大概是囚前宫中的浮华生活让他止步不前。?

“你对过去了解多少”叹了口气,开始回忆过去的美好。李商隐写下“而一个本该天长地久的瞬间,不知不觉就来了又去了”的诗句,就是为了感叹过去的美好,未来的日子不多了。美好的过去只能成为回忆,但这只是一种惆怅的浪费。?

“小楼昨夜又偏东风,国不忍回首月明年中。”东风邪,情薄。一种伤感的心情,几年不见的电缆。”(陆游《钗头凤》)凛冽的东风吹过我下榻的小楼,也吹过作者思念往昔的梦。七夕之夜,是群星闪烁,大地欢声笑语。我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以前是一国之君,现在只需仰望人间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想家的人,他们的诗里总会有思念月亮的感觉。李白“仰头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再往下沉,我突然想起了家。”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李煜的《明月几时照》与上述两人不同。李白潇洒,苏轼豪放豁达,李煜只有悲凉和无奈。异乡和故乡之间唯一可能相同的就是月亮。故国只能映在汴京之月。”第一次见太阳,却不见长安”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玉栅栏应该还存在,但朱妍把它改了”,上面刻着花纹。想象一下,汉白玉制成的楼梯栏杆反射着清冷的月光。多冷的画面啊!作者想回到故国的宫殿,但他再也回不去了。他只能凭记忆解读。这种痛,不是陆游的“望中原北之山”,也不是岳飞的“奔冠倚栏”,而是李煜的眼里充满了忧伤。下一章主要写故国记忆和亡国之苦。“只是朱妍变了。”物是人非,岁月流逝,只剩下老处女。很多古诗感叹时代变了,事情变了,但又不一样。“玉雕”是一座华丽的宫殿,“朱妍”是一个美丽而青春的词。用在这里,马上就变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问你有多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这句话是全词的标题,也是永恒的绝句,广为流传。李渔的心事只能自己解答,因为真的没有人陪他“在新亭哭泣”,可见作者的孤独。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不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也不像石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像李清照的《花飘天涯》。”周星驰那叫庸俗文化,只喜欢可乐那么一股子气,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此时的苏轼是“浪迹祖国”,“豪气万丈”,这条河也是豪气万丈。李清照是女儿家,只能是一股悲流。李玉完美的运用了通感。“春水”带花瓣,有形多彩,“愁”字立体。一个“东流”,最近的联想就是“百川东去海,何时还西归?”但是,“向东流”的含义更深。向东流的水可以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也可以附加上“泪流成长江”的意思,可谓“千古一愁”。?

这首诗里没有暴戾的叛逆意识,也没有“而英雄从此在外衣上哭泣”,没有“未知复出”,只有那种阴郁的悲愤。人们说“不怕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的自怜自哀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酿成了杀身之祸。李渔这个词的吸引力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