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比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作品中最耀眼的明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去研究和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两位重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他们在曹雪芹作品中的形象和地位如何?

所以通常喜欢《红楼梦》的红学家或读者,大概有三种态度,即褒林贬薛,褒薛贬林,说林薛并存。

在前八十篇小说中,曹雪芹是正面描写林黛玉,还是贬损薛宝钗,还是正好相反?我觉得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客观公正。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林黛玉。在整本书里,林黛玉的重要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没有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就不会有《红楼梦》。所以曹雪芹这个林黛玉的人物,充满了同情,刻画得很细致。无论如何,这个林黛玉的形象,是曹雪芹写出来的,没有任何轻蔑的意思。

薛宝钗呢?她在《红楼梦》中的出场是反派吗?

我觉得曹雪芹塑造薛宝钗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她写成一个恶心的人物。相反,薛宝钗只是另一个不同于林黛玉的典型女性。作者客观地描述了她,没有刻意赞扬或贬低她。

“林派”贬低薛有两个重要证据。其中之一是《红楼梦》中的第二十七回。薛宝钗不想偷听小红说她和贾芸纠缠不清的悄悄话。薛宝钗为了掩饰自己不必要的到来,在萧红等人发现自己的时候说了一句被认为是作者曹雪芹降职的话,表示林姑娘之前在,不是自己。

这段话最后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认为薛宝钗是多么虚伪,她把锅盖在林姑娘的背上,让小红等人的偏执转向别人,而自己却聪明地摆脱了关系。

其实我觉得这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从心理上分析,像薛宝钗这样正统的女人,听到小红的心里话,难免会惊讶和焦虑,不想让别人发现她知道这件事。宝钗是大观园里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只要想想她在着急的时候用来应付的话语,就只能说明她足智多谋,非常巧妙地躲过了一次尴尬的脸。至于指出林小姐在这里,不过是随便找人撒个谎罢了。我觉得这个情节的描写确实完善了薛宝钗善于处理复杂局面的性格,曹雪芹在这里并不是真的贬低薛。

“护林派”贬低薛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宝钗在王夫人的丫鬟跳井自尽后对王夫人说的话。

人们认为这说明薛宝钗看不上地位低下的丫鬟,想讨王夫人的欢心,希望最终成为宝玉的福分。

我们在分析这段话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说话人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和心理。柴进去世后,王夫人确实有一些遗憾和悔恨,这在她的文字中有所反映。所以薛宝钗作为晚辈,又是贾家的客人(尽量不谈她是否真的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此时的自然反应就是尽力劝王夫人不要为这件事伤身,做些安慰。想明白这一层,薛宝钗的话就很正常了。为了安慰人,你能对一个被主人掌掴后投井自尽的女孩说什么?恐怕只能认为她的死太不值,有点傻。

而为了安慰人,你又能对心里自责的王夫人说什么呢?恐怕我只能说服王太太多给死者柴进的家属一些钱,以消除一些内疚。

所以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描写,根本不是贬低她,而是说明薛宝钗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而这正是林黛玉所缺乏的。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王夫人面前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就算林黛玉来了,大概也只会陪着王夫人哭,绝不会说宝钗说的话。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说的和做的都有差异,但你不能以此来判断谁优谁劣,所以可以作为表扬或批评的证据。

当然有人会问,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游戏中,作者曹雪芹难道没有任何态度偏差吗?

不,恰恰相反,曹雪芹的作品态度鲜明。宝玉真的只爱黛玉,和黛玉的气质是一样的。作者对此的描述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但对于薛宝钗,作者没有用贬义的写法,而是客观地描写了她的美丽、慷慨和道德水准。读者要认真了解的是,她的行为经常出现在贾家的统治阶级面前,如贾夫人、王夫人、王熙凤等,无形中说明她最后会赢得他们的好感。而林黛玉只是在潇湘馆,沉浸在与宝玉的爱情深潭中,却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有多悲惨。

但是最后的悲剧有多少是薛宝钗造成的呢?这个悲剧其实是封建家庭伦理对自由恋爱的破坏形成的。宝玉和黛玉是受害者,宝钗不是。所以无论是褒林贬薛,还是褒薛贬林,都有其极端的一面。

如果能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那么就能更全面地看问题,更透彻地研究曹雪芹作品中的人物。

论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里,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薛宝钗这位大名鼎鼎的媳妇,最后也没能抓住宝玉的心,只好在宝玉出家后,独自一人呆在空荡荡的闺房里。林黛玉怀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宝玉深深的怀念和怨恨,飞上了天,直到死也不明白宝玉为什么不娶她。

既然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那我们就抛开世俗偏见,对比一下他们的性格吧。

薛宝钗比林黛玉晚搬进贾府,林黛玉作为贾加的孙女也有关系。亲密程度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但薛宝钗搬进贾府后,贾府渐渐发现(甚至更明显)宝钗平易近人,温柔谦和,而黛玉脾气暴躁,难以侍候。贾母甚至把她和宝玉当作“小冤家”。黛玉对宝钗颇为嫉妒,主要是因为宝钗有一个“长生不老”的金领,又配了“长生不老常恒”的通灵宝玉,宝钗又得到贾家的高度评价。

黛玉虽然渐渐意识到宝玉是迷恋她的,但毕竟不像宝玉那样习惯于名利场,也不理解宝玉的“你死我就出家”的誓言,却又十分懊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是执着的,流露的,忠贞的。王熙凤甚至调侃她是“未来的贾媳妇”,由此看来,她与宝玉的爱情是尽人皆知的。但她还是不放心,在得到最高统治者石太君的肯定之前,她永远不会放心。她不允许贾宝玉对别的女人有任何好感,对各种传说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先是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论,再是湘云和宝玉的玉配,这些传说总是在困扰着她,她又不能拿宝玉出气。虽然她希望宝玉不要介意这些传说,但似乎她最在乎的还是自己。当戴宇第一次进入贾府时,她发誓要小心谨慎,不被别人取笑。但是,她采取的方式,要么是先挑逗别人,要么是过于防御。史湘云口齿不清的时候,笑称以后要嫁个“情哥哥”。但是当史湘云笑自己和玩家差不多的时候,她就受不了了。在她最深处的自怜心理里,不允许任何人取笑她。就这样,她采取了自怜自艾。

黛玉一生只有两个念想,一个是宝玉,一个是诗。黛玉和宝钗因为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在文章上都很有天赋,不分伯仲。但是,他们对女性学习文学的态度却有很大的差异。黛玉唯一的愿望就是争名夺利,每写一首诗都要全力以赴。可见黛玉之所以不愿意自得其乐,是因为贾妃在探母时话题太少,以《咏菊》《问菊》《菊花梦》独占菊花赋一等奖时是多么惬意。而宝钗则认为女人贤惠无才。有了这个想法,她再怎么唱诗,也只是说说而已。所以黛玉对待女学文学的态度和风格比宝钗积极得多。这体现在她对香菱孜孜不倦的教导,带领香菱打造了王模树、李青莲等一代名家,以及她后来对桃花坞的重建。可以说林黛玉一生都在学习,这是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能写而且写得很好的人做他们的妻子。从这一点来看,宝玉和黛玉似乎是彻底的叛逆者,但可惜的是他们的终身大事仍然取决于贾母的决定,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有着依附关系,所以他们变得太不懂实践,他们既渴望封建权力,又不愿意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夸赞,最后成为贾府的媳妇的呢?宝钗见到通灵宝玉后,知道自己的终身归宿在哪里,但并没有表现在脸上,而是在做正确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她温柔贤惠,知识渊博。从她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作为封建女性的闺阁形象,也可以看到她作为才女的不朽容颜。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不要改变性情,到劝哥哥薛蟠不要胡作非为,再到辅佐郭蓉府,把大观园让给下人省吃俭用,让我们体会到薛宝钗的确是个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保代和保代通常被理解为典型的叛逆者。其实宝钗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讽刺现在的朝代:

贵爱童音坐举手,长安盼重阳,

前路无经纬,春秋皮肤黑黄。

嘲笑官员的黑暗和贪婪。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她说过什么极端的话。她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的一击,于是在反抗和宽容之间找到了合适的中介。她比宝黛聪明吗?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后都不欢而散。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虽然宝玉爱黛玉爱得要死,但黛玉终究不会死,即使宝玉没有和宝钗融为一体,也必然导致娶她为妻的结局。毕竟他们的力量太小,总想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所以只能苟延残喘。封建势力最终获胜,在金陵十二钗中就有预言。最终封建文人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和对封建势力的维护,残忍地用自己的笔终结了他们三人的斗争,从而使整个梦想最终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