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评论文章?

文学批评包括诗歌批评、小说批评、散文批评、戏剧批评、影视批评等等。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一部电影。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性艺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于一体。影视评论既可以对很多方面进行综合评论,也可以对某一方面进行重点评论。

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批评。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明辨是非;可以通过各种材料来论证,只要与你要阐明的观点紧密相关。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电影电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性、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讨论和评价,提高阅读和欣赏水平。当然,评论中可以引用各种材料,但评论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应该与文学作品有关,文学批评中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分析。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之上,没有分析就没有评论;而分析本身自然包含了对作品的评价。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的重点是讲“是这样的”;点评的重点是谈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和“这样好吗?”

文学批评对作品要有一个总的评价,对你的评价有一定的论证过程,但对作品的分析不一定对作品有总的评价。

另外,写文学评论的时候,不需要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材料,这样会排挤你用原材料的论述;评论应该重点突出,清晰明了。不要从大角度评论。比如写《红楼梦》这么宏大的古典名著,从哪里开始评论?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简化为“评《红楼梦》人物对话”,再缩小为“评《红楼梦》冯辣椒的语言特色”,就好写了。

观点要鲜明,观点要有确凿材料的分析支撑。引用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也可以是别人引用的。材料分析和观点应该始终一致。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在评论之前要对相关方面做一些说明。

现在的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多种文学作品,选的作品基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此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学生要拿起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下面是北大附中初三10班写的关于《我的爸爸妈妈》的一些评论。他们写的几篇文章已经展示过了。对比前后的例子,再来说说阅读和文学批评的异同。

二、练习例题及注释:

练习示例①

蒙太奇的意思是,精彩!

评《我的父亲和母亲》中的蒙太奇

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科实验班三班(10)

《我的爸爸妈妈》是一部感人的电影。除了故事真实生动,它的艺术表现也很巧妙,尤其是蒙太奇的运用。

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深。第一个地方是赵迪在等小学老师的时候起床的动作。小学老师送孩子回家的时候,路过村前的小路。赵迪坐在小路旁边的山坡上,期待着最后一节课的到来。但当她真正看到小学老师的身影时,赵迪尴尬的起身躲在树林里,默默地看着。这个举动和这个情节非常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影片中,赵迪和小学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太多东西给人看,但重点是赵迪起床的动作。事实上,正是这一幕的反复出现,更深刻、更含蓄地表现了赵迪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诚、热情和几分羞涩。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个地方是在影片的结尾,赵迪的儿子在他父亲曾经教过的教室里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上了年纪的赵迪正在教室外面听读书的声音。这声音多么熟悉啊!几十年前,在那里她爱上了小学老师,赵迪被书的声音所吸引,在教室外面停留了很长时间。这两张图是那么的相似,但是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人与人的心是不同的。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老师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今天的赵迪怀念过去和她死去的丈夫。

以上两种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非常巧妙。

说了半天,蒙太奇到底是什么?所谓蒙太奇,就是多组镜头之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运用不仅能使整部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效果。因为观众的人生经历不同,对电影的理解也不同。一部电影要想引起观众的注意,就必须用蒙太奇来处理。

练习例②

人类美丽的震撼

——点评爸爸妈妈细腻的情节安排。

蒋易,北大附中国科班高三10班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和他导演承德电影的风格有很大关系。他出身农民,生活中的憨厚品质让他的电影别具一格,妙趣横生。他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腻逼真地刻画了他们的情感,让人不得不尖叫!

电影的线索有明有暗。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明线,两颗心的希望和牵挂是暗线。因此,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等待和寻找她心爱的人的持续行动。电影的本质是描写人的心情。

电影里总有几个重要的场景。

第一个是,一个穿着这件红色棉袄,戴着红色头巾的女孩,突然在小学校园的围墙外转过身来,疑惑而焦急地想要看到笑脸,耳边响起的朗诵声扬起了身后人的笑脸。

第二种是女生在不同季节做的同样的事情。尽管雪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仍然不知疲倦地站在乡下和县城之间一条很普通的路边的白烨树下。她很难过,因为她等不及了。可他还是苦苦等待,这让他很焦虑,很担心,因为她把心给了县里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她也把姑娘的心带走了。她等待的不仅仅是这个年轻人,还有他喜悦的心情。

第三,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经过了漫长的40年,女孩依然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敏捷灵活到沉稳蹒跚,从红布到黑布白布,从未见过小伙子送走妻子,也从未停止。其实一直支持她,让她对心爱的人有了很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里作者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到路中间,于是蝴蝶飞走了,再也没有来过。”电影和文章都有同样的感人效果,因为描写的也是难忘的瞬间,也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感人的画面,不可磨灭的记忆!

张艺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农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展现农村人的淳朴善良,让观众享受到真实生活的视频直播。

此外,场景中社交场景的集中与分散安排自然而灵活。主角们看起来都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却让人觉得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令人担忧。换句话说,主角们完全融入到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环境和中心任务之间相互依赖和烘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大张旗鼓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深为认可。因为他的电影虽然没有先进科技带来的新奇和轰动性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的曲折带来的刺激,没有华丽场景带来的煽情,没有奇幻幻想营造的完美,但他展现的正是中国人的本质,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人的性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优雅和魅力,以及中国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给大家看的这部电影,是人类对社会、对人类最美的影响。

练习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理科实验班高迪达

对于电影《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尽管受到19、20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广大农村的变化仍然微乎其微。桃花源里写着“楼与楼之间的交通如鸟耳”,中国现在的农村也是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化肥和农药,有些东西还是没有改变。流传了几千年的旧习俗仍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者沈从文这样的本土作家眼里,肯定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相信,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那么为什么《我》这部剧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表现农村的面貌,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爱情故事,是不是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可以孕育浪漫的天堂?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住过。如果是这样,那只能怪他见识平庸,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像《我》这样的电影,可以放给城里人看,但如果让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看了,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我》这样的救济作品,而是一部真正能把中国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我记得在我身上最常见的场景就是金秋阳光里女主角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营造一种审美氛围。但他的方式太做作,一切都好像是假戏真做。就我个人而言,大陆并没有拍出什么好电影。看过一些韩日电影,不能不说比中国电影更吸引人,更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电影在大陆电影界或许更胜一筹,但那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的个人修养限制了他的创作范围和技巧。他只能拍出我这样的片子,既不给力也不好看。

练习例④

论《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真实性

李鹏飞,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理科实验班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爸爸妈妈》确实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很少被故事感动,但是看了爸爸妈妈的故事,还是忍不住被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我爸爸妈妈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觉最不真实的是故事。当然有人会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确如此,但凌驾于生活之上并不意味着脱离生活。故事发生在“反右派”前期。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却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照中国的传统,年轻人是不能主动打理婚姻的。大部分都是父母安排的。即使没有安排,也要有父母或者一些长辈照顾。这种习俗在农村一直延续到19的七八十年代,甚至今天。但这样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北方偏远农村,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使故事发生了,退一步说,故事的发展也没有真相。受独特文化的影响,东方女性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矜持,但片中的女主角,那么活泼好动,一点也不像中国的农村姑娘,而是被安排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以说是又一个奇迹!

其次,在影片的一些细节中,不难发现现代艺术家拙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铲碗的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剧中工匠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铲碗的成本比买新碗还贵。也许,张老先生是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只碗的特殊价值,但这是个玩笑。张先生肯定没见过铲碗。工匠们不得不用铲碗的收入来养家。如果价格这么贵(那个碗只碎了三块,再碎几块就无价了),他们一天能干多少活?

戏的最后,约定把尸体抬回家后,第二天就有很多人从远方回来了。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的剧情和农村习俗,可以看出第二天早上抬棺材的。而且从广东回北方小山村只要一个晚上?!你知道,中国穷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飞机?即使是现在,这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几十年前。

还有我妈年轻时的美肤,一举一动都透着虚伪和做作。要知道,在那种环境下,就算每天抽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更别说织布做饭做家务了。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对农民稍有粗略了解,却又急于模仿的城里人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爸爸妈妈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示着虚构的痕迹。

评论:

几个影评对影片有个大概的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有几篇文章选择了较小的评论起点;练习①谈谈焦平面的切换和拼装艺术,也就是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句话说就是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手法。作业②对情节线索安排的点评;练习③ ④关注电影内容真实性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在练习写作和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不应该面面俱到。如果他们涵盖一切,他们不会涵盖一切。因为几百字的文章不可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只能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演技巧等。,而我们只能略略涉水,不能深入谈论其中的任何一个,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小的切入点,比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这个切入点极其的小而深。更何况中学生也不擅长写作。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复习的要求,同学们基本都做到了。

几位同学选择的角度不同,各有特色。我们常说角度要新,但如果刻意求新,往往会事倍功半,或者伤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批评的选择角度要以个人欣赏为主,选择自己最有话要说、体会最深的点入手。例如,在练习4中,李鹏飞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同学。他高中就来到了北大附中,才开始了解这座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聊了很多农村的情况,觉得我爸我妈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他说这话的时候相当生气。他的理解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我跟他说电影是艺术,他还是接受不了生活的原生态。后来他写了这个评论,表达了他非常真实的观点。坦白说,我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他讲的就是他的想法,没有人跟风。自然真实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方面,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者跟风要好。

选取的例子① ②是赞美;③ ④批评。我个人不同意习题③ ④的分析。重点是告诉学生“一千个观众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评论不应该集中化。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审美理解和灵性。

几道习题的结构和层次都比较清晰,首尾方法不同,各有千秋,文笔也不死板。希望你仔细欣赏。至于语言(修改过一次),一般都比较流畅得体。然而,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它。有些句子经不起推敲。比如练习例3第6行下划线的“但我相信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无知多于文明”这句话,意思就不清楚。是指哈代作品的内容还是指农村的旧习俗?再比如这篇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一部真正能把中国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的内涵和外延都太大了。要不要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意思应该很清楚。

请大家做语言医生,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在线反馈给我好吗?也请大家提出修改建议。我想广大网友会理解我的用意的。

关于初三10班对我爸爸妈妈的评论,还是有很多看法的。比如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在张艺谋身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他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是和现实生活不一样。”平淡的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总会发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肯定不完全真实。’我们不妨称之为‘现实的浪漫’,它贴近生活,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感受那份纯真的感情。" ;在谈到人物语言时,有人说“全片对话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影片只是把若干个特写串连起来,代替了人物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我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他想拍一部爱情诗和散文的电影,想用简单的浪漫打动人心。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确是一首爱情散文诗。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真情,看到了生活和爱情的美好。我真的不同意练习3和练习4中的观点。那两篇文章有些话很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观点也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走进电影院...打开情感之门,跟随故事寻找久违的纯粹、梦想和情怀。”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三。文学批评与后阅读的异同:

广义的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读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评价对象,评论和感受都是受作品本身的启发。但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是一种特殊的读后感。前面强调读后感或读后感,重在作品引起的启示和感受,要产生和扩大联想,要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文学批评侧重于对作品本身的内容、艺术特色、表达技巧和作者创作风格的评价,始终以原作为中心,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从两个例子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规律。

被告:王亚当斯-试用期一级2009年7月23: 01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甚至让我感到厌烦。不是因为不够精彩或者单纯因为长,而是因为太密集。密集的情绪,密集的语言,密集的心理曲线波动。当主人公利沃夫发现他13岁的女儿梅丽成日在读那些社会主义理论时,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对那些作品的印象的:“读这些东西就像在深海潜水,就像戴着Aquarone水肺,镜框压在你的脸上,气管塞在你的嘴里。无处可去,无处可动,可以上撬棍,逃之夭夭。”

我必须说,读菲利普·罗斯,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没有地方可去,移动,逃避。

这部获得1998年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可以算是菲利普·罗斯的后期代表作。后来,因为在《三十年前再见哥伦布》这部名著中,菲利普·罗斯奠定了自己风格的基础:美国犹太移民自传,对政治和传统的反应,对人性的透析。然而,至少在那些短篇中,年轻的罗斯还是保留了希望,无论是《再见哥伦布》中的尼尔,还是《信仰的保卫者》中的犹太士兵。他在嘲讽传统理性带来的荒谬和忧虑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寄托于政治改良创造新世界的幻想和期待。即使是在让他声名鹊起的《波特诺的控诉》中,这种看似巧妙的讥讽,仍然或多或少地掩盖了他对人性和黑暗的直接洞察。安东尼·伯吉斯对波尔图的抱怨评论道:“要写出这样一部主题强烈矛盾的爆笑喜剧,需要非凡的文学技巧。”毫无疑问,波特诺的抱怨一开始更容易让人想到“乐趣”和“技巧”,但“对自慰的研究就像梅尔维尔对鲸鱼的研究一样透彻”。这个擅长讲色情笑话的作家!

因此,菲利普·罗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很高,但又不太高。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这种取向被罗斯以其创作实力刷新。随着约翰·厄普代克和托马斯·品钦这些公认的美国文学领军人物年龄的增长和激情的降低,七十岁的罗斯越来越强大,斗志昂扬。他旺盛的精力和创造才能就像瀑布一样,源源不绝,无法抑制。1995年:安息日剧院获得国家图书奖。《美国牧歌》获1997年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我嫁给了一个制片人,2000年,人性的污秽,2001年,垂死的身体。孙甘露在罗斯《垂死的身体》中译本的序言中说,“菲利普·罗斯应该在索尔·贝娄和约翰·厄普代克之间。这不是基于某种商业或学术的批评秩序,而是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古根海姆文学基金会主席康纳·罗(Connor Rowe)说:“10年前,我认为美国作家中,不是厄普代克就是罗斯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相信罗斯是最有希望的。我把他和贝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放在一起。也许我太过分了。但是,在创意产出和质量上,今天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菲利普·罗斯不仅收益高,而且价值不菲。他的高产也保证了高质量。1989年接受心脏手术后,罗斯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形式和价值。他一改之前嘲讽幽默的喜剧风格,将目光投向犹太人圈子,将个人对个人生活史和社会政治史的反思铰入同一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小人物的命运、家庭的情感动荡、宗教冲突、复杂的社会变迁,都以一阵风般咆哮的力量席卷而来。你看,“美国”,这个他不停书写的符号,就像一个怪物,吸干他的人民,吸干以罗斯为背书的犹太移民的灵魂、脉搏和血液。美国,一个自称代表自由和梦想的国家,毫不含糊地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下了烙印,这些不断被痛苦和毁灭所珍视的人,罗斯在他的小说中毫不怜悯地写道。

所有小说都是罗斯的自传,所有小说的主角都是基于罗斯自传的限定小说。从来没有其他作家这样混淆过自己和创作之间的距离。朱克曼是其小说中的著名人物,已成为美国文学画廊中引人注目的形象。到目前为止,罗斯以祖克曼为主角的书有8本,以凯佩什为主角的书有3本,以罗斯为主角的书有4本。即使没有和他同名的人物,也有很多罗斯的自我参照元素。这部美国牧歌也不例外。

主人公来自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是菲利普·罗斯的出生地。故事以一个制作羊皮手套的犹太家庭四代人的命运作为美国历史的概述。但小说不同于标准的家庭小说模式,而是聚焦于第三代,即与罗斯同时代的犹太移民中产阶级子女塞莫尔·利沃夫。利沃夫是一个理想化的男人,英俊、高大、强壮、多才多艺、性格好。他从年轻时起就表现出超人的完美。他是学校的棒球明星,是一名运动员,是许多男孩和女孩眼中令人羡慕的偶像。1940年代参军,二战战士。退伍后接手家族生意。敬业努力,娶了新泽西小姐选美冠军,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人定居在美丽的利姆洛克村,典型的休闲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模式。然而,这就是完美吗?谁能知道命运在哪里等着他?谁知道混乱什么时候开始滋生?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灾难落在了这个好容易在美国创业并定居下来的犹太人的头上,落在了最大的一个小字的头上:“家。”从此,利沃夫带着它滑向了无尽的深渊,滑向了无法控制的崩溃和毁灭。女儿几乎是美国的化身,她像恶作剧一样潜入了一个普通无辜的家庭。她把美国社会政治历史运行中付出的所有资产都压在这个毫无争议的父亲身上,就像是自己亲手制造的一场爆炸:残忍、血腥、冷酷。可怜的利沃夫是这样看待处在痛苦漩涡中的生活的:“一个人就像一副叠在一起的扑克牌,展开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本没有办法准备他将要受到的打击。”他虽然小心翼翼,处处示好,但怎么会知道平静的生活需要这么高的赌注。人们的顺从无非是为了减少赌资。"

“人不是生来就能应付生活中的逆境的,更何况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谁生来就能处理将要发生的不可能的事呢?谁生来就是为了应对不可能的悲剧和苦难?没有人会。悲剧往往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时候降临。这是每个人的悲剧。”

“历史,美国的历史,是你在书本和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但你却一路走到了安静而不方便的新泽西州老利姆洛克,来到了乡下。由于华盛顿的军队曾在冬季两次驻扎在附近的莫里斯镇,所以历史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历史上,独立战争之后,并没有对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一次,它回到了这些与世隔绝的丘陵地区。不可思议的是,它带着可预见的偶然性,跌跌撞撞地走进了塞莫尔·利沃夫的朴素生活,然后又走开了,留下了一片废墟。人们往往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历史,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

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引用小说中有见地的话,同时又觉得故事是次要的。对于菲利普·罗斯来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其实是对同一个情结的反复强化。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窥见菲利普·罗斯独特的叙事方法:开阔的视野和滔滔不绝的谈话。罗斯无休止的内心独白,成为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个美丽的书签。大规模的强化心理分析给阅读带来了最大的信息量和语言压力,也给一个犹太作家带来了透视命运和处境的深度。这本关于伤痕和破裂的书被讽刺地命名为《美国牧歌》,表现了一种严重的、畸形的绝望感。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人的绝望,甚至不是犹太人对自我认同异化的绝望,而是对梦想、历史和人类历史的绝望,对自由国家泡沫般的精神家园的绝望。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之一,后两部是《我嫁给了一个制片人》和《人性的污秽》。

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