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佛学院的大学生活

学生从哪里来,去哪里?每个好奇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掀开佛学院神秘的面纱,他们的解释出奇的简单。他们说老师和学生都愿意出家。

天台山佛学院以弘扬佛教、振兴佛教天台宗为宗旨,以培养爱国爱教、能认真研究天台宗的专门僧人为目标。生活在被誉为“东方小释迦牟尼”的智者大师的身塔旁,是师生们引以为荣的事情。这里是天台宗的圣地,高僧辈出,大德云集:隋张安大师出入佛门龙,聚其教理;唐朝时,京西的湛然大师在附近的高明寺住了一辈子,在中兴天台教书。明代尤溪有传灯大师,传承宗风,复兴教理;清代闽西大师重修寺庙,培养僧人...种种风风雨雨在云海、山风、松林间留下痕迹,远离尘世的师生肩负重任——振兴天台宗!怀着这种信念,他们勤奋学习,互相尊重,逐渐形成了佛学院勤政守法、宽容和谐的学风。

与其他学校不同,佛学院有严格的学术约束。这两年,有些跟不上课程或者受不了冷清的和尚走了,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加上几个,还有30个和尚。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费(包括买衣服买书等各种费用),他们吃着两餐一汤的素食,过着晨钟暮鼓的单调生活,甘于孤独与淡然,坚守着这份宁静。起初,他们来到这里,当地村民嘲笑他们“不懒不出家”,但现在,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自律,他们已经改变了看法,非常尊重他们。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院院长岳震大师每学期安排全体师生集体参观著名古刹或游览风景名胜,在湖光山色中滋养气质。僧侣们还会抽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为“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为了理解行走生活的艰辛,一些法师和僧侣仍然在周末带着竹签和帽子一起旅行。若干年后,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天台山,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了锤炼。

佛学院师生秉承“四方来,四方归”的原则,经常随缘布施。佛龙峰北面太平村有一所小学,条件比较简陋。佛学院的师生定期捐出一部分微薄的工资。每年元旦、六一,他们都去慰问,送DVD机、电风扇、糖果等东西。久而久之,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刚来塔头的时候,调皮的小学生经常给他们唱《小和尚,光头强》。现在,小学生从远处问他们:“好师父。”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和尚们已经写好了这学期的毕业论文,下学期要去各个寺院考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的会成为讲师,有的会参与寺庙管理,有的会继续修行。佛教僧侣万虹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吃完饭,煮完菜,做人就没意思了。我经常跑寺庙,觉得离佛教近,所以出家了。”去过三所佛学院,觉得这里环境好,课程好,教学质量高,就留在这里了。“他说毕业后,他会回到师父的小庙去修习观世音法门。

佛学院明年招生时,还计划从第一届选拔七八名优秀学生上研究生班,学习天台三大系——法华玄仪、法文华句、摩诃知观,以及相关经典,进一步弘扬天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