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的公开评论

1,(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高古韵,徐华仁弟用水墨画写敦煌莫高窟,使古韵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为作品《水墨敦煌》。

2.(程铮,Xi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评论家)

看徐华最近的山水作品已经流行起来了。在几年里,他保持着优雅的风格,不温不火,就像一个男人。山水可以养气,徐华的画可以这么看。他从西部到美国,辗转多个师,遍游名山,遍访古迹。只要保持视野开阔,保持孤独,闲暇时读书,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3.(刘天琦Xi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

在徐炳的秋天,我去了长安学习。第二年认识了徐华师兄,还是跟我在晋城读书有关系,聊起书画还挺投缘的。徐师兄学画多年,南来北往,既有三山五岳之变,又有古寺旧观相瞒之风。昨天有个苦瓜和尚说:“傅画是世界变通之解,是山川之精,是古今创作之熏陶,是阴阳气质之普及。徐雄就是这样做的,他学到了一些东西。所以他的水墨画虽然淡然,但也不闲,更不放纵。远山淡水,可得“新水墨画”。他的“新”作品,既有对山水技法的探索,也有对构图和墨色的琢磨,旨在突破以往的绳索,以轻墨染营造出更加朦胧湿润的氛围。我常常很佩服这种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并不完美,充满了变数,但却为成为每个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许华雄儒雅正直,心性淡泊,只爱观望;他的画空灵飘逸,墨色简单,文人画气息浓厚,可用于简单明了的视觉。昨日,董玄宰曾云曰:“读万卷书,可走万里路,去胸中尘浊。自然,满山遍野都是英语,你就成了一个国家。“随便写吧,都是生动的风景。”例如,当许能够读书和观察道教时,他可以在外面画画和写文章,但他可以期望获得巨大的成功。

4.(毛剑波,中国美术学院历史与理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评论家)

一方面,徐华学习古代文学、历史、美学、国画理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他完善了传统笔墨,知道“传统笔墨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灵魂,实际上是绘画技巧,是永恒的精神标准。在中国画中,传统笔墨体现了人性、人性、人文精神和艺术能力等。时代在变,传统笔墨的标准不会变,只是表现对象的外在形式。”(徐华雨)诚然,笔墨不仅是绘画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浓缩。是画家的综合修养、性格才情、绘画技巧的外化。画家笔墨能力的飞跃绝不是梦寐以求的。

经过凤凰涅槃的努力,回炉的徐华从树石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识和笔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的山水画融合了北方山水的刚劲和南方山水的重笔墨,正如他白净飘逸的外表下包裹着刚毅质朴的趣味。简单沉稳的笔墨,空灵脱俗的构图,诗意梦幻的意境,纯净恬淡的性格,表现了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诉说了他丰富的感情。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徐华对家乡的山水充满了怀念。每到节假日,他都会背上行囊,徒步穿越大漠戈壁、山川河流、草原村落,以苦行僧的执着去捕捉和了解大自然的生机。从小看惯了大雪的徐华西画雪景。龙源和的雪霁光洁如玉,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纯净的世界。尤其是《暮雪图》展现了太阳下山后的雪原,这似乎是前人无法企及的,尤其值得深入探索。著名艺术史学家王伯敏看了徐华的雪画后,高兴地写下了“陇西人爱雪,写雪”来表扬和鼓励他们。

从徐华的画中,我们不难窥见画家的心境。他致力于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画面体现了中庸、平和、自然、朴素的儒道思想精髓,追求一种优美隽永的境界。松散而简单的刷痕,既是世间万物的标志,也是画家经年累月的心灵痕迹。

5.(张卫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景观教研室主任)

看来《天意》让他有了研究传统的机会,也让他比别人早一步理解了经典名著。这一步是否及时,是否重要,观察一下就可以知道,它已经融入了很多传统山水画中。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的“学以致用”的现实态度不好,而是说,拿着火把走总比逆着朝阳走好,但总比在黑暗中好。可见徐华对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感是没有错的。方向对了,怎么走才符合自己的本性?总的来说,很多画家相信直觉,顺其自然。我认为徐华采取了“近文”的阅读策略。一个画家不能明辨是非,真是遗憾。读书可以懂事,可以坚持,不是让自己的“个性”变少,而是“提升自己的心情”。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依赖于理性,那么他的画就会令人满意和合理。一个画家能走多远,可以通过他懂多少绘画理论来预测。徐华绘画中隐含的领悟,让人相信他画风的成长前景。徐华画画,善于思考和求变,懂道理,追求情境,往往有所收获。所以每次看他的作品,心里都是感动的,其中的亮点也印证了我的灵性。

从潘天寿先生开始,中国美院就定下了(中国画)要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针。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到了,徐华应该是受益者之一。当他以一个北方人的材料受益于南方中国美院的传统教学体系,对他画风的影响可能是无限的。果不其然,读了他的新书,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雪景《五华》和《暮光图》是他运用山水画的基本词汇,试图表达的关于北方雪山山川的朴素、干净、有力的审美感受。这种用基本词汇表达感情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而接下来的作品,如《水流行云》、《苔痕》、《绿水》等,更能体现他探索的多样性,而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是一个青年画家必不可少的过程。我无法将他与历代大师相提并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相比,他的画更沉稳,少了浮躁,画论更清晰,少了稚嫩。他可能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顿悟”,但如果能做到“身为菩提树,感如明净台”的境地,也应该是画家所向往的崇高境界。看着徐华的脚步一步步走过来,总让人心旷神怡。

6.(王佳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士)

徐华非常喜欢西湖。他认为在清朝的阴影下有一种文化,也许。就像他的外表一样,在他刚毅坚定的背后抹不去的是那本看不完的书,那一口气长而淋漓。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山水作品中,传统的笔墨线条构成中不乏现代艺术表现气质,对传统作品的解读分为轻盈、飘逸、壮美两个主要取向。如果他给人一种眼光,峻青不缺乏力量,就像那个海湾的水,透明却沉重。

除了绘画,他还喜欢创作青花瓷。看到创作出来的青花长安系列作品,我的心立刻柔软了很多。当青花瓷的传统造型与最遥远的笔墨线条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印记符号时,我们只能把它看做一种美,从唐代的长安路上翩翩起舞。一个美女,富贵美丽,羞花怒放。

徐华是幸运的。好在在家乡,他在敦煌有一个飞翔的伴侣,在丝绸之路上沐浴着五彩斑斓的篇章,同时在长安,他也能在唐代厚重的历史文化尘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积淀和浸出的养分,这将成为他未来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期待徐军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7.(王瑞美术博士)

徐华对绘画的兴趣源于他的天性,他的坚持和热爱来自于他的自然禀赋。他的国画得到了很多名家的指导,得益于很多老师,得益于从传统中建立基础,把握和揭示自己的灵性,既能让人感受到良好的传统知识,又能展现个人才华。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说是难得的,“取法差不多了”,他的道路是对的。

8.徐华的画有很好的笔墨功力,有气度有气韵,有古韵有情趣。画面体现了中庸、平和、自然、朴素的儒道思想,追求一种优美隽永的艺术境界。(徐华的画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技巧,从有限的画卷中焕发出精神,从古老的气息中散发出魅力。道家和儒家的中庸、中庸、自然、朴素等思想精髓都在绘画中得到了体现,追求精致隽永的艺术境界。)

论徐华的中国画

文/张世增(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

徐华在甘肃长大,在Xi安学习。丝绸之路上丰富的文化艺术传统滋养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他正在迅速成长,并在艺术之旅中有新的收获。

首先,他的作品在气质上取得了成功。作品中的气质不是指主题、手法等表面文章,而是指作品深层所透露出的思想和风格,最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追求。因为徐华追求艺术表现的深意,他的作品能脱离陈翔殷的陈词滥调和哗众取宠的噱头,从而呈现出脱俗真挚的风格。

徐华非常重视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理解和遵循。显然,他的作品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有了笔墨,他就有了自己艺术追求的出发点和参照系。也有进步的基础。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想起这段旅程,感慨良多,会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很好的国画基础,画国画是很危险的。

画面的松散和笔墨的精神变化,说明徐华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华未来会有更大的成功,我们期待。

2001.6.5

领悟与自成一格——徐华绘画评析

文/盛伟

徐华军从90年代末开始正式的水墨画创作,作品以山水为主。至今十余年,积累了不少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他先在关中晋城学画,后到杭城深造。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下,两地的山水画面貌各异,有些夸张,相似性不大。后来因为学校的原因,两个学校还是很难打通。然而,近年来,许多中青年画家也投身于此。徐华就是其中之一。但徐华之融合南北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生活、学习、创作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徐华的作品中,经常看到三秦的山水是用朴实的方式来写的。近年来,徐华师从杨晓阳先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老师的影响下,他涉猎了“写意”的创作和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一方面强调“写意”精神在自己绘画中的表达,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思考“写意”作为哲学美学范畴的当代意义。这是极其罕见的。

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理论思维,就“写意”而言,都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纵观近几年的大型青年展、新人展,能表现写意、有创新的人不在少数,而工笔因为题材、格式、技法的适应性而占据上风。这并不是说对工笔画有什么偏见,因为艺术之舟是双刃剑,两者缺一不可。写意精神作为传统的精髓,是不能继承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当代,梳理和发扬写意精神更为合理。我想徐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写意的梳理研究,积极思考写意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发展和突破。正是由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推动,徐华的画才有了相应的文人气息,脱离了画东西的习俗。

从语言和审美的角度来看,徐华的绘画取得了应有的成就,不同于流行的山水范式,具有创造性。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先用大量的笔墨,用表现主义的手法书写自然山川。在描写北方山川时,他注重营造缺乏植被的丘陵和山谷,呈现其雄壮大气,而在描写南方山川时,他则以淡淡的笔触描绘雾蒙蒙的雨景。此外,徐华有时用浓墨焦墨勾住一些树木和石头,突出形象,形成视觉观赏的焦点,强化淡墨意象的缺点,完成画面构图和整体氛围。墨水的色调或对比度也为画面增添了许多色彩。审美范式和语言的突破是中国画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几千年的绘画史过程中,笔法和水墨画不仅有高度的正式性,而且与固定的对象一一对应。皮马只能画山,而且只能画某一种山,其他方法也可以。徐华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具有当代性。

意义与语境——徐华作品之我见

文/李世南

我和徐华对中国画创作的现状很了解。他认为,当前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制作、模仿、趋同、功利等方面,使得中国画的创作偏离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还深刻地指出,缺乏写意精神,是当前具体作品中的“假、大、空、满、细”。所谓‘假’,就是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最终导致没有内涵;所谓‘大’,就是尺寸越来越大;所谓‘空’就是同一件事的重复;所谓‘精’,就是越做越精;所谓‘满’,就是画的越来越多。他主张山水画的创作应注重绘画背后的人文意蕴,而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再现。

正如徐华所认为的,尤其是在山水画创作中,应该有人文的意味。意境一直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一大课题。山水画理论中所谓的“以道映物”,是指在反映自然时要有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只有这样,画家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把握审美主动权,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客相统一的意境,同时潜在地注入作者的“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一次见到徐华,一个热爱绘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在南北求学的过程中,他受到了很多名师的启发。博士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深入研究了中国画写意的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理论上的积累和沉淀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为他成为一名文人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作品朴实无华,阳光,优雅,艺术,风格非凡。

从徐华的钟南山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绘画精神。他笔下的终南山,一直是许多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有许多代代相传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填天地,日月在岩上”,“看终南山如何腾飞,白顶过浮云”等等。他的画是以钟南山为原型的,我认为他别有用心。古代说终南山“比南山长”,是“终南山的捷径”,徐华热爱历史悠久的终南山文化。他追求古法,意图在当下冲淡清远之笔,写出了《南方银岭之秀》、《云起之时》、《云,当我回首时,近在我身后》和《青松调阳》。画面追求超然洒脱的氛围,干净安静,色调是阳光下淡淡的“冷”。这可能是他在繁华都市沉思后的一种心情表达吧!中国的山水画深受儒道哲学的影响,“淡和”、“静空”的观点自然渗透到中国的山水画中。苏轼把老子“空房生留白”的思想发展为“静众人而动,取万物而白”。徐华的山水画,就是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和谐与空灵浸入到他的山水画中。他的画多以淡墨书写,即所谓的“淡”美。墨色淡而有骨,随光变化,有层次,有深浅,有粗细。墨色有淡淡的清香,格调不错。

徐华也是一个敢于探索的画家。纵观他的实验性“水木兰亭系列”作品,“空”成了主题。作品中使用了中国文化中的亭台楼阁、篱笆等简单的词语,画面空间的布局自由随性,纯净禅意。整幅作品给人一种“一亭一净土一念一静”的空灵感,画面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有当下。如果这些画更随意一些,会更有趣。

自古以来,Xi安居住着许多才子佳人,生活在这里的徐华,一定会在层层剥茧之后有新的升华。

4月2012日北京

蓝色的梦

——画家徐华和他的青花瓷

文/李小春

画家徐华,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我认识他很多年了,但除了他的艺术,我真的对他一无所知,每次见到徐华,他都穿着学院派的衣服,干净而有艺术感,他深邃而坚定的眼神里总有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是围绕着艺术和绘画的。那些年,我一年见他一两次,他好像在蹦极,让人感觉隔了三天。

记得第一次遇见他的那一年,看他出版个人山水画集;再见,我出了一本书《与水墨面对面》,里面收录了对国内20个画坛的采访。再见到他的时候,我看了他参加的几个展览的画册:《浩渺西风——西北五省百幅中国画作品展》、《灵山雅集——中国首届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印象碑林——中国画二十七展》...他总是让人眼花缭乱。当我最近见到他时,我大吃一惊。画家徐华发现并爱上了青花瓷的制作,在安举办了“青花长安——徐华作品展”。12精挑细选的名作一出现,圈内圈外的人就纷纷看好画家徐华与“青花长安”的关系。听说有这组作品,作者借着徐华回兰州的机会快速看了一下。当街上的店铺不时放出周杰龙唱的青花瓷时,笔者正在去画家徐华画室的路上。画家的画室必须有一个巨大的画案,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必须齐全。徐华的工作室也不例外。最可喜的是,木窗下,案上似乎有一套有些年头的功夫茶具。一路上又热又渴。呵呵,看来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瓷茶了。古董架子上,这组以“青花长安”为主题的12件青花瓷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造型各异,韵味各异。淡淡的颜色散发着山川的味道和古玉的品质。中国的味道是什么?都在这里了中国画,功夫茶,青花瓷...千百年来一直一路走来,作者笑称都已汇聚在徐华。不知道你听到中国这个英文单词是什么感受?中国,中国,没错!瓷器的故乡是中国,瓷器之美让世界了解中国。在中国,陶瓷的生产已有300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陶器到瓷器,再到陶器和瓷器共同驱动的发展过程。这种手绘和手工制作的高温瓷器,在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逐渐改变和影响世界的时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徐华的工作室里,我一件一件地看着每一件瓷器,典雅、典雅、明亮。但是,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为什么会和青花瓷扯上关系呢?笔者很好奇。中国画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个分支,其中山水画包最大,也最复杂。青花瓷的绘制内容也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徐华说画青花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国画和青花瓷的画法是材质不同的。国画是平的,瓷器是圆柱体。因此,作品的创作也要注意背面、底部等部分的描写,全方位照顾其观赏性和完整性。徐华说,青花瓷的釉中彩画,很接近国画宣纸的感觉。掌握了,甚至能感受到水渍和墨水滴落在宣纸上的流动性。大画家林风眠借鉴用笔在瓷器上的快速运用,成为其绘画的一大特色。青花瓷又称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时期。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顶峰。徐华的青花瓷在五个方面与古代不同。首先是时代不同,第二是器物种类不同,第三是使用的釉料不同,观念和手工技艺有差异。徐华的青花,每一件都是自己设计的,在传统中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弱化了使用功能,更注重瓷器本身的观赏性。徐华的青花,不用画也很美。原来他在选釉的时候,喜欢用元青花料,古朴美观。在选择粘土和窑口时,他为了精耕细作,不惜一切代价选最好的。徐华说,画瓷器是需要悟性的。我对瓷器很敏感,一上手就有感觉。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与这片土壤结缘。他将自己多年的绘画技艺全部投入到瓷画中,力求在每一幅作品中达到意与韵的完美结合。2010-12,其瓷器作品《百草三味》获得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一件好瓷器,除了设计、用料、制图,还需要选土、拉坯、做表胎、喷釉、烧成等近十个人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在几十部甚至上百部作品中偶尔会获得一部佳作。尤其是青花釉下红的烧制,古语有“千窑难求一釉下红”,而获奖的“三味百草”就是经过数百次烧制而得的罕见的釉下红珍品。目前,中国瓷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中国近65438+亿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爱好者中,“抱瓷大军”的比例位居第一。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青花都成为收藏家的品味。获奖后,徐的青花被誉为文人瓷,很多人可以以收藏一件作品为荣,并做个笔记。市面上带一点红釉的青花瓷,比纯青花高出几倍。当《百草品》已经被多家机构多次收录报道。市场上的每一件瓷器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在看好的行情下,徐华坦言“真的是无意的”。他之所以喜欢青花瓷,是因为青花瓷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初出茅庐的芙蓉”般的内在美,是一种闲适、轻盈、高远、闲适、纯净、静谧、意味深长的升华。当然,这符合徐华内心的艺术审美,给他一种心灵相通,相见恨晚的感觉。笔者认为徐的青花表现了中国文人在瓷器上的写意性,充满了诗情画意、深情古意,使徐的青花摆脱了俗尘,最为独特。和徐华聊青瓷,从古至今,真是一次愉快的“穿越”之旅。

本文结尾,周杰龙的青花瓷正从音箱里走出来,把人带入了奇妙的青花世界——空白的胚勾勒出青花的画笔,瓶身上描绘的牡丹,就像你最初的妆容。瓶底,韩立模仿前朝的优雅,正如我为遇见你而设的舞台...天空很蓝,我在等你...月色打捞,结局晕晕的,如散。

青花瓷

土壤中的生命狂想曲

文/Xi文

200多年前,工匠们统一了土壤,与画家一起赋予了它们灵魂。白底青花的生活狂想曲,属于土,被现代人称为古董,也被称为国粹。有人认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也有人认为是在唐代。无论它起源于哪个朝代,无疑都是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

目前最早的青花瓷标本发现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于元代。青花瓷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顶峰。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青花瓷器大多是明清时期的。2002年,北京某拍卖公司以654.38+0.2亿元拍出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象征性地引爆了国内的“青花热”。接下来,清乾隆在雍正官窑制作了杏色、杏色、春色、燕色皇家珐琅碗,粉彩蝙蝠、桃橄榄瓶。

干龙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枝缠牡丹图》长颈胆瓶套、成化斗杯等。,成交价传奇。每个人都可以品味经典的艺术品,但收藏和投资它们只是少数人的行为,是很多人的梦想。

周杰伦的青花瓷让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拥有一件青花瓷不是奢侈的梦想,而是生活的品味。现代艺术家既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气质,又融入了或多或少的现代元素和纯粹的个人色彩。这些高高低低的瓶瓶罐罐从来不缺少观众,成为当今火热收藏市场的新宠。欣赏和购买现代艺术瓷器,可以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学会鉴别和挑选那些艺术性高的精品,也就是你的绘画是否娴熟,颜色是否晶莹剔透,装修是否手绘等。此外,价格、形状和颜色也是考虑因素。至于“九法”(即胚、形、釉、色、画、足、式、社、神)和“五法”(即闻、问、看、切、听),是比较专业的品尝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可以从较小的盘子、花瓶和家具以及实用的茶具、酒具和文具开始。

一朵青花盛开在长安,长安——两个字那么古老。青年艺术家徐华固执地把这两个字并排放在一起,哪里有他的足迹,哪里就一定有这句话。是的,这是一个短语。在他看来,青花瓷和长安有着特殊的地位,一个在国际领域,一个在历史领域,他要做的就是将两者融为一体。

在徐华看来,几十年的国画打拼,为他画青花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年轻、时尚、大胆、自信,70后的个性与经典的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幅幅极具感觉的作品。5438年6月+2009年2月,他和斌在安美术馆举办了“青花长安”展览,展览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都引人注目。“可以这样”和“可以那样”——古代与现代的碰撞,为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

徐华说:有一种人,天生就是要对某件事负责的。他对青花瓷是这样子的。从最初的热爱和创作冲动到形式的设计,主题的把握,表现形式等。,可以很快上手,尤其是灵感,他说,几乎不用刻意去找,因为它一直都在。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栋栋独特的建筑,走在超市看到一堆堆的苹果,躺在床上想着房间的装修...他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沉迷于自己的作品,因为青花瓷从烧制、温度、摆放、原水的浓度,都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威胁,所以一件成功的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在徐华的家里,没有特别震撼的作品,也没有最好的作品。“都是我的宝贝,最好的一定要留给别人,因为只有好的东西才会有序传承。”

徐华喜欢西方哲学,也喜欢道家观点。哲学的逻辑外化,是他作品中严谨的构图,虚实的掌控,悠远超前的意境。因为爱,这个低调的年轻人自信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一点一滴地调和着“青花”和“长安”两种元素。刚刚起步的徐华说,只有真正实践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两者融合的艰难。

谁知道,古城的黄土地是否在幻想中向往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