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文化论文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和云南文山,也分布在广东连山、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人口1548960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种方言。南宋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白话文”,但并未广泛使用,使用汉字较多。1955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壮语。1957 11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语方案,结束了壮族没有自己的法定语言文字的历史。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剧。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史》中称为“凸”、“童子”、“子+子”。解放后称为“通”。1965 10 6月12日,经广西彝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壮族”。壮族人民多次发动农民起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压迫,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发生的地方。从1929,12到1932,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壮族人忌讳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的年轻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让外人入内;尚未分娩满月的妇女被禁止访问她们的家。

农业是壮族的支柱,著名的三七、蛤蚧、茴香油是壮族地区的知名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一。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包括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客人到家,会尽量给他们最好的住宿,尤其是老人和新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等年纪最大的老人坐下后才能吃;晚辈一定不能吃长辈没动过的菜;给长辈和客人端茶递饭时,一定要双手捧着,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或背着长辈递。先吃完的人,离开前要对长辈和客人一一说“慢用”;后辈整桌都吃不下。鲁豫的老人,男的要叫“公公”,女的要叫“奶奶”或老太太。鲁豫客人或负担重的人要主动让路。如果遇到负担重的老人,要主动帮他们担起担子,送他们到离别的地方。

解放后,1952至65438+2月9日在广西西半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以原广西省为范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62年9月26日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

日常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时吃三餐,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餐和中餐比较简单,一般是粥吃,晚餐是正餐,干饭吃的多,菜也比较丰富。大米和玉米是壮族地区丰富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做米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籼米、粳米、糯米。平时用来煮饭、煮粥,也经常蒸成米线(类似面条、汤类食品、油炸食品)来吃,味道鲜美。粳米、糯米也可浸泡成甜酒,即醪糟(方法同汉族)。营养丰富,冬天常吃,能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糯米常用作糍粑、粽子、五色糯米等。是壮族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玉米也不同于有机玉米和糯玉米。机器玉米被用来做粥,有时被炸成玉米饼。玉米粥是山区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就是先把瓜煮熟,加入玉米粉煮。糯玉米磨成面粉后,可以做成糯玉米糕,也可以揉成鸡蛋大小的面团(里面可以放糖、芝麻、花生等馅料),然后用水煮熟,清汤食用,相当于汉族的元宵,色香味俱全。甜食是壮族饮食习俗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米饭、水晶包子(一种用脂肪丁和白糖做馅的包子)都需要糖,就连玉米粥也经常加糖。日常的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北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羽衣甘蓝、空心菜、萝卜、苦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是蔬菜。煮是最常见的,还有腌制蔬菜的习惯,如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烹饪时加入猪油、盐和葱花。壮族人爱吃任何一种畜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在一些地区,他们也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煮熟,然后切成方形块,再放入调料回锅。壮族人习惯把新鲜的鸡鸭鱼肉和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然后把蔬菜放在热锅里炸熟再出锅,这样可以保持菜肴的鲜美。壮族人也酿米酒、红薯酒、木薯酒,都不算太高。其中黄酒是节日和招待的主要饮品,有的黄酒叫鸡胆鸡杂酒,鸡杂猪肝酒。一口喝下鸡杂酒和猪肝酒,把留在嘴里的鸡杂和猪肝慢慢嚼碎,既能解酒,又能当菜吃。

节日、礼仪和饮食习俗壮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3月3日的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品尝新年、冬季至日、牛魂、煮炉等。几乎每个月都会庆祝。春节期间,通常在腊月二十三送完灶台后开始准备。家里要打扫得明明白白,宰27头猪,包28包粽子,做29个巴赞。除夕夜,最有特色的菜是整只水煮公鸡,是家家必备。壮族人认为,没有鸡就不是过年。大年初一可以喝糯米酒,吃汤圆(一种没有馅的元宵,煮饭的时候水里放糖)。大年初二过后,可以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相赠送的食物包括巴赞、粽子和米糖,一直持续到十五元宵节。在一些地方,整个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结束。按照过去的习俗,三月三日是扫墓的日子。届时,每家每户都会派人带着五颜六色的糯米和鸡蛋到祖坟前祭拜、扫墓,长辈们会宣讲祖庭家史和宗规,并进行野餐。还有民谣也很热闹。1940之后,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歌曲比赛,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也有自己的饮食习俗,比如中原吃鸭子,端午节吃粽子,重阳吃年糕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粽子(用浸泡过的糯米包裹)和饼粽子(浸泡过的糯米磨成浆,过滤成“饼”后再包裹。“包心菜”又称“包生饭”,是许多壮族地区在3月3日和4月8日(牛魂节)流行的节日食品。方法新鲜独特,就是将一小口米饭包裹在“生菜”宽阔的嫩叶里,放在嘴里咀嚼。它有独特的味道。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庄村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视为全村的客人。经常是几家轮流请他们吃饭,有时候五六家吃一顿饭。无论远亲邻居来访,都要礼貌问候,热情接待。平时,我们有互相拜访的习惯。比如一户人家杀猪,我们要请村里每户一个人吃一顿饭。一定要在餐桌上准备酒招待客人,这样会很隆重。敬酒的习俗是“喝一杯”。其实是用白瓷勺代替杯子。两人从各自的酒碗里舀了一勺,互相交换着饮料,真诚地看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子,还有孩子满月,一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有红烧肉、米粉肉、水煮白肉、猪肝、水煮鸡、烤乳猪、豆腐球、炸酱(油豆腐加工)、竹笋、生鱼等8个或10个菜。男女分座,但一般不排名,不分辈分可以同桌。而且按照规矩,即使是吃奶的婴儿,坐在餐桌前也算一个,一盘菜由父母保管,用干净的阔叶包好带回家,意思是一视同仁。每上一道菜,一桌的主人都会把最好的菜夹起来送到客人的菜里,然后别人就可以夹菜吃了。壮族的丧宴大多是素菜,葬礼后才能吃肉。

过去,壮族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子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它往往被视为全村的守护神而受到崇拜。任何生了重病的人都必须去树下烧香烧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的栖息地,经常去烧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祀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在离村子不远的山脚下设立了土地庙。每逢节假日或平时杀猪,都要带着整个水煮猪头去。如果是烤猪,他们会把整只猪抬去祭拜。每逢节日都要祭祀家神,祭酒、肉、全鸡等供品只能在祭祀后食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杀鸡杀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以求避祸。牛魂节通常在春耕后的第二天举行,有些地方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各家各户带一筐五色糯米和一束鲜草到牛棚祭祀牛的灵魂,然后把一半的食物和鲜草给牛吃。过去,桂西南的壮族在第一个霜降节要杀鸡杀鹅,做年糕蒸糯米,并聚集在余音庙祭祀。相传,初霜节是纪念抗击外来侵略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典型食品壮族有很多名菜和小吃,包括:①马蹄竿,云南文山壮族的一种特色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等调料做成,结实如马蹄铁;(2)生鱼,过去在壮族节日或招待客人时食用;③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4)五色糯米又称花糯米、五彩糯米,是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它是壮族(瑶族)的传统时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要互赠五色糯米饭,以示亲切和敬意,祝愿吉祥、幸福,成品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⑤宁明庄宗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特制的传统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猪肉等烹制的大粽子糕。广西宁明的粽子饼最有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京岳西圩和胡润的壮族,每年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子饼的习惯,当地称之为“丰莫凡”。相传无风吃米的习惯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做出。制作精良的宁明庄粽子,用于农历大年初一祭祖;⑥状元柴,是用炖鸭子和韭菜做的。⑦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烹制,拌以调味料。朋友聚会时,有时只是靠这道菜猜拳喝酒,所以绰号“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⑧庄佳脆皮鸡是桂中壮族的传统菜肴,以鸡肉为主要原料,经油炸后加工而成。是壮族逢年过节的常规菜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⑨炖破面狗,是云南壮族的一道传统菜肴,是将破面狗肉放在砂锅中隔水炖制而成。破面狗:又名篱笆灰脸,全身毛发由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突出,故名破面狗,属于山中中小型猛兽。⑩“龙泵三甲”,桂西北壮族传统名菜,称“猪龙泵”。一道冷锅菜是用猪肝和猪肉粉条做的,用的是猪龙抽。吃的时候三块* * *挑在一起吃,故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喜庆宴席的紧压菜。此外还有豆腐菜,是广西河池壮族的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