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风使舵的新解释,一篇小议论文,要求它模仿不求甚解的结构。
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应试教育还是个性教育,目的无非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全面发展、博学多才、有专长的“通才”,会比一个“专才”更适合社会竞争。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这种“全才”素质的学生。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不是韩寒。我担心,如果我只掌握一门学科,哪怕我是“马中赤兔”,最终也会错过我的前蹄;即使是明亮的流星,最终也会转瞬即逝。
看来靠人才是人才的专利。说韩寒没有资格做势利眼,既不客观也不实际。显然,他的散文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他的小说也陆续出版,读者群越来越大。更何况他还能“扛得清”(明白道理的意思)自己是个天才,自称是这个班最优秀的中国学生。但是崇高是有限度的。不能总是用傲慢的态度和偏激的话语武装自己,拒人于千里之外。诗歌大师白居易曾请一位老婆婆评诗,文学大师郭沫若要拜“一言堂之师”。即使你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的人也不应该忘记内向。例如,它是一个球。我一直想做一个弹力球。谁想成为一个被碰破脑袋的玻璃球?
有主见的人,可以加入强大的社会,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也可能陷入盲目自负,固执己见的陷阱。不知道很独立的韩寒会走向哪个极端。我不明白一个不够有钱交朋友的高中生,为什么要花四五千块去西藏旅游。或许,毫不犹豫的韩寒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我不明白韩寒为什么主动投降语文以外的科目,为什么彻底放弃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幸福与不幸,选择与被选择,自愿与无奈,自愿与被迫,每个人一生都在挣扎与挣扎。虽然“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去他所喜欢的地方冒险”,但是当你不满意的时候,你不应该抛弃你的头盔,收拾行李离开,或者干脆找一个敷衍的理由。人发挥潜力适应环境,这是永恒的规律。很难想象,失聪的贝多芬在自己和钢琴之间插上一根木棍,依靠振动来辨别声音,并不是为了在音乐领域达到巅峰,而仅仅是因为一时兴起。
无论如何,韩寒是幸运的;他在走自己的路,虽然对错尚不可知。但作为年龄相仿的同学,一定不能一边关注韩寒,一边盲目追随他。一条新路不一定适合其他人走。所以我觉得“寒热”也应该是冷的,不然说不定哪天学生就“发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