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怎样才能快速抓住材料的思路?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一步。文章的思路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人的意图,明确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意图,确定文章体裁。
快速作文要求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大意。不仅要求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准确,速度也要快,不能磨磨蹭蹭地分析琢磨。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快速检查方法。
在非快速作文考试中,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问题可以逐级分析推敲,但快速作文考试不能逐级进行。同步考查法要求对主题、题材、中心、重点、体裁进行同步考查,即一目了然地完成,不再按部就班。就像盖邮票一样。一般人都是一个一个写签名,而盖章只需要在纸上按一下就可以了。显然,盖个章比一个个写要快得多。神枪手射击目标时,并不像普通射手那样,第一步握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射击。他瞄准和扣动扳机几乎是同步的。使用同步考试法审题也是如此。
同步审题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法,扫一眼题目就立刻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题目“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有趣的事”,审题的常规程序是:
写这个问题的对象是:事物。
写这个问题的范围是:一件事。
这个问题的范围是:你身边的事。
这个话题的中心是:有趣的事情。
⑤这个问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对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再加以总结,我得出一个结论:以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趣事。
但考试还没结束,还要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所谓“有趣的东西”,是指能给人新鲜感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总的来说,这样的事情有点出乎意料,情节曲折,甚至有点戏剧性。但仅仅有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意义,能够启迪和教育人。至此,审题过程完成,最后的结论是:以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身边人身上的有意义的事。这种方法虽然对题目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是程序过于繁琐,耗费时间,不符合“速度”的要求。
同步复习法只要扫一眼题目“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有趣的事”就能瞬间做出判断:写一件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新鲜事。为什么同步考试法可以快速判断题目?关键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考程序,省去了复杂的分析过程。因为有“周围”、“有趣”、“一件事”、“事情”等因素,所以题目中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目了然,不必一步步思考分析。既然你写的是《一件事》,体裁当然是叙事,这个问题不需要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重社会效益,所以写的东西不仅要有趣,还要有意义。这样,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好玩”二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的任务。
同步检查法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战略定位。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你一个一个推敲的话,需要时间。这个时候,只要你抓住关键的一步去思考,其他的步骤就会完成。比如你写的题目是“改革之风吹进校园”,你看到题目就能马上明确主题:写一些学校改革的新东西,重点写“改革之风”的“风”字,稍加思考就知道“风”是事,明确“改革之风”是改革之事。这样审题所需时间短,对题目的把握也准确,达到了“快”的要求。
2.简化因子法
对于多因素作文题,可以用简化因素法审题,把复杂因素变成简单因素,把多因素变成单因素。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确题目,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达到快速复习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因素,是指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是考查的起点。
比如“理想与梦想”这个题目,包含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树木、森林和气候的话题包括三个因素:树木、森林和气候。人生的苦与甜(台湾省省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本题包括人生、苦与甜三个因素。审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因素。题目因素多,思考的线索多,考查的时间必然会多很多。快速审题,首先要把多因素题目简化,使之成为最简单的因素题目。
简化因子的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合并相似因子,二是去除无效因子。现以1990高考作文为例,说明如何在审题过程中使用简化因子法。
1990高考作文题
一对双胞胎女孩走进了玫瑰园。没过多久,其中一个跑过来对她妈妈说:
“妈妈,这是个糟糕的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每一朵花下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她妈妈说:
“妈妈,这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一根刺上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看着手指被扎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请根据牌坊的材料,谈谈第一个小女孩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自己的角度,自己做题目。不少于600余元。
这是一个针对材料的作文题目,包含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女孩,③第二个小女孩,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⑤玫瑰刺。用简化因素的方法来考察这个题目,第一步是去掉无效因素① 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对第一个小女孩的陈述进行讨论,“妈妈”和“第二个小女孩”可以不考虑去掉。第二步,组合相似的因素:④ ⑤ ⑤,玫瑰刺长在玫瑰下面,玫瑰长在玫瑰园里,所以⑤和⑤两个因素都可以组合成④。最后这六个因素只剩下两个,分别是第一个小女孩和玫瑰园。所以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女孩对玫瑰园的看法正确吗?小女孩认为玫瑰园不是一个好地方,因为她看到玫瑰下面有刺。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篇材料作文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一定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是这篇文章的最佳观点。我找到了文章的最佳思路,拟题和选材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这样,审题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很多考生作文的错误都是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思路,也就是没有通过审查。
使用简化因素法审题时,有时需要抛弃题中已有的所有因素,寻找新的因素。一些以联合结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的。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子,师生,等等。这些题目中有两个因素,但现有的两个因素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不会去一个一个的去揣摩已知的因素。我们只需要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就不会分别去想“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我们只需要写一种新的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如果找到了题目中蕴含的内在原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也不用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考试的速度会更快。
3.掌握重心法
只要准确把握一些作文题的表意重心,就能迅速理清思路,确定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避免在审题的思维活动中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掌握重心法。
标题的表意中心是最能体现主题的关键词,也就是写昨天的重点。
偏正结构疑问句的表意中心往往在偏正部分。1977高考是全国各省(区)自主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目为“难忘的日子”,江西省为“难忘的时光”,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为“难忘的事件”。虽然题目不同,但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一瞬间”,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一件事”。其实他们的表意重点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你在复习题目的时候只需要把“难忘”二字扣掉就可以了,不用去想其他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节奏。
如果作文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词,其表意重点往往是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去思考,或者写出它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者引申意义。例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和习惯都是一样的。不要想的太全面,抓住一点就好。这在快速审题中有个术语,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综合思考的时间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法,又称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如果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突破字面障碍,从反面思考,就能立刻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审题。
比如写《平安夜》这个题目,照字面理解,积极思考,就无从下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有什么可写的?但是,在这个“毫无疑问没有出路”的时候,如果你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审题,你的眼睛会立刻变亮,你会看到“另一个村庄”的景象。其实《平安夜》这个题目就要求写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寂静的夜里,大地一片寂静,老师却在灯下备课,种子破土,幼苗生长,树叶沙沙作响,河水湍急,盗贼蠢蠢欲动,边防战士站岗,公安战争整装待发,党政领导谋划策略,一个个小生命诞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素材。
再比如写标题《古镇》。从字面上看,是关于古镇的。其实讲的是古镇的新生活,古镇的新气象,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讲的是事情不平凡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讲的是他不平凡的事迹。掌握逆向思维方法,一旦看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题目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就能快速复习题目。
5.满足要求方法
有些作文题规定了写作要求。用符合要求的方法来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题的要求来写,不太考虑其他。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单化,需要在极短的瞬间明确题目,确定写什么。符合要求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审题的捷径。
现在以1985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高考作文题目是:
城西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这家工厂每天排放有毒气体和废水。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损害了身体健康,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工厂以生产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开支过大为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尝试以“城西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反映情况,陈述原因,呼吁早日解决。
这道材料作文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的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城西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说了什么?只要符合“反映情况,说明原因,呼吁早日解决”的要求即可。很多考生在文章中写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陈述原因,三段呼吁立即解决。阅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得了高分。所以用“满足需求法”审题,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
6.现实与现实的错位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来说就是虚题实题的练习,即从实写到虚实。一般来说,虚题是比较大的题目,真题是比较小的题目。所以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小题大做,小题大做。
比如路边草,路边草想到的,路边草赞之类的题目,表面上看是真实的,范围很小,可以说是典型的真实问题,小问题。当我们用虚实错位的方法来审题的时候,我们一看就明白,这种题目是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来写的,必须采用想象的方法来写。无论是写散文还是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歌颂它顽强的生命力,或讴歌草与世无争、不求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草的形象来表达上面提到的想法,写议论文抓住草的特点,从上面提到的想法出发,直接论述。
真实问题的对立面是虚拟问题的实现。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很空洞,复习思路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的方法审题,遇到虚题时,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作文题目《追求》看起来很大很空洞,也不着边际。但是,如果放错了位置,是非常容易写出来的。可以写一个老教师,一个普通工人,一个边防战士,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可以写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这是一个故事。写议论文怎么样?我们可以说明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或者说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当然也可以讨论远大目标的追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种想象题要写得很现实。如果你掌握了这种真假错位审题的方法,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立刻做出决定,理清思路,不再苦思冥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际作文中,多采用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比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溪,攀登,改革,礼物,目标,明天,时间,愿望。
7.接触背景法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事物的起源自然离不开事物的背景。分析文本时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时要联系历史背景。对作文的考查也是如此,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来看,很难写,不知道怎么做一个思路,但是利用联系背景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思路。
1988高考作文题目“习惯”看似不着边际,不知如何找到它的最佳思路。如果用语境法来审题,很快就能把题目搞清楚。从65438年到0988年,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改革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如果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我们马上就会明白,改革是对传统旧习惯的否定。无论旧习惯多么顽固,最终都会被新生活所取代。无论改革遇到多大阻力,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思路。
用联系背景的方法审题,不仅思维过程容易,审题速度快,而且能准确把握题意,不会跑题。因为人的思想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把作文题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站在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当然不会错。一个好的考试论述题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当时的形势有关,论述题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只要仔细分析以往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我投入祖国怀抱,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1960年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6。1962说不怕鬼,1963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三次革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作文题也是如此。而且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表象上看似乎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上述题型与时代精神之间总有内在联系,从1988的《习惯》到1990的《玫瑰与荆棘》,都与当下的时代息息相关。由于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很多考生看不透,抓不住题目的目的,思路不准,进一步说明了“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匹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是比喻性或象征性的,如暖流、春风、红叶、高莲箭等。乍一看,审题很难,但我们可以很快理清题目,用“数学搭配法”完成审题任务。
1991 4月12,湖南省宜阳县教研室、宜阳县第一中学和第十中学、邵东县第三中学、邵阳市第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听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当时邵阳市第二中学老师点了作文题目《暖流》给学生用。出题后,学生用“数学搭配法”审题,仅两分钟,全班完成了审题任务。甚至有同学看到题目,稍微思考一下,不到一分钟就写好了。所有的听众都暗暗吃惊。
所谓“数学配点法”,就是借用方程两边必须平衡的数学原理来考察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数学中,公式过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用公式过程的方法来审题,叫做“数学匹配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考查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是一个比喻,那么写作的时候就要配上它的本体。如果题目是象征性的,就用像大象一样被惩罚的东西来写。简而言之,按照“数学搭配法”,题目是vehicle,写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的东西,写的是象征性的东西。和题目“暖流”一样,“暖流”是一个比喻,主语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励、老师的教导、领导的鼓励、同志的帮助等本体。题目“春风”和“暖流”基本相同。“莲花箭”和题目“高大的莲花箭”一样,是一个象征,象征的对象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然,文章主旨不是歌颂莲箭,而是歌颂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的主题并不是真的写霜打的枫叶,而是歌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和其他老同志保持着已故节日的崇高精神,争取余热。也就是说,红叶的话题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老树叶是红色的,老心是红色的。题目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别的意思。比如《绿叶颂》、《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颂》、《悠悠白云》等题目,乍一看都很难,但用“数学公式”的方法考查,就能很快抓住主题。
如前所述,数学搭配法适用于考查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汉语的表意功能复杂,很多词有双重含义,作文题目也是如此。比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真正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的考试。“珍贵礼物”的话题可以指人际关系中给予的珍贵物品、突出的成就、某些方面的成就或成绩、父母、老师或上级教导的金玉良言。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写成真题;也可以写成比喻性的题目,无论从哪个方面;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本身就有两重性。但总的来说,把这类题目作为一个比喻性的题目,用数学搭配的方法来考察,有助于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有深度。
9.添加因子法
有些题目中,命题人故意藏头藏尾,使题目混乱,增加了考查难度,以此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因素,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审题任务就会很快完成。
比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一看就很难。不能“哭”也不能“笑”。你应该写什么?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真的很难抓住主题。如果我们在原标题上加上“人”或“物”的新因素,原标题就变成了“人在困境”或“事在困境”,那么标题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心”这个题目,也有些混乱。但如果用加因子的方法,在原标题上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的因子,标题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加因子的方法审题时,加因子必须与原题的已知因子相同,不能异化。只有人才能有“烦恼”,所以根据同一原理,在“烦恼”话题中加入的因素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与物或者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尴尬结果,所以在给这个话题加因素时,只能加“人”或“事”。加因子法又叫“因子归约法”,既是因子归约,又与原题目的因子自然保持一致。
10.文本转换方法
命题者为了增加某些题目的新颖性或文学色彩,故意拐弯抹角甚至神秘化,以增加考查难度。遇到这种话题,也不必慌张。只要对原文稍加修改,就可以化魔为民,快速理解主题,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一个外教来到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一节快速作文观察课,老师把课当成命题。当时两个县三所学校的老师讨论决定了题目“这是真的吗?”。命题人真的动了脑筋,题目能给人新鲜感,还有些迷茫。乍一看不知道印的是什么,但是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原文,题目就变成了“这是真的”或者“这不是真的”。写什么还不清楚吗?在原问题中使用反问句(也可以理解为反问),造成混乱,增加审题难度。通过词语的变换,把原问题变成陈述句,让难度变得容易,目的一目了然。
用单词变换法审题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变换后的题目一定要忠实于原题目,否则就会偏离题目的意思。比如“啊,滋水口”这个题目是抒情的,考查题目的关键在于对“啊”字感情色彩的理解。原来的“啊”字明显含有惊叹、赞美的意思,所以题目可以改成“我赞美子江”、“子江很美”或“我爱子江”,但不能改成“讨厌王子江”另外,文字变换法只是审题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可以快速完成审题的任务,并且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会改变题目。
借题发挥。
判断题目的相反方法是利用题目来扮演角色。这种方法适用于考查情感作文题目,如读后感、观后感和听后感。运用借题考查的方法,可以快速把握主题,明确文章的方向。
不能以题说事,也不能以题说事;比如“从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篇情感类议论文的题目,其目的不是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错,而是讨论他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选择放弃医学而从事文学的评价,但这并不是本选题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他的感受和经历。我们可以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确定自己的愿望,甚至如何看待学习文学和理论的问题。此外,如《从墙内到墙外》、《感觉人生是一笔交易》、《从阿q头上的伤疤想到的》、《看<欲>感》、《胡夫骑射的启示》、《说》等考查看报、感受社会经验、从一则广告说起、旧闻新感等题目,可以迅速把握论证方向,加快考查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利用题目的本质和内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表达的观点应与借用的主题一脉相承。换句话说,观点(也就是文章的思路)确实是由题目引发的。一般来说,写这类作文题目时,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所包含的深层含义的表达。掌握了这两点,在审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