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从业者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持家之道。孔子说:“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1)认为人如果不讲诚信,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都做不了。“情侣是善良的,不真诚就会离开。”强调家庭夫妻、父子兄弟之间也要以诚相待,恪守信仰,和睦相处,以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如果家庭缺乏忠诚,互不信任,那么家庭就会逐渐瓦解和崩溃。
诚信是执政的基础。《左传》说:“信为国之宝。”古人把诚实守信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法宝。三者中,孔子宁愿要“吃饱饭”、“士卒”、“人民信任”,也不要“去当兵”、“去吃饭”,坚持留住“人民信任”。因为孔子认为“民不可无信”,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行政执法就没有立足之地。因此,行政执法者必须“取信于民”。这正如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商鞅》诗中所说:“自古以来,人以诚为驱,一言重于黄金。”
诚信是交友之道,商业之魂。只有“广交朋友,言出必行”,才能“信任朋友”,相互倾诉,无私互助。否则,如果朋友之间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友谊,这说明友谊也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的。在当代社会,当签订合同时,商业和贸易期望双方遵守合同。诚信也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诚信是企业家和企业真正的“金名片”。这些提法和说法确实不过分。
诚实也是抚慰人心的良药。“反而诚之,其乐无穷。”只有坦诚,真诚,才能让自己觉得清白,坦然。诚信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是抚慰人心的良药。如果人们不讲诚信,互相不信任,互相欺骗,就会导致世界冰冷,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后患无穷。正如《鲁春秋·俗略·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民谤,社稷不安;官不信,则少惧长,贵人轻;赏罚不信,百姓就容易犯法,下不了令;不相信交友,就会离散怨恨,无法约会对方;一百个工人不信,设备就苦假,红漆就不忠。老公可以从开始,以结束,以尊重交流,信任穷人!又信又信,又攻身,却连天。如此待人,雨露皆降,四时忽冷忽热。”意思是君臣不守信用,那么人民就会诽谤和不满统治者,国家就不会太平;当官不守信,就不那么怕长了,贵族就轻了;奖惩不可信,令行禁止,人容易违法,行政命令难下;交朋友不守信用,就会讨厌对方,无法约会对方;如果所有的工人都不信,手工制品的质量就会很差,油漆也会染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可见失信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有多大!
总之,诚信是修身养性、维持家庭秩序、结交朋友、交易做生意,乃至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舒泰·夏佳》说:“神无常,享诚。”这是指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和虔诚。《易经甘》云:“辞藻是真诚的,所以也是一种事业。”也就是说,君子在言语和争论上要诚实真诚,才能建功立业。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首次将“诚”与“信”并用,提出“忠于中国情,得美名”(2),“圣人以仁诚”(3),并明确提出:“桂王先诚。诚者,天下之结也”(4)。他认为诚实是凝聚人心、团结全世界人民的保证。
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婴也非常重视恪守诚信。他提出:“处理君臣之道,导父母,礼于臣,利于民,信于诸侯,谓之忠;为人子之道,引导父爱弟,落实到父辈身上,对儿子好,对朋友坦诚,这叫孝顺”(5);他强调指出:“臣若为臣,必使之,言而有信,必遵令而赦之。”(6)“孝则行,不悔,忠则辞,不悔;与兄弟和睦,信任朋友,但不指责”(7);轻入性交,则不信”(8)。在颜英看来,“君之道”、“孝”和交友都离不开诚实守信。
鲁儒孔子在《论语》中也多处提到信、信、忠:“言必信,行必有果”(9);“人无信不立”,“主信,徙义,尊德”(10);“一个行万里路,敬事笃信的国度”(11)。
鲁国墨家墨子把“信”作为评价君子仁的重要道德标准。他高度赞扬一个守信的人:“坚强睿智,信守承诺,执行结果”(12);“言必信,行必有果,这样言行结合还是符合杰夫的,言而不行。”(13)
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要当将军,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孙膑进一步提出:“信者昌”(14),“信者不可信,不信者不可行...所以信其者,兵足也。”(15)总结了战争的胜负规律。
孟子把“诚”、“信”作为体验道德的本体,逐渐成为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理论概念:“诚为天道;思诚者,人之道也。”(16)
夏姬学士荀子发展了孟子的“诚”思想,以“诚”涉政,将“诚”从做人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他说,“诚实生神,自夸生乱。”(17)“诚信如神,自夸出世,追魂”(18)。换句话说,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而慷慨的社会良性效应,而吹嘘和假生日可以产生迷惑社会和伤害精神的恶性效应。“身尊心信,……终诚,一丝不苟”(19)。
齐鲁先贤的这些精辟论述和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真诚、真心、坦诚;相信,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信用,守信用,失信。总的来说就是说实话,做老实事,老老实实做人。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总是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有约必守;否则,个人将失去根基,社会将失去运行规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学家有“不信之人,不知其能”,诗人有“三杯之约,五岳之轻”,民间有“一诺千金”,等等,都是说诚信极其重要的。千百年来,“一诺千金”的故事在历史上不绝于耳,广为流传。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品格,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道德;它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个人认为,诚信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群体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很好的国际形象大使。
从古至今,没有真诚和不信,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建立在沙滩上。诚实劳动虽然辛苦,但是坦诚踏实。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做一个正直的人,老老实实做事,孤独而少做研究,干干净净挣钱...这些都是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有价值的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赞赏,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和积累。“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以除小恶而向善,是提高全社会公民诚信水平,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必由之路。
诚信教育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娃娃做起,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诚信、荣誉、失信的社会氛围,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人们推崇社会道德规范,人们心目中的诚实、道德、人格和尊严。这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旨在解决“我该怎么办”的问题,包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等。其中,做人是最根本的。做人要通过做事和学习来表现。人的道德信仰涉及到做人、待人、做事、学习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人们的道德信仰在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诚信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神圣而伟大的。人们总是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孔子的“信”“人无信不立”,孟子的“诚,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的“君子不善于以诚养心”和宋承义的“以诚感人者,人以诚应之;以技制人者,人亦以技待之”,以及清龚自珍的《一介夫何以竞智愚,一心求诚》等。,都说这个道理。
老实人说真话,真诚坦诚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做人的良好品格,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哲学,也是一种人修身养性的方式。当今社会,对于经历过各种磨难的人来说,太需要诚信的品质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诚信,人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需要诚实守信!没有诚信,骨肉疏远,朋友之间的友谊淡漠,社会变得冷漠,没有关心、体贴和温暖。
据《大清钞·诚信录》记载,古时候,蔡威向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却没有开收据。后来,他的朋友死了,蔡威把这一千两黄金还给了他朋友的儿子。他儿子很震惊,坚决不收。他笑着说:“我父亲没有给我留借条,也没有口头通知我这件事。”蔡威说:“贷款不在纸面上,而在心里;心中正直是根本。你父亲没有告诉你,因为他知道我是个诚实的人。他那么信任我,我怎么能食言呢?”最终,蔡威还清了两千金的债务。
蔡威的话发人深省。虽然借条和合同有法律约束力,很重要,但是人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和道德自律,他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钻法律的空子,甚至会无视法律和公德,做出与诚信和公德相悖的事情。这类案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吗?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受不了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讲诚信,以至于做出一些不自然的事情。虽然原因很多,但道德信仰和道德修养的缺失是最重要的一个。当今社会,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加强诚实守信教育中,从青少年教育做起,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高度重视和加强人们的道德信仰和道德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