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案例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个别银行甚至地方银行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外币资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机构数量逐渐增多,对外资银行的依存度逐渐提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暴露。因此,在此背景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主要经营货币业务。储户把钱存在商业银行,也就是银行的负债方。存款的稳定性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定期存款可分为短期存款和中长期存款。如果在借贷的经济活动中没有及时回收中长期贷款,不能满足存款人提款的要求,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其发生条件是由业务模式决定的。
(二)商业银行的其他类型风险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现实中,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即流动性不足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的资金短缺。当流动性风险发生时,如果市场、信用、操作等风险管理问题长期存在且防范不当,就会在流动性紧张时火上浇油,造成风险扩散,使其不可控,各种风险集中爆发,最终可能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困难。
(三)储户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意识
当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爆发时,最有可能引发集中的客户挤兑。一方面,客户担心存放在银行的财富流失,也害怕存放在银行的资产收益低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系统出现支付危机,造成了传染效应。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应对银行挤兑,这种恐慌带来的传染效应就会失控,最终危及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导致银行体系的崩溃。
(四)市场利率下行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紧张。
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影响很大。对于拥有大量现金的存款客户来说,存款利率的下行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债券或股票市场。当利率下行甚至为负时,储户会偏好高收益的投资组合,因此银行会面临大量资金出逃的被动局面,即发生金融脱媒。利率下降的同时,贷款需求会更加旺盛,低成本的资金使用权限会让银行迎来更多的贷款需求。
二、案例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A)指数选择和数据来源
对于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刘晓星和王金定(2010)的方法,选取贷存比(CDB)来表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债务结构(DBC)、资产结构(ZQTZ)、盈利能力(SYL)和资本充足率(ZBCZ),分别用定期存款金额/存款金额、证券投资金额/总资产:净利润/年末净资产表示。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数据采集的原则是全面、准确、有效。相关数据均来自2003年至2013年工商银行年报和《中国金融年鉴》。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结合变量的内在联系,对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至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CDBt =α+β1 dbct+β2 zqtzt+β3 sylt+β4 zbczt+ε
其中,CDBt、DBCt、ZQTZt、SYLt和ZBCZt分别代表T年的流动性风险、负债结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α是常数项,β1,β2,β3,β4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
2.实证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回归结果显示,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为89.66%,拟合较好。总体来看,工行的流动性风险与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负相关,与自身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不相关。具体表现如下:
(1)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对其流动性风险的系数为-0.5413,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即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定期存款占比)每增加1个单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会降低0.5413个单位;
(2)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其流动性风险的系数为-0.3518,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每增加1个单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减少0.3518个单位。
(3)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虽然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负相关,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不显著,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对工行的流动性风险影响不大,较强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改善其资产的流动性。原因可能是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可能获得较强的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与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相比,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明显。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商业银行债务结构与流动性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商业银行债务结构(定期存款占比)的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对流动性风险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改善(证券投资比例)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效缓解流动性不足;虽然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负相关,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基于研究结论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实,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资产结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使其趋于合理化,如控制贷款期限;同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鼓励资产证券化。为了扩大利润来源,加快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同时可以尝试发行转让证券,为银行带来足够的流动性头寸,减轻商业银行在资产端的流动性压力。三是监控债务集中度水平,避免资金来源单一。在维护老客户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挖掘潜在优质客户,扩大全行负债规模,优化负债结构。第四,实施压力测试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加快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测试体系。同时,关注流动性风险的渠道和来源,对压力测试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降低系统流动性风险。
参考资料:
王金定,刘晓星。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4)。
[2]周凯,袁媛。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应用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3)。
[3]彭建刚,王佳,邹克。从宏观审慎角度识别和控制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J].金融理论与实务. 2014,(7)。
[4]尹继之。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财经.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