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方先生在2004年第一届中国探矿者年会上表示,矿产勘查成本在连续下降14后略有好转,逼近20亿元(2002年),远远不够。十几年来,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大幅下降,勘查规模萎缩,新增矿点减少,矿产资源可利用量下降。这种严峻的形势势必成为包括能源在内的稀缺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推动力。总的来说,目前矿产勘查规模和找矿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仍是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瓶颈”。非油气矿产开采业-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先轻后重还是很明显的。事实上,近20年来,我国地质勘查经费和工作量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地质勘查工作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中国目前的大国地位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相称。1949之后的30年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地质勘探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量突飞猛进,提前实现了地质工作一两个五年计划的开创性目标,我国矿产资源有效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消耗。一方面,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正在被高强度开采;另一方面,由于地质勘探投入不足,探明储量增长缓慢,新增矿产资源储量已严重入不敷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械取心钻井工作量在1989年为633.7万m,2001年减少到281.1万m;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1992年为20.57亿元,2001年减少到123亿元。目前矿产资源的开采实际上是20年前大量地质勘探投资积累的勘探成果。

根据河北省矿产资源统计年报,近年来,矿产资源储量普遍呈现负增长。1986以来,全省地质储量累计消耗约77亿t,而同期新探明地质储量仅为41.3亿t,净减少35.7亿t,消耗是1.9倍的增加量。目前短缺和短缺的主要矿种有25种35种。按照目前的资源量,到2010年将有30种矿产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源驱动的。矿业及其相关产业支撑河北省经济40%,矿业利税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50.2%。万元产值矿产消耗量高达6.64 t,据初步统计,河北省99%的一次能源、87%的工业原材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矿产资源,可见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加强地质勘查,扭转矿产资源储量负增长的局面,是实现我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地勘行业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地勘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我国地勘行业走向春天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我们不妨对近年来我国地勘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首先,近20年来,矿产资源后备勘查基础严重不足,勘查风险加大,勘查前期工作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中经常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人们急于看到近期的找矿效果。工作量安排多为一般性地质理论研究和地质问题探讨,不重视找矿前期的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物化探和深入细致的普查,导致矿产勘查工作不能按照“中间选区、区内找点、先地表、后地下”的程序科学部署。一方面,部分成矿带预安排项目完成后,后续勘查选区无法替代,特别是具有突破前景的重点成矿带。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矿产调查停滞,新增矿点、矿化点数量减少,即使有勘查资金也难以部署地质勘查工作量,形成了欲速则不达的被动局面。其次,技术装备落后,勘探方法没有针对性。有色金属勘查没有物探设备,或物探设备陈旧,缺乏熟悉物探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物化探方法的有效性检验做得不够,使得方法技术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勘查过程中,根据具体矿种、不同矿床类型和特殊景观条件,勘查手段、技术方法和勘查程序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王瑞江,2004)。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地勘人才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地质学院毕业的学生到地质队工作的并不多见。一方面,地质工作长期生活在野外,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地质队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很尴尬,严重挫伤了几代人奋斗的地质人的积极性。现在相比“十年浩劫”,地勘行业人才缺口更大,地勘主力队伍——地质队也在逐渐弱化。要改变人才现状,必须从源头入手,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教育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上吸引人才,加大投入。否则这20年地质勘探的负面效应才刚刚开始,矿产资源危机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大量的地质学家长期在野外工作,这将对国家的矿产资源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不难想象,所有的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都成了“打工仔”。10年后谁来找矿?第四,野外勘查和矿山勘查目前与许多理论前沿脱节,理论没有有效指导找矿。科研人员热衷于理论探讨和发表论文,大量的地质专著大多与找矿没有直接关系;但野外施工往往出现随意性,严重影响地质勘探效果。目前,我国地质界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中心的地质科学院所谓的“地质野战军”(包括水勘查院、国家环境站、航空遥测中心)及其下属的八个地区院。这是一支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技术团队,是唯一能与科研机构一起主导中国地质科学前沿的领军力量。中国地质科学在世界地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所有地质学家都清楚,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尤其是野外实践是任何书本、理论和室内所不能替代的。一个优秀的地质学家,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经过长期不懈的野外工作实践,训练有素,懂得岩石、地层、矿物的基本技能。同时,他是分析构造现象和建立矿床模型的专家,这需要一生的理论更新和长期的野外观察。总之,地质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科学之一。基于地质学的特点,大量的地质工作应主要集中在野外实习。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它永远不能代替实践。对于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投身于野外,才能真正解决找矿实践的问题和国家矿产资源的危机。对于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来说,野外观察和实践的基本技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为重要。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因为很多第一手资料总是从实地获得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现实意义比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如何更好地将我国地质学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地质科学发展和矿产资源停滞的主要障碍是体制问题,这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加强地质工作,解决矿产资源问题国务院正在制定新的产业政策,相信中国地质工作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为什么中国的矿产资源(矿产地)一直没有增长?除了近十年来地质勘探实际投入不足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地质勘探的大部分投入并不在地质勘探的实物工作量上。换句话说,近几年增加的地质勘探费主要用于研究课题和地质调查的前期调查工作,普查的投入基本上是最少的(由于风险较大)。但是,根据市场趋于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主要投资必须在详查勘探阶段,在这个阶段,地质工作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找矿阶段的缺位长期积累,导致矿产地越来越少,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加大地质勘查有效投入,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在矿产资源日益匮乏、进一步找矿难度加大、矿产勘查成本增加、地质勘查风险加大的中东部地区,河北省作为资源大省,能否保持矿产资源大省的地位,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进一步向矿产资源强省的目标努力?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地勘单位的改革紧紧围绕解决国家矿产资源危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发点是解决国家矿产资源危机,相信在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的脚踏实地的努力下,3到5年内矿产资源紧缺的局面一定会不断得到缓解。河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只要政策措施有利,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解决危机矿山资源问题,“要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作用”。我们相信,长期以来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地质队员们,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找矿,科学安排,潜心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尊重野外实践经验,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