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几种方法
首先,探索新的主题。
新题材主要指社会、学校、家庭中的新人、新事物。什么是新人?意思是你接触的人有新思想、新作为,别人想不到,他却想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这就是新人。有什么新鲜事?指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或者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现在正在发展变化。在写作训练中,老师给学生讲解这些道理,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挖掘。针对今年抗洪救灾这件大事,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看报纸,了解灾情,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学习抗洪英雄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和后方人民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慷慨精神。首先,我会花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谈谈他们周围的新人和新事,以及他们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看法。这样同学们就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挖掘出很有新意的话题,写作兴趣相当浓厚。王讲述了一位到处花钱的老奶奶,却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100元捐给了灾区人民。他还列举了老奶奶花钱买的两件小事,让人觉得主题很新。冯讲述了她亲眼目睹的一件新鲜事: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向灾区人民捐款20元。她想象着那个人当时是怎么因为偷钱被抓起来判刑的。与现在相比,他是一个不同的人。马骥讲述了他是如何成为家中的小皇帝的。看到灾区的孩子如此困难,他自发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为灾区人民捐款。通过交流,学生们掌握的小说题材基本被挖掘出来,表演的主题很有时代感,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二,构思新的结构。
小说文本结构要根据写作素材和表达主题的需要,灵活构思各种形式,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新的结构,比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者结尾含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比如马瑞写的一篇散文《如果我是灾区》,讲的是长江大堤决口,假设你在水中挣扎求生,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水来了!快跑!”顿时,人们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然后,根据自己的掌握和想象,写出了人们如何生存,解放军官兵如何为他人牺牲自己。结构很新颖。王的作品《我的邻居》讲的是一位老太太争先恐后捐款的故事。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我邻居王奶奶踮着脚往前使劲挤,嘴里还不停嘟囔收钱的人太慢了。”看完之后,人们立刻意识到这位老太太很热心,很尊重她。这种写作结构很新颖。赖飞飞的《捐款现场》描述的是村民给灾区人民捐款,结尾是这样的:所有的灯都亮着。捐款队伍就像卧龙,头很壮观,却不知道尾巴在哪里。主题深刻,结局含蓄,意境深沉。很容易想象有多少人捐款。
第三,塑造新形象。
新形象一定要抓住性格特点,把细节写得很详细。在指导写作时,我注重对比的使用,这使人们感觉他们对图像是陌生的。比如,冯描述了冯三儿给灾区人民捐款的一个场景——把钱举得高高的,抻着脖子往前挤。后来,她描述了冯三儿偷钱被抓的场景——他的脸被压在胸前,怕别人看见,手被紧紧地铐着。同一个人,却有两个形象。看完让人感受到冯三儿作为新人的新形象。马骥写了他的变化,描绘了一个小皇帝的形象。他稍有不满,碗碎了,筷子飞了,书包也飞进了院子。然后一个可爱孩子的形象跳到了页面上:吃完饭,马上站起来帮妈妈洗碗;放学回家,我放下书包扫院子,拿着柴火帮妈妈做饭。通过前后对比,他的两个形象明显给人一种变化的感觉,这也正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学生之所以能把人的形象描写得如此逼真生动,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人的性格特点,注意到了具体的细节。
第四,征求新的意见。
好文章是改的。做改变的时候,需要反复思考。我总是引导学生在自信的基础上把每一个练习读给同学听,让他们评论,征求你的意见。例如,在张娟写的《我的爸爸》一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他总是那么快乐。但是后来,我写了一些关于父亲脾气的东西:瞪着他的大眼睛,鼓着腮帮子,气喘吁吁。她读完之后,一个同学指出,她爸爸发脾气了,所以不应该当着他的面写他一直心情很好,而应该写成“一直心情很好,有时候也发脾气。”听了这话,张娟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并表示今后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前后呼应,避免矛盾。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如果张娟写的东西总是欢快的,那以后应该选择什么呢?同学们一致认为,不管你有多焦虑,都要选择父亲,不能发脾气。就算装也要装的开朗一点。冯读完了她的作文《我也付出爱》,有同学提出了一个五岁的孩子不可能付出爱和捐钱的观点。如果有这种事,那就是作者只想象了孩子的身材,把孩子的年龄写得太小了,至少是七八岁的一年级学生。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尖锐,说明同学们有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通过求新求异,很多在选材上考虑不周的同学变得谨慎起来,写作质量明显提高,好文章层出不穷。
质量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过程,循序渐进。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推敲,把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避免写作时枯燥无味。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四新训练”,大幅度提高写作质量。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