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能正确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吗?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大学学了四年汉语言文学,在这个毕业季有很多感触。
就像人性的复杂一样,社会心态也是复杂的。有人曾经告诉我不要把他想得那么坏。在别人过去的经历中,我也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会变的,不一定总是好的,也不一定总是坏的。
那么这个世界和人心的复杂性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文学理论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扁平人物”,是区别于丰富多变的人物的单调人物。在《红楼梦》之前的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扁平化人物,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包括作者和后来的读者,都给了人物一个具体的性格概括。而《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复杂的,比如王熙凤,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概括的普遍的人格特征。人物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作品的深刻性和可读性,让人深思。
最近,我看了《大龚铭词》,感触良多。还记得有个讲文学的老师在毕站上了一堂课,讲的是三观正确与文学作品质量的关系。虽然没买课,但是心里有了一点想法。《大明宫之诗》据说是根据野史改编的影视剧,编剧。刚刚看了30集张易之在各种女人中游荡。他说他不爱任何人。为了权利,他选择在各种女人身边游荡,刚刚被茹夫人的丈夫打了一顿。太刺激了。我觉得他是个蛊惑人心的人,给太平传达了一种错误的爱情观。这种人太邪恶了。说实话,我能理解张易之的心理,但他的行为是违背人类伦理的,应该受到谴责。但同时也很有教育意义,能启发人们思考人性、追求权利和正确的三观。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主要在于主题的深刻性、对人的启发性和对时代真实性的反映。至于三观不正的内容,我认为是合理的,不能因为其观点不正而人为地、选择性地省略、隐藏甚至忽略。世界的美好在于有好有坏,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痛苦和快乐其实是相伴而生的。痛苦和快乐在生活中是正常的。
今天,我考完了大学的最后一门考试,也就是一直不及格的六级。最后下课铃响的时候,我提前一分钟画了答题卡。听着结束的钟声响起,我觉得自己心里少了点什么。就这样,我告别了大学,不能再考六级了。我希望这次能考426分,但是我不想考高分,我想通过。考前一天下午开始临时抱佛脚还是挺有用的。我拿到了图表作文,刚刚听了一个老师的作文模板课,有些模板我能记得恰到好处。我真的可以在考场上穿上它们。我忘了很多单词。这个模板是救命稻草。我的作文测试总结了表格的大意,然后评价了中国的城市化。这是一篇议论文。我直接设置模板。文笔不深刻,但够合格,拿个基础分。听力部分我不懂,就是abcd的选择是偶数,大概能答对。我选单词填空,选句子匹配题,仔细看两篇文章,大概能答错。翻译题,很多单词记不住怎么写了。“海南岛”这个英文单词想了很久才想起来好像是“岛,景点”。我不会写吸引。比如我现在和室友在拼这个字,我真的不会写。听的时候觉得语速合适,也听到了单词,只是没听懂意思。我的词汇量太低了,以至于我不会发单词的音。英语学习真的是一刻都不能放松。一旦你放松下来,你就会在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我现在的英语水平估计看不懂高考卷子里的长句。好像每个字都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太搞笑了!以后还是要记单词,然后锻炼阅读理解句子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