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的体会
当我们对生活或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我们往往会写下一段经历,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训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体验。以下是我以劳模精神进校园的经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体验篇1在宽度为0.16mm的焊点上焊接火箭发动机,高凤林将看似简单的焊接工艺做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航空工匠胡双钱专注打磨飞机零件,做到了无可替代的“零误差”,令人钦佩。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坚定的目标,坚韧的毅力,杰出的才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匠人的潜质,我们都有成为匠人的可能。关键在于能不能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美好明天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和实现。只有具备了成为大工匠的条件,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我一直以为工匠离我们很远。我才知道商场里有很多精致的商品,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看了央视新闻发布的《大国工匠》,突然意识到工匠无处不在,我们离不开工匠。
在惊叹和赞叹的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剑锋来自磨砺,梅花香来自苦寒。”的真正含义。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因此,高凤林应该仔细考虑每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和重量。35年来,他致力于焊接技术的完善,用执着的坚持诠释了一个航天工匠对理想信念的无悔追求。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我们也是未来的工匠,但我们现在是学徒。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课,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恨不得一下子掌握所有的内容。我百学不厌,虽然我也感到苦闷,但我想到谁会随随便便成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魄,空其身,惑其行,故忍耐而得其所不能。”
很多人想的很简单:工作就是养家糊口,生存下去。当然,这是基础,但如果一味地变成“为钱而工作”,你就无法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晋升,成为“工作的奴隶”。俗话说:立志如山,行云流水,把赚钱的目标和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梦想才有动力,才不会浪费时间。在工作过程中,也要解决“心”的问题。高尔基曾说,“当工作是幸福时,生活是幸福;当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就是奴役。”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会遇到挫折,让我们体会到“进退有度”的深刻含义,有时还有人帮我们锦上添花。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要坦然面对。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规律。成败在一念之间,从改变心态开始。五种心态中,第一是先做人,再做事。用小约翰拼图的故事,有一句双关语:“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久而久之,一个人完成几件事不容易,做一个好人更难。提前做人,先做人,善于把“做人”和“能做事”有机统一起来。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工匠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傻子。他们认为完成这项工作就足够了。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持进步?为什么一定要在牛皮纸那么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漏水?为什么一定要把封口精度控制在头发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部分人崇拜工匠,但观念和信仰被淡化,不愿意劳动;而有些人,凭借内心的信念和追求,竭力向大国工匠学习,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创造更大价值。就像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讲述了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灵巧的双手构筑梦想的故事。这些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入大学,拿到耀眼的文凭,而是默默的、勤奋的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专业技能的完善和完美。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尊重的职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第三部分:学习工匠精神后,感触颇深,会平复自己有时浮躁的心情。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深刻思考过自己在做什么。这份工作值得全心付出吗?当你又苦又累的时候,你会想:反正你付出了那么多。当一天和尚不是更舒服吗?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作为一个在新能源工作了1年的人。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我学到了很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了只有做好成果,才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只有用感恩的心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
乔布斯曾经说过:“工作会占据你生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有做你认为意义非凡的事情,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做好一份伟大工作的方法就是热爱它。”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企业会是什么样子。作为ATL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司也会以我为荣。我是公司的一员,我应该对公司负责”。
工匠精神不是呆板的机器,也不是死板的机器,而是热爱工作的精神,追求完美的态度。既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有工匠精神,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是双赢的。
工匠精神值得我们体会,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容值得我们慢慢总结。总之,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只有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为企业多做贡献。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发扬这位匠人的精神文化。
伟大精神的诞生必须以伟大实践为现实土壤。在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血与火的革命、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昂扬向上的改革中,涌现出一大批勤劳、无私奉献甚至无畏牺牲的工匠,促使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工匠精神应运而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成长了一大批优秀的手工艺人,他们为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农具厂炼铁工人赵占魁,在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炉前,穿着湿漉漉的棉袄代替石棉防护服,终日挥汗如雨,从不抱怨,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被誉为中国“帕维尔·科尔察金”的军械专家吴运铎,在武器弹药的生产研制中多次负伤,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残疾。他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用简单的装备成功研制出炮管,参与了平射炮和定时、踩火等各种地雷的设计,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批能工巧匠,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北京永定机械厂钳工倪志福,经过反复研究改进,发明了适用于钢铁、铸铁、黄铜、钣金等材料的“倪志福钻头”,在国内外切削界引起巨大反响;青岛国棉六厂纺纱车司机郝建秀,脾气倔,创造了一套纺纱、织布高产、优质、低耗的“纺纱工作法”,又称“郝建秀工作法”,成为全国纺织系统的一大创新...2月底,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在困难环境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造的“竞技桥”。时至今日,这座投入使用50多年的桥梁仍处于“壮年”状态,这也证明了建桥的卓越。
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创造了无数“中国制造”的奇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金牌工人”许振超,从事高铁科研生产的铁路工人,从事UHV、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一直风餐露宿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都是工匠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践行者,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和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更加凸显。“世界第一起重机”总设计师孙丽、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明、被誉为“华佗”的煤矿维修电工李杰、打响国际中国品牌的水泥生产技术专家郭玉泉、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焊接方法的首席女焊工王忠美、练就绝活的数控机床检测员马建军。实现“大飞机”梦想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全体员工...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用实际行动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工匠精神,用奋斗和追求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精神”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而且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像政府今天倡导的那样,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被淘汰的,因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必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无限创意,匠心支撑。”当前,创新创业大潮风起云涌,“互联网+”大行其道,大量创客参与其中。这里有脚踏实地的庄稼人,但也有很多人整天想着怎么做噱头,怎么招商,幻想着借互联网的东风“抄了就走”。相应的,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方法除了激起一些会破裂的过时泡沫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创新创业不应该是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创造者,远不是鼓吹概念,卖情怀。很多老板都向大家证明了,只有“互联网加工匠精神”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
人们在不断呼唤工匠精神。然而,要培养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不忘自己的主动精神,一个从业者,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为周围的变化所动,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满意的产品。具体来说,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心存敬畏。古语有云“敬事而信”,敬畏是内心的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我是敬畏的,我会认真对待事情,我小心翼翼不犯错,我一丝不苟,力求完美。有了敬畏之心,你会更加珍惜你所做的,专注于你所做的,然后把它作为一种追求,努力达到极致。
愿意潜水。现在社会进步的节奏又快又快,很多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浮躁,急于求成。但要做一个好的“匠人”,就要少一些浮躁,愿意潜水。沉下心来,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眼前利益,只求做对得起自己心的事。王家卫,电影大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影视业,王家卫过去30年只拍了10部电影。大宗师花了13年准备,花了三年才完成。最终因其完美的细节、极度紧张的剧情和人物而备受好评。对于花这么长时间拍一部电影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说:“功夫没有白费。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不要渴望名利。不注重盈利,算一算得失,就能经得住诱惑,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做事上,放在打造更好的产品上。莫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次某杂志让莫言写一篇散文,莫言用“我写小说”淡定地拒绝了。他始终坚守严肃的文学立场,秉持匠人精神,拒绝写“快钱”的文章,而是在文学创作中精心选词,力求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声音。最终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国内外专业评论家和大众的认可。
勇于创新。做一个合格的“匠人”,需要有创新精神。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做一些山寨产品只能招致别人的否定和嘲笑。即使是自创品牌,也要不断前进。一旦我们沾沾自喜,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大学》说:“新则新,变则新。”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积累财富,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都在最前线。
“工匠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从业者都会时刻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最终会养成一种“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执着和创新,做出大众最满意的产品,赢得广泛的认可。
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识型、创新型、智能型”,几十年来,劳模的结构、形象、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不断超越的热情,对岗位的执着。这种精神来自于我们身边每一个地位平凡、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引领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奋探索。这种精神叫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实践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向人们表明,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束缚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所蕴含的创造活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正当劳动收入换取美好生活和拓展广阔空间。
劳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以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模范行为,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模范精神,为全民族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创造了新的英雄现象。
然而,劳模精神并非高不可攀。他是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中成长起来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劳模,但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劳模精神。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同志,他们默默无闻地努力着,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无私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于是我始终牢记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向劳动模范学习,争做时代先锋;遵循一个言传身教,就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自律,秉公办事,清正廉洁;心部的一个宗旨就是敬业、精炼、默默奉献。在信仰的指引下,在宗旨的追求中,在戒律的遵守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向劳模学习,弘扬劳模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大家一起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此时此刻,我真诚呼吁:学习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第八部分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未必每个人都是劳模,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没有“光环”的期待,更多的是对职业的热爱,是发现的喜悦,是劳动的喜悦,但结果却是实至名归。我们不妨用“问题”、“感受”、“镜子”来学习。或许,我们更容易学习到劳模精神的精髓。
好好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我们学习劳模,就是要带着问题学习,学习劳模如何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劳模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就是想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问问题,向劳模学习。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进步,有问题才能进步。
尊师重教,带着“情怀”学习。劳模的闪光点是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付出当成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劳模精神,首先要尊重和敬仰劳模,带着深厚的感情学习,带着真诚学习,学习劳模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想学到真本事,就要多跑腿。也许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互相学习,用“镜子”学习。劳模是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值得经常照一照,让我们找到差距,找到不足,激发思齐的内在动力。经常照照“劳模”的镜子,就是要认真分析自己差距的原因,做到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努力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迎头赶上,跟上劳模;经常照一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劳模学习,做到常态化,不断克服“小胜即满”的肤浅认识,避免三分钟热度;时刻看“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偏离攀比的角度,务实求实;经常对着“劳模”的镜子,不断给自己打气,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一种精神,就是树立一面旗帜,指明一个方向。学习劳模精神,就是要宣示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新需要、新召唤精神。这种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和将来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