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德洛玛刻》中的悲剧意义
当特洛伊战争爆发,作为国家栋梁的赫克托尔在城墙上告别心爱的妻子时,注定战死沙场,妻儿离散。想想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和战败的结局中,寡妇和弱小的孩子会有什么下场,就让人心痛。因此,古希腊神话中这个女人的命运引起了后世不同戏剧创作者的关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和同情。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和17世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拉辛先后创作了悲剧《安德洛玛刻》。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基础,比较它们在不同时代、同一主人公、同一作品形式下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安德洛玛刻悲剧意义
摘要当特洛伊战争爆发时,赫克托耳作为国家的栋梁,在城墙上与心爱的妻子告别,这注定了他战死沙场后,妻儿流散的结局。寡妇妻子柔弱的孩子在纷飞的战火中,在战败的结局下,会有一点他们多么希望人们心痛的不幸。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中女人的命运后来受到不同戏剧创作者的关注,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同情心。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和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拉辛创作了全部悲剧《安德洛姆·阿奇》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入手,比较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在同一主人公和同一作品形式下,它们共同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安德洛玛刻悲剧意义
1.让·拉辛:高尚的理性和疯狂的感性
但是,当这种戏剧发展到拉辛的时候,就和古希腊的戏剧大相径庭了。虽然拉辛是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特洛伊女人》和《安德洛玛刻》的基础上创作这部戏剧的,但它与欧里庇得斯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剧情有了很大的修改。翁杜玛格(安德洛玛刻)还没有成为剧中白俄罗斯(尼奥-奥托雷莫斯)的妻子,她和埃克多(赫克托尔)的孩子也没有死。白俄对她一见钟情,穷追不舍,甚至为她放弃一切立场和原则,用孩子的生命威胁她,成为为爱痴狂的君主,最后死于俄瑞斯忒斯之手。而俄瑞斯忒斯则是在他一直仰慕的艾米莉亚(赫敏饰)的指示下做出了这一暴行,但最终却被艾米莉亚指控杀害了她所爱的人,在艾米莉亚自杀后她也自杀了。艾米莉亚在俄瑞斯忒斯杀死白俄后忏悔,并在她所爱的人身边自杀。
其次,结构更紧密,情节更集中,冲突更激烈,完美贯彻了“三统一”的要求。司汤达曾这样评价拉辛的创作,说“他虽然戴着镣铐,但依然英姿飒爽,美丽动人。”①拉辛在这部戏中,巧妙地用唯一理性的态度对不同的选择控制了情节的走向。当初,卑微的吕斯一心要赢得对翁杜玛格的爱,于是拒绝了希腊民族的使者俄瑞斯忒斯交出翁杜玛格的孩子,也拒绝与暴怒的俄瑞斯忒斯有了自己的心的艾米莉亚结婚。当翁杜玛格拒绝白俄罗斯后,剧情发生了180度大反转。白俄一怒之下,同意交出翁杜玛格的儿子接受惩罚,并决定与艾苗娜结婚,这让翁杜玛格吃醋,于是艾苗娜喜出望外,俄瑞斯忒斯措手不及。然而,当Ondormaag在被Emilia鄙视后实在无法放弃自己的孩子而改变主意时,剧情终于在generate中达到了最后的高潮。艾米莉亚忍无可忍,俄瑞斯忒斯孤注一掷,最终酿成悲剧。这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倒置”非常一致:“倒置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向相反的方向。”(2)在这里,剧情的走向也不过如此。
最后,全剧充满了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激昂的情感情绪像火山熔岩一样不断涌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拉辛擅长写心理,剧中有很多人物心理的独白,使得人物的言行有很好的感情基础,在激烈的剧情冲突中也不显得单薄。这也是拉辛和欧里庇得斯作品的最大区别。欧里庇得斯的作品更多的是讲故事,有一种庄严而雄辩的感觉。因为和神话中的神有关,所以总会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拉辛的作品则充满了情感,各种非理性的激烈的爱恨情仇,像跳跃的火焰,愈演愈烈,直到最后崩溃消失。那种无原则、理性的凶猛,已经到了令人费解和恐惧的地步。
悲剧在混乱中结束。剧中人物被激情和感情所支配,一点也不克制。俄瑞斯忒斯破坏了荣誉原则,白俄破坏了国家利益,而艾米莉亚一无所获,更有甚者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欧里庇得斯曾说:“没有节制,爱情就不能给人荣耀和名誉。”拉辛一定也印象深刻。在这部戏里,安德洛玛刻是唯一一个始终坚持自己理性的人,其他三个人都是那么喜欢失去理性,以至于深情,却又多愁善感,其他的一切都被抛弃,让他们偏执。
虽然拉辛写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但却反映了17世纪法国宫廷的卑鄙。看似神圣庄严的宫廷,其实是黑暗的角落,是邪恶的巢穴。有暴虐暴君,也有阿谀奉承的朝臣,勾心斗角,不要脸。
随着时代的变迁,拉辛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更加精彩的形式和全新的内涵。在他的悲剧中,人性得以彰显,也有理性与感性的激烈碰撞。
二,悲剧意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用阿波罗和酒神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甚至生命的意义。尼采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因为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他们已经看清了生活的悲剧性,所以他们想从艺术中寻求拯救。
周总结说:“日神和酒神都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本能。前者是个别人通过表象的假象来肯定自己的冲动,后者是个别人否定自己,回归世界本体的冲动。”④与阿波罗精神相比,酒神精神更能体现一个悲剧的力量,这也是悲剧具有感染力的根源。读者之所以能从悲剧中获得快感,是因为悲剧“以一种形而上的安慰解放了我们。无论现象如何变化,以事物为基础的生活依然坚不可摧,充满欢乐。”⑤观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安慰,使我们能够暂时逃避事件变化的干扰。我们真的在很短的一瞬间变成了原始生物本身,感受到了它对生存和幸福不可阻挡的渴望。”⑥
生死无常,荣辱变化,这是一大悲剧。然而,当那些脆弱却倔强的生命不断来来往往,汇聚成前所未有的力量,就显示了一个悲剧的意义和崇高。特洛伊战争中,赫克托尔战死沙场,安德洛玛刻从贵族沦为战俘奴隶,受尽屈辱。这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但她的爱和力量从未从她身上消逝,成为黑暗中永恒的光芒。就像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的悲剧主人公,他吃了很多苦,却始终坚持旧我,蔑视神灵,厌恶死亡,对生命充满激情。如果说悲剧是因为美好的东西被撕碎给人看而悲伤的话,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当人们面对除了废墟一无所有的苦难时,他们从未绝望过。这是血泪干涸后的超脱和永恒的微笑,也是酒神精神的精髓。
这就是悲剧的持久魅力。
注意事项:
①[法]司汤达·拉辛和莎士比亚[M]。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与诗歌艺术。郝九鑫译[M]。九州出版社,2007: 41。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译。三联书店,1986: 1,3,2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