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析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很熟悉。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些问题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对写论文很苦恼。以下是我搜集的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分析论文,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思维简单,容易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向纪律和道德教育转变。老师只是把它们当成普通学科来教,没有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过于被动,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未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建造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平台浏览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复杂的,充满了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中小学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畏惧挫折和挑战,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建立1课程模式的基础
与传统的应试学科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情感教育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信任老师,倾诉烦恼。老师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摆脱烦恼,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中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发自内心的教导和帮助,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好交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2.1教学模式:
无论哪门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讲解理论知识最常用的模式是讲座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而是要采取一些策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教师随时发掘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无形中提高了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教师讲完课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要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上课时间只有一点点讲解知识的时间,更多的是与学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的道路。
2.2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应用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尤为显著。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和把握情绪,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即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如果学生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往往不能深刻理解活动的目的,导致活动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教学模式:
对话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理念设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谈论他们的做法。比如,当你感到悲伤和沮丧的时候,你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也可以享受他们讨论的结果。当然,老师也要在这期间参与各组的讨论活动,友好地与学生“交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和方法,无论正确与否,健康与否,都不进行简单的批评和纠正,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无法避免形式上的过度单一,不宜过多采用这种模式。同时,对话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不太适合年龄较小的学生。
2.4归纳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教学模式的内涵。采用的方法可以包括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选择身边的例子,这样学生才会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尊重、理解、接纳每一个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再次,在问题感知阶段,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价值观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论:
学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参考
程维王海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2]韩云龙,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