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北势力的兴衰——兼论刘宋北伐失败的后果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括刘崧、南齐、南梁和陈楠四个朝代。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朝五代。南北虽各有朝代,但长期保持对峙的形式,故称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还是宗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宗族、齐敏编户、依附户、奴婢。对外交流也非常繁荣,东至日本和朝鲜半岛,西至西域、中亚和西亚,南至东南亚和南亚。
此时也有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在国家的历史之后,很难找到一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池还在,但英雄们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去。夕阳照在长满草树的草原上,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率领北伐,收复失地多么有力啊!
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还记得扬州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回头一看,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谁能问:廉颇老得吃不下饭了?
——永遇乐京口顾北馆怀古辛弃疾
这首词主要讲述了刘宋时期南北方的军事斗争,也反映了当时南北力量的消长。其中“金戈马铁,吞万里如虎”与“袁家曹操,封狼于胥处,胜急望北”更是反差鲜明。这里笔者就来说说这一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
东晋自建立以来,虽然定居在江南,但历代皇帝都希望收复北方领土。其中,东晋时期以王、谢、桓、禹为主力的北伐战争进行了多次,其中也不乏名将。公元311年,大将军祖逖出兵收复河北,却因被朝廷拒绝而抑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统治士绅标榜北伐以增加自己的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曾收复洛阳,入关中,进军河北,但未能巩固北伐成果。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后,虽然南北各有策略,但都无法消灭对方,呈现出均势。然而,这种权力平衡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前秦在北方的接连胜利,这种力量平衡被无情打破。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此时的东晋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大的威胁。但在宰相谢安的经营下,谢石和谢玄率领北府兵打败了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而东晋则收复了徐、燕、青、泗、豫、梁六国,取得了东晋北伐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时北强南弱的局面被扭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南方倾斜。但东晋朝廷并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改革内政,收复故土,而是加紧内部的权利斗争和对人民的剥削。这最终导致了内战和孙恩、鲁迅的起义。北府兵大将刘裕不仅通过镇压农民起义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杀了曾经篡金的桓安,恢复了东晋的统治,权力极大。
东晋内乱爆发到东晋刘裕掌握政权这段时间,北方还处于混战之中。虽然南方遭受了一些破坏,但在刘裕实施一系列改革后,国力迅速恢复,南方在北方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
公元416年,刘裕率领大将王镇恶、檀道济、沈天子兵分五路,水陆并进,攻打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次年,刘玉军攻打长安,灭了秦国。在消灭后秦,夺取关中地区后,刘裕想以此为基地,一举收复中原,实现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帝国工业。然而,留守掌管建康大局的刘的突然去世,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计划。因为有失势的危险,加上士兵普遍思念家乡,出征的刘裕不得不赶回东方。关中甘肃的流民以为刘裕会继续行军,他正好可以回老家。看到刘玉栋回来,他很失望。关中的汉人也很失望。他们赶到军中挽留刘裕,但刘裕无意留在这里。安慰完他们后,他率领晋军主力火速赶回建康。不久后,关中地区收复失地,北府兵中一批有能力的新将领,如、沈、傅宏志、朱灵石、蒯恩等也相继失守。但总体来看,刘裕北伐的应该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南方对北方的优势最大。如果刘裕不调兵遣将,他收复中原的梦想或许就能实现。但是,历史上没有假设。历史因为各种不完美而精彩。完美的故事应该只出现在剧本里。
刘裕回到建康后,在地主阶级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取代东晋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420年,刘裕废了东晋皇帝司马文德,自立为帝,国号宋。公元422年,宋武帝武帝在位不到三年就病死了。在废除立法的短暂骚动后,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宋文帝。刘裕的死打破了南北的战略平衡。就在他死后,北魏抓住了正在归途中的刘崧使者,开始大举进攻刘崧。双方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大战,史称“宋微河南大战”。战后,刘崧失去了葫芦(今山东鱼台东南)和项城(今河南沈丘以南)以北的土地。但需要提到的是,在虎牢失陷前夕,虎牢关的檀道济军、襄城的刘和高桥(今不详)的沈蜀河狸军都不敢出手相救,可见此时的刘崧实力比刘裕北伐时差了许多。由此可见,在刘裕北伐的后期,、沈、等人的死对军队来说是令人心碎的。文帝到了,只有檀道济一个人能在朝作战。后来和王都缺乏能力和经验,所以他们只能谈。檀道济被杀后,刘崧更加荒芜。同时,河南之战也表明北魏已经崛起。此时的北魏已经不是当年被月阵打败的北魏了,更不是当初被灭的国家了。此后,优势开始向北方转移。但当时除了北魏,还有北凉、西凉、西秦、狐夏、北燕五国。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胡夏、柔然是北魏的强劲对手。所以北魏军队在拿下河南之地后就停止了进攻,以免战线拉得太长,给敌人可乘之机。
宋文帝即位后,开始计划收复公元422年被北魏夺取的河南军事重镇。公元430年3月,趁北魏刚与北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宋文帝命令阎志率军北伐。北魏皇帝拓跋焘命令北魏军队退守黄河北岸,于是刘长驱直入,于当年七月收复河南老家。然而,令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命令刘沿黄河向长征,造成了兵力的分散。他没有听从老将军王忠德的建议,低估了魏军在冬天的反击。十月,魏军渡江,全力出击,连中金庸、洛阳、虎牢关。到了阎志,他畏北魏军如虎,一路逃到历城(今济南),仍怕被魏军追击,命他烧船弃甲,向彭城(今江苏徐州)进发。11月,为挽回颓势,宋文帝加檀道济为大都督,攻克军部,领兵北上。公元434年正月,谭道济等人从清水到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打败魏安平夫妻,迁到高凉亭(今东平县),斩首魏济州刺史。2月,谭道济等人挺进济,20多天与魏军交战30次,屡胜。到了黎城,因为凉漠被北魏军队烧了,没有粮食,无法前进。最终,檀道济的口粮全部撤回。
北伐以刘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当时北魏还在两面作战(其西线正在进行灭狐夏之战),还是要赢,可见南北实力差距。此后,北魏一直忙于北方的统一战争,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南方的国力也有所恢复,但南朝日渐衰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北魏已经强大起来了。
但此时刘崧正处于鼎盛时期,南北双方都有互相攻伐、统一中国的意图,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打了一场大战,史称“元嘉之战”。
公元450年2月,北魏率先发动进攻,数十万人进攻宋朝(今河南汝阳),同时给宋文帝写了一封侮辱性的信,成为元嘉、嘉庆之战的序幕。7月,在进行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准备后,宋文帝派出两支军队北伐。在著名的刘率领下,西路军进展迅速,很快就打到刘裕占领的关中地区。东路军的总司令是王,他一再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他围攻小镇,滑不下平台,错过了战机,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最后北魏援军赶到,东路军被迫撤退。由于主力东路军受挫,西路军不得不撤兵,这次大规模北伐失败。北伐失败后,魏军对南方的攻势越来越凌厉。于是魏军南下,打到长江北岸的瓜埠(今江苏六合),声称要攻占建康。宋朝大惊,各地军民沿江六百里紧急部署。北魏军见无隙可乘,便开始在两淮地区大肆屠杀。刘宋“元嘉之治”的成果遭到极大的破坏,刘宋的经济基础被大大削弱。次年正月,北魏军队因粮草不畅,疫病流行,被迫撤退。
这场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掠夺,损失无数。魏军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但是,与南朝的刘崧相比,北强南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之后整个南朝都没有超越北方,最后是北方的隋朝消灭了南方的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总结:刘宋前后或者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强弱兴衰最重要的依据是经济实力。当时的经济中心还在中原。那时候真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时代。南方虽然接纳了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两次南迁的人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足以与北方抗衡。所以在整个南朝和北朝的对抗中,北朝整体上处于优势。但是,也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才有了南朝的存在。否则南方几百年都没有实力对抗北方。
所以我得出结论,战争是和国力比的,国力差不多就是资源。虽然人的因素很重要,但是人也是资源的一部分,因为人就是人力资源。我不否认以少胜多的战争例子很多,但这些例子很少能改变整个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在持久战中,想要通过一两场战役改变全局是非常困难的,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战争中,资源的消耗更加剧烈,战争可以说是一个资源黑洞。也就是说,要积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能够承受未来战争的能源消耗,有能力长期启动战争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