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悬棺葬?揭开悬棺葬的神秘面纱。

悬棺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葬式。即人死后,亲属将尸体埋于棺中,木棺挂于插入悬崖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崖缝中,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险,旁边一条深溪,无路可爬。其习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挂越高,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悬棺按棺型排列有:木桩架沟、崖洞(含天然岩石裂隙)、横洞、方洞、崖桩、崖边等。悬棺之所以给人一种神秘而神奇的感觉,成为所谓的“千古之谜”,根本原因在于:悬棺是怎么“挂”起来的?依山傍水是古人选择栖息地的基本原则;树木、葛藤、竹子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爬到绝壁上,古人选定存放棺材的位置,在打桩或凿出放置棺材的洞后,用藤条或绳索将棺材零件吊在绝壁上进行组装,然后将尸体吊起来放进去,盖上棺盖,完成棺葬。至于把棺材和尸体分开挂在悬崖上是否符合挂棺的思想,这个问题在格图代初年苗族的丧葬活动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们不再悬挂棺材,但遗体是在下葬时由儿子抬到墓地后放进棺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