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西周:西周人民的饮食文化超乎你的想象
根据《诗经》中对西周饮食的记载,主要有六大类:
水果:野葡萄(醋栗)、大枣、葫芦(葫芦)、李子、李子、虎杖(猕猴桃)等。
干果:栗子、葵花籽等。
蔬菜:苦菜(Sonchus oleraceus)、茼蒿(Artemisia scoparia)、甜瓜、竹笋、香蒲、芹菜、西葫芦(腊叶)、豆叶(腊叶)、大朝菜(薇菜。),枸杞叶,羊草叶。
油料作物:大麻籽(芋头);
肉类:猪(貘)、野猪(貘)、鹿、牛、龟、鱼(鲶鱼、鲨鱼、鲤鱼)、羊;
谷类:小米、大米、黍、黍、豆类(苜蓿)、大麦、小麦等。
据《诗经》记载,西周时期的调味品有两种:浆(糖)和椒。龙宋军根据《尚书·愚公》对盐有记载,所以西周的调味品中应该有盐。
有了配料和调料,西周的人是怎么加工食物的?当时主要的烹饪方法有煮、烤、蒸、炸、捣、烧、煮、汤、果脯、蜡。
烹饪就是把食物放入开水中直接煮熟。由于西周时期植物油产量低,青铜器流行,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烹调。在一些大型宴会上,直接架起青铜鼎,将肉等食物煮熟,加水后食用。也有用下面有火门的“温鼎”,边煮食物边吃,相当于今天的火锅吃法。
烤是指把肉切成块,放在上面,放在火上熏,使之熟透。烤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小炉子上串肉,另一种是直接在大火上烤。
蒸是指在蒸笼下层加水,上层放入食物,加热后用热蒸汽将食物蒸熟。
盘指的是用泥涂抹食物,在火中烹煮,类似于今天的叫花鸡的做法。
捣是指用木棍反复捣食物。
烧是指杀死动物,直接用火烹煮。
意思是把鱼剁碎生吃,类似今天的生鱼片做法。
汤是指用肉或蔬菜混合五味做成的汤的食物。
腊肉是咸肉或咸肉片,用盐晒干,不加调料。
蜡是经过脱毛、火烤,然后晒干的肉干。
《诗经》记载,西周时期的饮料主要有酒醅(浊酒)、清酒、糯米(用黑小米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和浆,都属于酒类。
西周时期形成的饮食文化主要包括宴饮、献包子、喜庆食品等礼仪。
晚餐礼仪。古代大部落聚会时,准备食物,高举起酒瓶,高声唱着歌,祭奠天、地、祖先。只有天、地、神先享用了,人才能开始吃。这是宴礼,盛行于西周,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献包子的礼仪。西周时,人们用小麦粉制作包子、糕点等形状。烤熟或蒸熟后,作为祭品或礼品,是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礼品。比如孩子出生后第三天,要给孩子扣上锅盔驱邪;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家,作为大方和订婚的标志;老人过生日时,亲戚要送桃形蛋糕,祝老人健康长寿;在死者的周年纪念日,已婚妇女应该提供祭品以表达对其家庭成员的敬意。
节日食品。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是西周时期的另一种饮食礼仪。西周时,人们有二月二吃豆角,清明节吃冷食,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每逢节日,家家如此,形成了西周特有的饮食礼仪习俗。
孔子认为周朝四大要事之一是饮食。
民以食为天,西周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西周,有菜有酒有肉有饭,还立了国宝(青铜大锅)吃火锅。很多食材、调味品、饮品、烹饪方法基本都是后人传下来的,甚至流传到今天。直到今天,设宴、献包子、过节等饮食礼仪依然普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峰。诗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卢鑫。西周时期的饮食[J]天津: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