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研究回眸:“辽史四大家”的学术特色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史学出现了一股革新思潮。与中国史学的整体发展一样,辽史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王国维是新史学方法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结合近代西方学术方法发展新史学方法,提出“双证据法”,即历史研究除了用“纸上的材料”(文献),还要注意“地下的新材料”(见《古代史新证据》第一章)。王国维用新的方法研究古史,涉及辽史,如辽金蒙古研究、鞑靼研究、西辽都城胡斯窝尔研究,分别探讨辽金部落和西辽地理。

这一时期出现了冯家声、傅乐焕、严旭、罗继祖等辽史大家,其中前三位被称为“辽史三大家”,罗继祖也被称为“辽史四大家”。他们的生活年代和学术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到70年代,甚至从265438年延续到20世纪初,但他们辽史大师的地位却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为叙述方便,在此介绍他们毕生对辽史校勘和辽史研究的贡献。

冯家声(字伯平,1904—1970),在辽史的整理与考证方面,著有《辽史小学》、《辽史源流考》、《辽史与金史互证举隅》、《五代新旧史》等。从1931秋开始,冯阅读了《辽史》各种版本,共23种,历时2年,编著了《辽史小学》。以文同书店为底本,对《百雀书》、《南涧书》、《北涧书》进行互校。这本书后来被收入《辽史三误》(1959)。《& lt《辽史源流考》论述了历代辽史修订失败的过程和原因,以及这部辽史的历史渊源。罗继祖说:“应该说,《丰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辽史,并从校勘入手的书。”冯家声还撰写了许多关于契丹研究的文章,包括《孙契丹考证》(1931)、《契丹祭天习俗与其宗教神话习俗的关系》(1932)、《契丹名称考证》(1933)。

说到冯家声的辽史研究,我还想提一下他和德裔美国学者维特福共同署名的《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1949)英文版。总论是维特福写的。剩下的主要是冯家声写的,分两节。先介绍相关话题(带有研究性质),再是评论,以史料注释和名物体系为主,涉及面广,包括辽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宗教、风俗、物产甚至契丹语言。这本书被评价为:“毫无疑问,它是迄今为止以各种语言出版的最重要的辽史研究著作。它不仅对辽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还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译文,并列出了该书出版时已发表的各种语言的全部研究成果。”"这本书是任何对辽史感兴趣的学者都应该阅读的基础书籍."(傅海波和崔瑞德合编。《中国夏金元史》,剑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这本书还附有冯家声的《西辽史研究》。附录五《哈日契丹》不仅汇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许多新的汉语史料,还收集和研究了哈日契丹的史料。附录中不仅列举了西辽整个政治史上的四个详细的事件年表,还对西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宗教、妇女婚姻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本附录代表了西方国家对西辽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后,西辽史的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见魏:《喀喇汗王朝西辽史》,2010)。

《中辽社会史》中提出的“征服王朝”理论,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海外中国辽金元清史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对于这样一个在海外有着广泛影响的理论,在中国大陆辽金元清史研究中,除了个别研究者认可之外,大多数理论家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是否否定、批判、赞美、欣赏“征伐王朝”论,似乎有点简单化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陈述(字玉书,1911—1992),由《契丹史论证稿》(1939)撰写,是第一部多方面研究契丹政治制度的专著,论述了契丹民族的构成、选汗制度、皇位继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明确指出“契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所以契丹名气的传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这一提法与契丹等少数民族是“外族”、“异族”的传统观点相比,是一大进步。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该书的评价是:“这本书对现代契丹史很有兴趣,读完之后不禁佩服作者的见解。这本书是一本庄严的出版物,也是最有价值的政治史之一。”(《燕京学刊》第40期)声明还发表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涉及契丹的民族、政治、军事等重要问题。如《兵书考释》初稿(1949)论述了日本人箭内亘所著《辽金兵书》的问题,对辽金兵书的读音、释义、兵书作了考证。文献整理包括会(1953)和全(1982)。前者是在清末民初苗编《廖雯存》、编《廖雯崔》、黄仁衡编《廖雯补》、罗续《廖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乾嘉以来,清人先后整合了全和所有古代三朝、秦汉、六朝文。《全廖雯》延用了一段时期的历代全文,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为研究辽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能将收集到的资料与现存的碑刻、拓片逐一进行比较、整理,将在辽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20世纪30-40年代,陈寅恪还为《辽史补注》作序。这本书卷帙浩繁,工程浩大,耗费了作者大半辈子的精力,直到晚年才完成。它是辽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据报道,它出版的那一天即将到来。

傅乐焕(1913—1966)长期从事辽金元史研究,尤其是辽史研究。在辽史校勘编纂方面,有《宋辽使臣稿》、《辽史例》等。专题研究方面,有《宋人引辽考》、《辽代四季考》等。尤其是后一篇文章,是这一时期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不仅对了解辽朝疆域地理有价值,而且揭示了辽朝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金元清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辽朝制度和文化的必读经典。

罗继祖(字,号甘孺,1913—2002)著有《辽史校勘》八卷。在序言中,作者说《辽史》主要有四点:一是人名的不同,二是人名的出入,三是注释的矛盾,四是遗漏。所以根据清代武英宫书,我参加了元刊,在明南北督学。此书成书于193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再版),从而确立了作者著名辽史家的地位。此外,他还撰写了《辽史补》和《辽史表补》。1963年借调中华书局,参与《宋史》校对工作。罗继祖还发表了《辽成天侯与韩德让》(1962)等多篇辽史研究论文,引起辽史界的关注。《枫窗三记》是他晚年发表的一篇读史随笔。内容广泛,见解众多,受到了众多学界的好评。有人甚至评论说,其价值不在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之下。

除了以上四位大师,还有张元济的《辽史校勘》(手稿)和金毓夫的《东北通史》(1941),其中辽史分三节论述,分别是《契丹统一东北》、《东单王国与渤海遗风》、《宋使入辽晋之旅》,印象颇深。还有、方壮友、杨志久、朱自芳、顾继光、刘、傅艺玲、蔡志勇等。苏的《辽金元文学》(1933)和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1934)是最早的辽金元文学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