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有哪些薄弱环节?

中国摔跤有不同的项目名称和技术,为了区别于国际摔跤的介绍,中国的传统摔跤被命名为中国式摔跤。在中国摔跤发展的60多年中,从以往科研成果中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可以看出,中国摔跤项目名称长期不一。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对同一技术或技术环节有不同的叫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式摔跤的传播和推广,特别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同的叫法会混淆动作的教学,给练习者和指导者都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中国式摔跤,规范其名称和技术名称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群众基础薄弱,分布不均。调查显示,中国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不到2万人。近十年来,练习人群主要来自摔跤俱乐部的职业运动员和竞技体校、院校的学生,社会团体很少参与中国式摔的练习和比赛。其从业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来自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从业人数较少。同时,虽然中国摔跤在国内有锦标赛、锦标赛、俱乐部锦标赛等多种系列的全国性比赛,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摔跤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一方面是因为参赛人数少,没有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摔跤的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没有形成对整个训练体系的科学指导。

管理机构和相关协会建设滞后。自从中国摔跤退出全运会正式比赛后,它作为一个非奥运、非全运会项目越来越不受重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国摔跤协会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负责裁判、比赛、教练、推广等管理工作。

虽然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协会为中国式摔跤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相关机构和协会的建立较晚,造成了中国式摔跤发展中较长的空白期,使得中国式摔跤的推广和发展比较落后。目前除国家外只有河南、内蒙古、合肥、吉林、开封等少数省市成立了中国式摔跤协会,导致地方协会稀缺。在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相关衍生品,最终难以实现自给发展,促进中国式摔跤的良性发展。

竞赛规则定位不明确。中国式摔跤的规则经过了11次的改进和修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式摔跤的发展不断受到国外竞技项目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