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一般5篇),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书也是。一味的教,不加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你会对书本感到厌倦,看不懂。所以,要让教学取长补短,反思必不可少。这学期主要担任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工作,引发了很多思考。
一、学生学习中最大的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言技能(汉语应用能力)居于首位,可见学生语言智力的发展在教育者眼中是多么重要。但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形成了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和练习语文,而最没有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擅长学语文,也没有多少语文老师敢说自己擅长教语文。究其原因,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是一个基础问题,一个长期积累的语言材料。一个人语言的匮乏必然带来思维的匮乏;思维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们的语言素材匮乏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理科班073班。课堂是活跃的,但课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其他科目,所以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不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如何有效加强积累。
思维和语言都可以通过积累得到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零碎琐碎的知识组成的。语文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一点,认为无非就是背名句名篇,积累单词。其实我这里说的积累并不是背一些名句名句。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丰富,不仅有文字和古诗名句,还有学生的切身感受和经历。情感体验能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中“出入自如”,才能运用生动;只有灵活学习,才能为阅读和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第三,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夯实基础。
抄写单词和短语,积累写作材料。本学期初,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的课程中,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让学生准备两本练习本,一本抄写课本上出现过的生词,另一本抄写名句和写作材料,并让学生每周交一次,让老师检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效阅读文本,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守。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学习运用语言技能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课文的语言和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通过反复“读”语言和文字,进而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这是对文本的有效阅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阅读效果。所以在这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给学生留尽可能多的阅读课文的时间,并要求自己“慢慢讲,慢慢悟”,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和沉浸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保证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思考问题。
第三,给自己充电。
“一日不学便落后,三日不学便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主学习更为重要。老师要教,先要学。我知道教师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紧张的教学,我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界”中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特别是我不敢说我是最会用学校订的学习资源的人,但是我可以肯定我是学的最多的人。同时也希望学校能继续为我们开放“学校愿景”的学习资源,让我们的老师跟上高水平的教育。
四,未来教学的重点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在积累。作为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提高阅读能力打好基础,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体验,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活水的源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和小溪,成为今后教学的重点。
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难。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与同行交流。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2秋季高考结束了,我考的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成绩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可以说这是对我过去一年努力的最好回报。回顾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既有应该发扬的优点,也有应该改进的不足。
第一,关爱学生,平易近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也许,我是一个天性不严谨的老师。学生看到我,我总是微笑,微笑,甚至大笑。一个学生曾对我说:“你是我们认可的所有老师中最有教养的,你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我曾经暗暗担心学生会不会怕我,不会好好学习我的语文。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和我很亲近。经常有一些我没教过的学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其他班的同学经常来问我问题,或者让我改作文。我想他们打招呼,找到我,一定和我自己学生的宣传有关。在学生眼里,我应该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可以帮助他们。贴近学生让我的教学工作很顺利。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被训斥而拒绝回答问题。当有些同学有问题的时候,我会耐心细致的分析,直到说服他们。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记忆会非常深刻。
二是狠抓双基,严格要求,让学生打好基础。
我不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对学生严格的老师。它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平时作业不多,剩下的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
我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如果我不完成作业,我会一直追着不放;如果作业质量不高,必须重做。特别是寒暑假,我不会留很多作业,但是开学后我会认真检查,一个一个批改,不合格的我会重做。
(2)发音、字体、背诵等内容必须一一过关。
我会采取各种方法去查这些基础知识,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去找。很难蒙混过关。而且我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背的我会背,不要求学生背的我也会背。想投机取巧的同学经常让我当众背文章或者诗歌,说老师会背。我从来没有为难过学生。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老师都做不到,怎么让学生信服?
(三)作文尽量面对面批评,让学生有个体独特的收获。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给学生面对面的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心中有数,从而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大考结束后,我会给同学们详细分析各自得分或失分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让他们重新修改,促进作文的进步。这样费时费力,但效果不错,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第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我学到的或者自己摸索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强调学习要科学,而不是辛苦。比如我经常让学生复习学过的东西,因为复习学过的东西是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复习,也就是科学的阶段性复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系统而独立的总结是学习取得质的飞跃的桥梁,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学习灵活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第四,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高三学生压力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课堂上,尤其是考前一个月,我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清除心理症结,稳定学生情绪。有些同学的问题不适合公开发言,就私下交流。其实有的时候,只要老师认真听讲,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因为在沉重的压力下,学生最需要的是释放压力,而说话是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压力减轻了,对学习有信心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再来说说短缺:
第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积累太少,导致学生读诗、鉴赏困难。古诗词知识的积累仅仅在高三是很难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根据专家的研究,要想对古诗词有很强的感知力,最迟应该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大量的阅读训练。从高一开始,应该说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二是低估了今年高考写作风格的局限性。虽然平时进行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练习,但是考前做的最多的还是不限文体的训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成绩。
以上是对高三一年来教学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3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对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给予更多的思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的重视,有一定的语文和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教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认真审视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许多旧观念。我们无法摆脱旧思想、旧习惯、旧传统的影响。我们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传授和传播,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培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是阅读、写作、听力、口语、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不可能每节课都教。只有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取得实效。
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因为初中入学考试,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热衷于大量单词、句子、文章的所谓“基础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无尽的题海,局限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反复操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知识训练。导致部分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别字等词语堆积如山,标点符号误用,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知道,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有明显的影响。
新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情,陶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人格,形成健全人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这就明确指出了高中语文教育指向的是“人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和能力培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实用有效,课内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即“能力培养”这个核心,这两个核心在课内和课外。课内注重实践,课后潜心阅读,课后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延伸到课外读物,穿插一些课外读物,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一直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了解,但在实践中却畏首畏尾,害怕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造成课堂混乱,失控。这样学生根本体现不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我会在每节课让一两个同学上台发言,然后邀请一两个同学给他们的同学发言,发表评论。并且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主体参与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大家积极讨论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要领,改变旧有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觉得好老师不是教,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学生只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4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一直围绕着各种题目、考点、各自为战。“治头痛医头,治脚痛医脚”,各种题目、考点、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和专题还得返工。语文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XX的试题分析,不难发现,试题对课本的回归越来越突出,从语音、字体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归到学生熟悉的背景。面对试题的变化,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号。因此,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如何找到各种题目和考点的匹配点和连接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都是高三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作文评分上,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可谓“全荣,全损”。老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课后收集积累大量作文素材,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专项训练固然重要,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有没有更实际有效的方法?通过繁杂的题目和考点,我找到了这个交汇点和连接点,这就是作文。我在巩固各题目和考点基础,加强各题目训练的同时,其实也在准备作文。我们有必要越走越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进行作文专项训练吗?
(一)学习“虚词、实词、成语的正确使用”等题目,为作文储备足够的词汇。
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感叹学生作文词汇量不足,要么是单词没有意义,要么是造词多。在一篇作文中很少能看到几个用得贴切生动的词。在复习这些特殊考点时,有意识地从作文的角度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词汇。
(2)学习“记忆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等专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前教学中的情况是,做这种专项训练的时候,错别字、标点符号、辨析、病句纠正都完成的很好,准确率也挺高的。可是有一次自己写作文,想当然,不计后果,错别字遍地,标点符号被“调侃到底”,“造”出各种病句。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原因是“学”和“用”严重脱节。在学习这些题目时,没有与作文联系起来,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研究“名句名篇、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等题目,丰富作文素材储备。
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写完。如果学生平时没有足够的物质储备,即使文笔好,写作能力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这些题目的时候,我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题目的高考分数是“X+60”(“X”是这个题目的分数,“60”是作文的分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效果很好。
(四)研究“语言应用”课题,改革和锤炼学生作文语言。
语文应用题一直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题型新颖,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语文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小作文”,要求有一定的句式和一定的修辞手法,重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和对称句。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轻松得心应手。但是一写作文就难过,完全找不到感觉。在评论语言应用问题的时候,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的作文里能出现这么漂亮的词就好了。”将语言应用问题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的转换和锤炼,使语言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把握得很好。整个作文的语言自然会变好。
另外还有其他的专项训练,也可以结合作文。比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那些问题,更是把它们作为美文、范文来阅读、学习、借鉴。为你的作文改进提供一个范本。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模仿中学习的过程。
总之,在高三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总要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老师心中有作文,也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种题目和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突出作文的特殊地位。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冲击,再受到“语文费时费力,学不了高分”的高考限制,再受到“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就是现代文盲”的思想冲击。中国教育要想走出低谷,抱怨别人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瓶颈才会被拉大。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必须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是生活化的,学生生活语言文化。
中国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中国的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中文的机会:沿着马路溜达,路边的广告牌;购物,有说明。到处都可以学中文。”由此我常常想:既然汉语无处不在,汉语无处不在,学习汉语的条件又得天独厚,学好汉语应该是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父母,有的甚至“冷眼看着方纸低头咬笔”,让你哭笑不得。症结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缺少生活,学生的生活缺少语文。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使得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前,在成绩和排名的压力下,语文逐渐失去了轻松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而停滞不前;中文以追求“效率”为名,删除了活动和场景,只留下知识和猜测。应试背景下,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讲、做题就万事大吉;但我不知道学好汉语的根本——在生活中。学生拒绝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必然会降低他们的语文认知能力。而且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积少成多”的特点。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上。难怪学生们经常幽默地说:“中国人,说我爱你真的不容易;物理化学,我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普及指数,我认为首先要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在语言文化中’的理念。这虽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的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渗透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在语言文化中”的理念。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汉语的形式来谈生活,给学生提供大汉语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和体验。二是用生活的内容丰富语言,把平淡的生活变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在寒假期间自己创作新年寄语和对联,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中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步:坚持两个立场——阅读和写作。
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只需要教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在明老师曾经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这篇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周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文章中,周先生对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是什么提高了我的中文水平,并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匪浅。我发现了两件事,一是我看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我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道出了国学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积累很多”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后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要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很多年了!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察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是阅读部分,一个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地说:老师有空就讲,学生有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阵地真的不牢固,不不朽。目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睁着眼睛开始竞争”,完全没有空闲时间;现在,学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然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既然要留在读书,学生就不要怕写作!”。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它能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灵魂丰富、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己的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然,阅读和写作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阅读和写作两个阵地。
第三步:注意三个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看,习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着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习惯是能量,是节能。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最值得注意的三个习惯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积累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秒级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可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吗?就语文而言,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可以导致思考,思考可以导致专注和内心的强大。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似乎不言而喻。"每一点沙子都构成一座塔."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无边无际。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也必须重视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持两个立场,注重三个习惯。这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动胜于言语。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自己去做,坚定不移,坚决贯彻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