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影视文学体裁的议论文?

第一,不要写评论。

写好一篇电影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适。写下来作为体验和回顾的感受。这样,即使文章很文艺,即使你“自我感觉良好”,分数也不会很高。所以要搞清楚观影后的感受和影片分析的区别。第一,文章体裁不同。反馈、体验等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类文章范畴,抒情色彩浓厚;第二,电影分析是一种文学批评,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前者重在感受,后者重在讨论。前者往往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看完这部作品我很感动”、“我很生气”、“我充满感情”。后者则态度冷淡,一般采用各种讨论手段进行讨论分析,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作者身份不同。写评论的时候,作者是普通观众;但在写观影分析的时候,作者的身份已经变成了“评论员”和“圈内人”,至少应该是一个近期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准电视人”。

还是那句话,目标不同。反馈针对的是“这件事”,即工作内容;第二,电影分析针对的是“这部电影”,也就是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知道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这给了你什么?后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何理解这部作品?有哪些比较成功的地方?

最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检讨的感觉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观影分析侧重于作品的创作体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情;后者要求密切跟踪创作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以及其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第二,论文要有框架。

明确了电影分析是议论文之后,接下来就是求论文的布局了。常见问题如下。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人根本没有段落的概念,也不分段落。他们经常想写就写,东拉西扯,思维跳跃,抓胡子眉毛。当然,这是不能接受的。

2、“弦外之音”,或者说“欣赏”。它通常从电视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镜头...一边叙述内容一边发表一些评论,这也美其名曰“叙述讨论”。这就好比语文老师讲一篇课文,读一段,讲一段。这种写作缺乏宏观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总结,不符合要求。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讨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很啰嗦,结尾很仓促。

3.“随笔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学生身上。他们不符合议论文写作的一般套路,他们称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他们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所以就写成了文学论文,也就是随笔。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尖子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但一般不用于考试。

正确的写作应该遵循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框架,由论点、论据、结论三部分组成。

开头是问题,也就是论证部分。应该有两层意思。先对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这部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摄的),属于什么流派(栏目),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出总体评价,即提出整篇论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电影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问和论证的部分。需要具体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有什么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谈邮电的三个方面(或特点),每个方面写一小段,每个方面要摘录一段评论(即小论点)。小论点要精辟、工整、醒目,最好的总结句要工整。为了突出小论点,要放在每个小段落的开头,或者改成粗碑文排版,或者另存为副标题。还可以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使用排比。之后我围绕这个小论点做了一个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要结合影片内容,举具体例子,叙述讨论,在描述相关情节或镜头的同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第一,单纯的叙述内容变成了讲故事。二是说说而已,或者空洞抒情,不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的水平。长度要代表全文的大部分,短了就不行了。

最后,结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是总结全文,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顾开头。有了这一部分,文章有始有终,原封不动,形成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