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如何走向国际化的5000字论文
文本: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汇率决定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起初,人民币是一种不可兑换货币,其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即中央银行决定,只是作为调节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
比如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把汇率定在1美元:1.55人民币,尽管政府严厉打击,黑市自然就出现了。赚取外汇的出口商在中国银行指定的兑换柜台获得大量补贴。从1981开始,汇价一路下跌,直到1994触底1:8.61。双轨制的终结为两年后宣布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铺平了道路。
当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黑市消失了,作为货币控制工具的外汇券(FEC)也逐渐被废除了。汇率在65,438+00年间保持稳定,接近65,438+0: 8.30的水平。直到2005年,完全解除了与美元的挂钩,将其价值与世界五大货币(英镑、日元、美元、欧元、港币)挂钩。这使人民币进入升值轨道,成功抵御了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仍保持了弹性。
自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汇交易以来,中国银行管理外汇动态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其目的是维持本国货币稳定,同时谨慎扩大波动通道,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除了主要货币的双边和即期交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外,还使用许多金融工具,包括信用贷款、债券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商业票据报价。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PBOC)使用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的人民币指数,对目前上市和正在直接交易的13种货币中的人民币进行加权,进一步拉大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距离。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表现不必紧跟美国货币政策中摇摇欲坠的美元。
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SDR),尽管在国际商界获得更广泛的效应尚需时日,但这被认为是人民币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被视为自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欧元诞生后全球金融机构的又一次结构调整,短期内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同时,这也为中国货币当局注入了更强的责任感,以提高其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性。
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避免了类似于邻国的货币贬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货币信誉的兑现,中国已与30多个伙伴国成功签署了一系列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自2008年以来针对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建立屏障的一致努力。
总部位于上海和北京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新的多边金融机构,中国认为中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NDB仍被限制在金砖国家框架内,但AIIB现在已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到65,438+002个批准成员。自2016投产以来,数十个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中。
它们不仅弥补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多边金融机构的不足,也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完全符合中国一带一路的使命。
2019年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的措施,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基金经理手中的中国3万亿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诱惑下,引起了全球金融界的轰动。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可以说类似于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些11措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参与限制进行了彻底改革,规定了具体条款和时间表。
2019年初,标准普尔全球获批,成为首家在中国设立地方分支机构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不久后,负责中国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证券评级的惠誉评级也获得批准。预计外国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中国更接近全球公平竞争的环境。
简而言之,中国的人民币走了一条最了不起的路:自由化和全球化。虽然时不时的谨慎可能会被批评为保护性政策,尤其是考虑到中国资本账户对海外资金期待已久的开放,但这是一条负责任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