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道藩出生在哪里?
纪道范,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棉花遗传育种研究,编写了《遗传学基础》,主编了《作物遗传育种》、《遗传学与遗传实验》等教材,为我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负责陆地棉黔江9号、短季棉浙506、陆海种间杂交组合浙长1等品种选育。,正在生产中。
中文名:纪道凡。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凤阳县
出生日期:1923年7月9日
职业:农业教育工作者
毕业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成果:主持选育海陆杂交棉浙长1。
主持选育陆地棉新品种黔江9号
代表作品:《遗传学基础》汇编、《作物遗传育种》主编等教材。
个人生活
1923 7月9日出生于安徽凤阳县。
1939-1942年7月就读于国立八中第一分校。
1942-1946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6-1950,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任助教。
1950-1951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进化研究班。
1951-1978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78-1984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系主任。
1984年8月至今,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 12于2月8日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去世。
繁重的工作
纪道范,安徽凤阳县人,1923年7月9日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6岁入私塾,7岁入凤阳师范附属小学。他仍然在周日和寒暑假在私塾学习孔孟,直到小学毕业。因为家庭教育的严格,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学风。
努力学习,立志于此
1935,纪道凡考上凤阳中学。1937年,他刚刚读完初三第一学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难以正常开课。1938二月初,日军占领凤阳。为了逃避战争,他们和家人一起流亡到后方。途经鄂、湘,于9月1939到达四川秀山县石页乡,进入全国第八中学第一分校。当时流亡学校设在乡下的祠堂里。生活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每个人都睡在地板上,在地板上吃饭。大家在桐油灯下认真学习。生活在田野山村,他目睹了当时农业的逐渐衰落和人民的恶劣生活条件,深感自己不禁萌发了将来学农报国的愿望。纪道凡高中毕业,1942,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考。他被免试保送到了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但在考试放行前,他已经考过了贵阳的浙江大学农学系。
工作研究
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纪道藩先后聆听了、陆守庚、孙、和谭教授的授课,深受这些学者的影响。他对遗传学和作物育种非常感兴趣。1946五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农学部任助教。65438年6月至0946年6月,随学校退休,搬回浙江杭州,协助付晓教授讲授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和棉花科研。1950 10被派往北京农业大学参加苏联专家讲授的“进化研究班”。1951 8月返校后担任讲师,协助谭教授为农业院校学生开设达尔文主义课程。1952年8月,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1960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在此期间,纪道范担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讲授遗传学、作物育种、棉花种植等课程。1978年8月任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系主任,1984起任博士生导师,指导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同时,纪道藩积极参加一些学术和社会活动。历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兼名誉理事长。
先后在广州、长春、上海主持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学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浙江省遗传学会、中国棉花学会的学术活动。此外,他还是《遗传学》、《遗传学》、《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棉花科学》、《烟草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的编委。纪道藩是第四届CPPCC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论文
1纪道范,童克忠。中美嫁接育种的成果。中国农业研究,1951,2 (2): 141 ~ 155。
2付晓,纪道凡,等.林木良种选育原理ⅰ.遗传学(作者A.C. Yablokov,俄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3纪道范。棉花。北京:儿童出版社,1956。
4纪道范。辅助授粉对棉籽发育及其后代生活力的影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57,2 (1): 23 ~ 42。
5付晓、纪道藩、刘祖东。植物中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影响(C .达尔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纪道凡等作物遗传选择与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7纪道藩、许。棉花花铃性状的鉴定及其相关性。浙江农业科学,1962(7):315 ~ 319。
8纪道藩、许。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优势的研究。参见:浙江农业大学农学部编辑。遗传与育种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177 ~ 185。
9纪道范。遗传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第一版),1984(第二版)。
10纪道凡,许。棉花叶绿素缺乏症的细胞质遗传。遗传,1979(5):15 ~ 19。
11纪道凡。棉花腺体的遗传和育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0,6 (1): 31 ~ 46。
12纪道凡。遗传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3纪道凡。棉花遗传学研究进展。纪念孟德尔逝世100周年作品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69 ~ 180。
14纪道凡,曾,朱军。四个栽培棉花品种籽粒油和氨基酸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5,11 (3): 257 ~ 262。
15纪道凡,朱军。陆地棉杂交种籽粒油分和氨基酸组成的遗传分析。作物科学学报,1988,14 (1): 1 ~ 6。
16纪道凡。棉属基因组研究进展。棉花育种基础研究论文集。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8 ~ 18。
17纪道凡。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棉花分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8郑思君,纪道凡,许。陆地棉野生种质对枯萎病抗性及遗传的初步分析。农作物品种资源,1989 (2): 20 ~ 22。
19宋平,纪道凡,许。二倍体棉花品种草棉和亚洲棉核型的比较研究。Acta作物,1991,17(2):102 ~ 106。
20纪道范。遗传学实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1纪道凡。棉花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成立大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 30 ~ 36。
22王志宁、纪道藩、许。F1群体形态性状和染色体组成的分离。浙江农业报,1993,51 (1): 20 ~ 25。
23.纪道范。中国棉花种子营养品质研究进展。新疆国际棉花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4 ~ 20。
24纪道藩、许、、洪、。短季棉新品系浙506的选育。中国棉花,1995,22 (10): 41。
25朱、纪道藩、王。五种澳大利亚野生棉色素腺体和棉酚性状的研究。棉花科学,1997,9 (2): 84 ~ 89。
主要贡献
纪道范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中的作用。建国之初,为了扩大推广陆地棉以替代当时广泛种植的亚洲棉,华东农林部组织了一些专家到华东各棉区考察。季道帆与付晓教授和浙江省农业厅棉花专家一起,对该省棉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长绒棉供应短缺,他与有关棉花科研单位合作,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主持选育出优良海陆杂交棉“浙长1”,在金华、慈溪推广种植,1978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文革”期间,他在逆境中没有放弃棉花遗传育种事业,坚持观察和记录棉田。
期间主持选育陆地棉新品种钱江9号,在萧山、慈溪等地推广种植,并获得1979浙江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粉碎“四人帮”后,他又焕发了青春。他白天忙于教学科研,晚上写教材、写论文和修改、批阅别人的论文,每年暑假都在棉田里度过。
先后主持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项目“棉花优良新材料创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近年来选育出全生育期小于100天、适宜麦棉连作的短季棉新品系“浙506”,在淮北棉区大面积试种示范初见成效,开创了特早熟短季棉麦后直播实现高产的先河。主持“野生棉种与栽培棉种远缘杂交研究”,与合作科研人员克服了种间杂交的不育性和不真实性,从野生二倍体索马里棉与栽培陆地棉品种河南79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产量接近陆地棉、纤维品质优良、比强度高达26 g/tex的新品系,为棉花育种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达到19965438+。
纪道藩十分重视棉花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开展了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陆地棉与亲本配合力关系等一系列研究。70年代末,他进行了棉花色素腺体的遗传研究,选育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棉铃无色腺体的遗传材料。他的综述论文《棉花腺体的遗传与育种》被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参考和引用。他要求被指导的博士生在科研课题上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要站在学科前沿。
一篇题为《栽培棉花种间杂种F1及其回交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在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鉴定棉花种间杂种的方法,在国内外首次获得了一个由4个栽培棉花种子合成的四倍体杂种,为进一步创造棉花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材料。他精心指导的另一篇博士论文《澳大利亚野生棉花生物学特性及子叶色素腺延迟形成的遗传转移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棉花品种的组织切片,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棉花色素腺发育中“色素腺”的新概念。通过陆地棉色素腺体不同基因型与澳大利亚野生棉种子杂交,成功获得了子叶色素腺体形成延迟的种间杂交后代,并初步阐明了该性状的遗传特征,提出了以陆地棉色素腺体单一优势品系为亲本选育澳大利亚野生棉的新方法。现在,纪道范老了,但他依然常年忙碌在教室、田间、温室、实验室,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教学和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就这样,他默默奉献,坚持不懈,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进行了不断的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