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是286654214@qq.com。

战略研究必须基于历史经验,尤其是历史上关于战争的部分。

这是古今中外战略家的相同见解,从克劳塞维茨(1780-1831)到b. h .利德哈特(B.H. Liddehart,1895-1970),可以说是。

正如b·h·利德尔·哈特所说:“历史是世界的经验,它比任何个人的经验都更长、更广、更复杂。”因此,他用了一个问题作为他的一本书的标题:(为什么不吸取历史的教训?》(我们为什么不从历史中学习呢?)。

45年来,我一直从事战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觉得战略研究和历史研究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虽然历史学家不一定是战略家,但战略家似乎是业余历史学家。如果把我个人的写作和翻译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关于战争历史的部分远远多于战略理论的讨论。其实克劳塞维茨和b. h .利德尔哈特也是如此,所以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

这些年来,我撰写和翻译了很多战争史的著作,除了专著,还有很多短文,大多发表在期刊上,连我都数不清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论文中的一些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有些文章今天仍然可供参考。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章很多都很难找,而且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即使是想阅读和引用的人也会觉得很不方便,这导致我选择了一些旧作品来汇编散文集。

这本文集完全是关于战争历史的分析和回顾。论文收录数量为16,分为两部分。前者是讲中国历史的,后者是讲西方历史的,各八篇。后者论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年代接近,问题较多,已被编入另一部文集,即已出版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反思》。

我对战争史的研究源于对战略的研究,他写作的范围自然集中在西方和近代。所以对于中国和古部分来说,过去投入的努力也是比较有限的。这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看到的比学到的更深入,所以有必要追溯古代史,尤其是我们的古代史。

我能在战略和战史领域小有成就,得益于已故老上级萧一苏将军的开导和指导。萧公对我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尤其是他对“秦楚之时”和“韩信用兵”的精辟见解,令人钦佩。我写的两篇论文,一般都是基于他们过去的评论。萧公去世多年,我每次读到,依然无限怀念和怀念他。

B.h·利德尔·哈特(h. liddell hart)晚年指出,历史是他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我今天似乎也有同感。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深刻,而人类从中学到的却是如此浅薄。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吗?

——钟写于1997。

书籍节选

对于研究战争的人来说,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未开发的宝库。值得研究的资料太多,但从事这类研究的人不多,有些成果也有限。很难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战争史。

但如果能从历史中提炼出一些片段,仔细分析,还是会是一个奠基性的工作,尤其是能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战争史研究的兴趣。

史料的选择应该有两个标准:

(1)历史记录中可以找到足够多的记录进行精确分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国史书对战争的记载往往过于简单。所以,很多事实虽然众所周知,却无法仔细分析。历史研究是一门科学,绝对不允许凭空臆断。

(2)战争本身具有足够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这场战役是历史演变的一个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决战”。需要补充的是,古代战争一般都是短暂的,往往只有一场战役是核心。所以,战争和战役在意义上是不可分的,甚至没有区分的必要。

“批判分析”的概念起源于CadVOIlClausewitz。他说,精确分析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帮助克服二者之间的差距。

其内容包括三点:(1)可疑事实的发现和说明;(2)从结果追溯原因;(3)吸取历史教训,包括表扬和批评。

本文选择的主题是春秋时期楚谨的城濮之战。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是它符合上述标准:

(1)(左传)和(官话)对秋之战都有相当不错的记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战争研究的角度来看,《左传》的价值远超后世其他史书。

(2)在火战史学家看来,这次会议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决战,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提供一些战略领域有意义的教训,所以值得深入分析。

在西方历史上,真的可以说是名将了,但是辈分最高,最受后人敬仰,名声经久不衰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莱克特,朱利叶斯·凯撒,拿破仑等。都被后人尊为大名,但若与亚历山大相比,难免落后。

至少有两点是其他名将比不上他的:

(1)其他名将一生总会有失败的记录,但亚历山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几乎所向披靡。

(2)后来的军事科学家或历史学家会批评其他著名的士兵,对他们的褒贬不一,但对亚历山大来说,除了褒奖,几乎没有其他讨论。

亚历山大真的那么伟大吗?是不是因为时间太久,信仰的历史难以考证,所以很自然的就把他送走到了神话的境界?这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意义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这里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学习这位伟大的统帅和他的将才。B. h .利德尔哈特曾经指出,士兵和其他人;不像其他专业,他不能经常从事本专业。战争似乎只是偶然,很多将军甚至一辈子都没打过仗。

然而,俾斯麦曾提醒我们:“一个傻瓜说他从经验中学习,但我更喜欢利用别人的经验。”俾斯麦的话让我们认识到,体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接体验,一种是间接体验。后者的范围更广,也更有价值。即使一个士兵的生活丰富多彩,他的直接战争经验可能仍然非常有限,而这种有限的直接经验的适用范围也必然相当狭窄。相反,间接经验的价值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广阔的范围。

因此,b. h .利德尔哈特认为“历史是宇宙的经验”,它不仅是另一个人的经验,也是许多其他人在各种条件下的经验。

因此,把战争史作为军事教育的基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对于蒋道的研究,似乎仅仅研究历史是不够的,因为历史的优点是客观简洁,缺点是完全缺乏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人,好像是在x光片上看到的,只见骨头不见血肉。一个军人要想学会如何当将军,就必须把历史上有名的军人模仿成活生生的人,甚至要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考虑当时的问题。

所以,学习掌握道比研究战史要难得多,因为后者只是科学上的努力,而前者必须进入三术境界。

正如拿破仑所说,“像亚历山大和汉尼拔一样采取攻势...:把他们83次战斗的记录看了又看,拿他们当榜样。这是成名和学习艺术秘密的唯一途径。”

总之,要想学习将领的精髓,就必须研究名将的传记,最好是他自己的回忆录,但遗憾的是,只有现代名将才会留下这样的记载。尽管如此,经过一些先贤的挖掘和整理,我们还是积累了不少关于西方将领言行的资料,供后人借鉴。至少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你可能会觉得素材太多了。

研究战争史的人往往喜新厌旧,不愿意对古代的记载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们不仅距离现在很远,战争史的记载也不完整,而且时代背景不同,对现在和未来的启示可能更少。

因此,克劳塞维茨曾主张从现代军事史中提取历史事例,因为从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对现在和未来战争更恰当的理解和评价。

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已经过去80多年了。按照历史学家设定的标准,现在还在现代范围内,但现在确实已经相当遥远了,尤其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多年前的经验还能提供现在的战争研究吗?

就战术和技术而言,一战能提供的启示可能真的很有限,但从战略和谋略的角度来看,一战的历史还是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战争的本体是人,不是物。虽然武器和技术可以改变很多,但战争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作战指挥)通常改变较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著名的士兵和许多重要的战斗,这些记录今天仍然相当完整。如果我们能对它们进行精确的分析,这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

可惜研究西方战争史的人不多,研究对象也多局限于二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已经被遗忘。

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提醒大家一战的历史,另一方面提出一个来自这个时代的案例,作为研究战略和策略的参考。这个案例包括一个著名的士兵和一个决定性的战役,也就是兴登堡和坦能堡战役。

……

书籍节选2

盖夏之战

楚汉之争始于楚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此后连续三年,韩始终处于劣势。刘邦在荥阳和高程的防御战线几次面临崩溃的危险,就连刘邦自己也只是侥幸躲过了难关。

然而,到了楚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整个局势开始出现新的转机。首先,刘邦乘项羽东征于魏之机,在河南发起反攻,挑战占据的楚军。结果,楚军大败,其首领曹咎和司马欣双双投水自尽。于是刘邦收复了高程,保卫了光武,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然后到了十一月,就有了韩信的渭水大捷。这场战争不仅消灭了楚军的精锐,也完成了对齐国的征服。于是韩信开始计划直奔程鹏,以充分实现他的宏伟战略构想。楚军在两个月内连续遭遇两次大败,总兵力损失可能在20-30万之间,对士气的打击更是无法估量。

更糟糕的是,项羽又犯了他的老习惯。他拒绝与即将被消灭的彭越作战,而是转而攻击刘邦。于是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一无所获,还让情况变得比过去更糟。只有这样,刘灿帮才能再支撑荥阳、高程、光武三角11个月。

次年八月(前202年,按当时的历法,还是楚汉四年),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按差距平分天下。于是双方暂时休战。9月,刘邦接受张亮和陈平的建议,毁约追击早已退回东方的楚军,从而导致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幕——垓下之战。

楚汉五年(前202年)冬,刘邦率领65438+万余人的军队,行至(今太康县)以南,并停了下来,目的是等待韩信、彭越的军队到来。项羽听说刘邦食言,率领约65438+万人的军队在这一带止步。刘邦到达牯岭(今淮阳县西北)时,信越军尚未到达,项羽乘胜追击,击溃追兵,迫使刘邦就地修筑工事,坚守援越。直到信,越兵赶到,盖夏之战才开始。

韩信让留在齐国,自己带领大将孔、何,率领数万大军南下。以襁褓中的骑兵为先锋,先破程鹏,再从苏北直捣豫东,直捣项羽背后。随后刘邦和韩信发起进攻,项羽军队伤亡约一万人,退守盖夏,于是齐、韩两军在伊乡(鹿邑县南)完成会师。

此时已是十一月,彭越、吕布等兵已到。30万人左右的中国诸侯军,在刘邦的指挥下,在韩信的统一指挥下,继续追击项羽。项羽追到垓下(睢水南岸,距牯岭200公里)后,收兵集结九万人,准备最后决战。

所以韩信也立刻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孔将军住左,费将军住右,信假装在中间。刘邦走后,和柴被任命为刘邦的后卫队。(以上完全基于史书,实力没有记载。至于诸侯的兵如何搭配,也是无从考证。但根据这个记载,毫无疑问,韩信是负责战役的策划和执行的。)

韩信首先率军向前进攻,项羽奋起反抗。辛军不宜撤退,项羽乘胜追击。于是孔、费立刻两军夹攻,韩信回军取之。在三面夹击下,楚军被打败了。项羽筑起壁垒防御,韩信立即调集三十万士兵包围楚军,准备将其全部歼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