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国际油价仍在飙升,近20年来的历史高点一再被刷新。自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今年强劲的油价冲击持续时间是罕见的。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此轮油价上涨对中国影响深远,不仅拖累了相关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压力。同时也直接促成了近期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出台。面对国内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际低价石油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关头。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能源危机是亟待解决的头号问题。因为石油在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39.97%,能源危机突出表现为石油危机。与其他社会和经济危机不同,它不是暂时的,也不是人为的和可控的。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是以矿产能源为基础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都是高能耗产业。所以能源问题不解决,就会动摇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从国情来看,问题更加严重: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贫乏的能源资源,面对老百姓不断上升的发展诉求,能源问题将是最难解决的方程。

还有一个解决压力,来自地缘政治。从环境上看,我们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国外产油区能对其施加较大影响并为我们所用的并不多。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产地是中东,这是一个我们政治文化力量非常薄弱,很难到达的地方。从中东到中国,海上运输线相当长,但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经济和军事条件,我们还无法控制制海权和制空权。东南亚的印尼石油资源丰富,但离中国也是远航距离,而且是伊斯兰世界,我们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再一个是俄罗斯和中亚,中国也在积极探索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进口石油的管道,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地缘政治色彩很浓。虽然中俄两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但从历史上看,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争端。虽然俄罗斯不再英雄,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沉睡的巨人正在觉醒,它将在10-15年后再次成为重要的力量。而且和任何资源丰富的土地一样,这个地区也有一些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纠缠和争斗的影子。

能源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特殊商品。所谓国际关系,其实就是国家利益的较量,充满了获取、给予和竞争。普京访华期间,对于双方最关心的中俄能源合作问题,普京仍未给出明确回答。其实没有别的原因。俄罗斯应该把石油作为战略武器,在中日的竞争和斗争中为自己的国家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国家都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安达线”的停飞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能源外交”的思维需要打破。把握自己的需求,了解别人想要什么,研究对手的想法,把握外交主动权,在赢得* * *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对于刚刚开始“资源外交”的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21世纪是能源竞争的世纪,能否解决能源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现在不是巨额投资可以换油田的时代。地球上优秀的原油资产长期被西方国家牢牢控制。即使在其他地区,中国企业也想参与大型投资项目,但也被国际石油巨头排除在外。因此,中国只有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不断与国际竞争者竞争,才能在世界石油战略地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这也是国际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接近40%。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缺口将达到2亿吨以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会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摩擦不可避免。这时候“资源外交”也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是应对石油供应短缺的危机,只能是短期的,不能稳定物价;积极寻求与产油国对话,争取更多来源,依靠外部力量同样不靠谱;因此,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自身,在于能否改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如果能做好国内的“节流”,那么在能源外交上也能赢得更多的回旋余地和更多的谈判砝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其实你想想,廉价的工业品和成品能换多少油?如果不解决能源瓶颈,我们的发展成果可能会被抵消。不仅是生产,无节制的高消费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现在每年大量进口石油,主要用于开车。这不是道德影响或教育的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人口6543.8+05亿。按照654.38+00万人的年增长率计算,其中将有800万人就业。因此,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必须不低于6%,才能支撑人口膨胀后的巨大就业压力。那么必然需要几大产业的发展支撑。对于我国支柱产业都是高能耗产业的现状,未来必须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一是积极发展新型替代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国民经济对高能耗产业的依赖。

能源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特殊商品。“能源外交”的思路需要突破。把握自己的需求,了解别人想要什么,研究对手的想法,把握外交主动权,在赢得* * *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对于刚刚开始“资源外交”的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迫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