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发展的规律

在词义变化过程中,指称义位和区别义位呈现出转化、继承、扩展和收缩等不同形式。今天留学网带来的论文就来说说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欢迎阅读。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中,提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自诞生以来,由于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语言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词语的意义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发展是影响词义演变的最重要因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自从有了社会,语言就存在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社会之外没有语言。因此,要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创造语言的人民的历史来研究语言。因此,考察词义的演变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史紧密结合。比如“人”指的是商朝和西周的奴隶。《尚书·多识》中提到“一周之时,动于阴而顽人”。周朝灭殷后,一部分殷人要迁到成州。此时这些人已经成为了周朝的奴隶,所以称之为“民”,又因为失控,所以称之为“顽民”。随着奴隶经济的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人民”从奴隶上升为自由人,社会地位提高。“人”就是“人民”和“老百姓”。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社会变革带来的词义的深刻变化。

2.古人的风俗习惯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联想,对词义的演变也有影响。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深受使用它的群体的影响。语言、语法和语义都有既定的特点。例如,在古代,“羊”被认为是六畜中最美味的佳肴。这种习俗也反映在词语和词义上,出现了许多来源于“羊”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多有“美”“善”之意,如“吉祥”,由“羊”训练为“善”。“善”从“羊”理解,被训练成“好运”“美”从羊理解。古人视羊为吉祥美好之物,其含义已被抽象化和引申。很多美好善良的人物和事物,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经·赵南·羔羊》一诗,比喻“勤俭持家,德行如羔羊”。小羊叫“小羊”。再比如“玉”字,原意是“美石”。但古人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五种美好的品质,所以文人墨客都佩戴美丽的玉来比喻美德。《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配玉。”“君子不去体无故,君子不止玉。”可见古代的君子都是玉,所以把“玉”比喻为一切美好的事物。

3.词义的演变也有其内在规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

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连续使用的,更广泛的词的意义会因为既定的原因而局限在一个方面。大多数事物或物体都是复杂的,它们是由几个可分离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这些部分有些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有些则无关紧要。在语言交流中,人们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与谈话相关的重要部分。比如古汉语中的“臭”字,既有“香”的意思,也有“臭”的意思。《易凝聚》:“臭如兰。”这个时候的闻就是“香”的意思。孔《英达书》很好地解释了“臭”字的词义变化:“闻是气的别称,古人闻出腥臭味就取名为臭。”在语言交流中,由于“臭”字往往意味着犯规,人们有选择地关注这一含义,因此“臭”字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变迁中它的意义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要看清语言的传承。所以追根溯源,不能忽视古汉语的意义及其演变。在我们的现代词汇中,有一些词的含义保留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几乎没有变化。如“大”、“小”、“哭”、“笑”,这些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传承和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话。由于语言的传承,今义是由古义发展而来的,必然存在古今关系。有些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关系是模糊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日常的积累和认真的分析。

词义的演变极其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义的扩展。词义的引申是指概念的延伸,引申出来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比原来更广。比如古代“诗”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现在指一般的诗歌。类似的词还有“江”和“何”。在古代,江和河都是专有名词,原指长江和黄河。如《公失》:“江汉之鱼甲鱼,富于天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领兵渡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一般河流,含义范围从个别扩大到一般。原来的专有名词“江”、“河”,后来用形容词表示,变成了“长江”、“黄河”。“帆船”一词过去指在水上行走,现在也用来指在空中飞行的飞机。“花”原指植物的花,全部展开为整株植物,包括根、茎、叶。如“种花”并引申为动词“花钱”,相当于“造”和“用”的意思。

第二,含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概念外延的缩小,即后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只是原文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如“宫”,一般指古代的房屋。“宫”和“房”是同义词,都是指先秦时期的房屋。秦汉以后,“宫”指封建帝王的住所,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一些老字号叫“宫”,只有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叫宫。比如少年宫,文化宫。“功”的意义范围越来越小。再比如“夫”,古代指成年男子。《说文》:“周制,八寸为尺,十寸为尺,人长八尺,故称夫。”韩非子:“古人之夫不耕,草木足食。”后来“丈夫”一词仅指女性的配偶。古代的“床”既指坐具,也指被褥。《说文》:“床,安坐之人”,段玉裁将其改为“安坐之几席。”木兰诗:“开我东亭门,坐我西亭床。”两者都指的是座椅,而现在的“床”,往往指的是床上用品,应用范围缩小了。

第三,意义的转移。意义的转移是指意义从一个事物转移到一个指b的事物上,A和b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如《说文》第七卷所说的“穷”是“极”,本义是“穷尽”或“终了”,引申为苦难或绝望;用作动词时,表示“走到尽头”。荀子劝学:“蛇飞无足,鼠穷五技。”《宝蟾山之旅》:“一个骑士,他擅长的东西从他嘴里说不完。"后来,"贫穷"有了贫穷的意思,成了"贫穷"的同义词,它的意思就转移了。贫穷和古代的贫穷是有区别的。穷和富是对立的,穷和交也是对立的。后来“精疲力尽”的意思用得少了,但仍保留在成语中,如“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穷追不舍”等。又如“谢”字,《说文》:“谢,辞。"引申为“告诉”、“告诉”或“想当然”. "《触龙谈昭皇后》:“进则急,主自谢。《鸿门宴》:“我去了,现在张亮留下来谢你。"孔雀东南飞:"母亲谢媒人:'女方先立誓'"后来引申为"谢谢",与"辞"没有类属关系,意思变了。

第四,词义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珍惜,改变对善恶的评价,从而影响对词义的评价。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等等。比如“奴才”指的是古代勇猛的将领和武将。《论普通话与越南语》:“虽夫无四面之忧,谋士奴才不可不择。”《李翰广传》:“将军也是国家的爪牙。”“奴才”的现代含义确实是帮凶,走狗,已经成了贬义词。再比如“复辟”,古代指“复辟皇位”,现在指“反动势力复活”。有些贬义变成了褒义,比如“锻炼”。在古代是“玩弄法律陷害人”的意思,是贬义词。现在的意思是“劳动锻炼”、“思想锻炼”、“身体锻炼”,“锻炼”成了褒义词。

第五,词义模糊。词义的演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往往会引起词性的变化。虽然变化很复杂,但有一个大趋势。就是从真实到虚拟。词性是这样,意思也是这样。古代实词多,虚词少。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由古代实词演变而来的。如《相》字,《说文》曰:“相,存目,从目随木。”《易》曰:“地者可观,木者不可观。”《诗》云:“鼠有皮。”本义是仔细看,观察,引申为“辅助”,再引申为“相互”,再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历史记载。《淮阴侯传》:“向君之面不可封,危矣。”(观察)。《游宝蟾山》:“主在黑暗中迷茫,无与比,不能来。”(辅助)。《南导序》:“太阳与北方共骑于长淮。”“相互”的意义很弱,渐渐变得没有意义。孔雀东南飞:“发誓不与母亲分离,暂时回家。”失街亭:“再派一个将军来帮你。”“分开”和“帮助”后面都是宾语,这样的“相”就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一般来说,词义的发展变化是用引申来解释的。在上述五种意义演变的情况中,以“意义的扩大”(意义项的增加)为主,使词的意义越来越准确、精密,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注意词义的演变和新旧词义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对词义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这样在阅读作品时,就不会因为用现在的词义代替原来的词义而误解一些一词多义的词语。

论文边肖认真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论文大纲|论文范文|论文致谢|论文答辩|论文格式|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