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经济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一轮发展时期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重要社会发展主题。与所有社会一样,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议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四个方面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思想上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仰危机”,一些人怀疑和反对社会主义。国民心态中存在着物质主义、庸俗、躁动、冷漠、不负责任、虚假夸大等“六大消极倾向”。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经济关系、不同利益的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这样一个基本国情,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因此,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其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旨在最大限度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不是“专制”或“绝对集权”,而是强调对多元价值的“引领”。其建设也要从国情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有益的、包容的、整合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完成先进文化对消极文化、文化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批判,以及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融合。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思想道德建设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决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知耻、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貌宽容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领域和地方混淆了是非、美丑的界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在经济活动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商业贿赂、行业腐败和失信等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加强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3.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一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文化氛围。此外,要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积极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互联网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使各类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和谐文化重在创造。《决议》提出: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要“形成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文化既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文化,也不是传统的市场文化,而是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是全民的、群众的、人民享有的文化。和谐文化的创建在于全民的积极参与。文化是可以物化和实践的。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过程中,创建了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许多具体形式的文明社区活动。这些活动大多具有群众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他们不仅传播先进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在和谐人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