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领国际新秩序的论文
摘要:近十年来,全球贸易额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增长,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尖锐。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战略资源,却造成了这些国家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一味追求贸易扩张、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实际上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环境效应对贸易的“挤压”限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引入环境变量促进贸易战略的可持续性成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环境,贸易战略
首先,贸易的环境影响
传统的贸易理论和实践往往着眼于较差的贸易量和国民福利,往往忽略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李嘉图基于比较利益的理论和H-O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没有考虑到贸易可能造成的环境外部性。根据这些理论,自由国际贸易将实现帕累托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国民福利。但是,这种观点只有在静态条件下,没有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而加入贸易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环境效应要复杂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环境损害。例如,砍伐河流上游的森林以促进林业相关产品的出口,会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下游国家外向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与产品和服务交换相关的产品效应;与市场和经济活动的扩大有关的规模效应;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和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与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相关的监管效应。因此,这些影响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和短期的持久影响,进而对贸易利益和国家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但出口增长弹性比较大,负的规模效应往往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应。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个国家的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例如,资源产品的跨境贸易往往是建立在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的基础上,野生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容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然而,目前的转基因产品贸易越来越被证明隐藏着许多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突出的绿色壁垒和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反映了不适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及人类、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和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中国实行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数量模式,造成了令人震惊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1,破坏生物资源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而数量大幅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来源已经或濒临枯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区域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导致土地沙化,产区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的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部分地区的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过度采挖而濒临灭绝。
2.矿产资源的损失
矿产资源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矿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和威胁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的能源,自然资源的投入高于产出水平,使得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不经济,但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这类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大比重,特别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发展高污染产品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2)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消耗资源产品的进口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相关原材料的进口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份额都在增加;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增长迅速。从1993开始,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的逐年扩大,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估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65438+亿吨,净进口率为41%。这种趋势不仅会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加剧中国的环境问题。
2.易污染产品的进口
氟氯烃以及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和冰箱等产品的进口增加了中国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中国消除这种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和塑料薄膜造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容易使地表水富营养化,引起赤潮,威胁近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物的转移和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物的现象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的进口分别占进口总额的265,438+0.3%、7.8%和65,438+065,438+0.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了36.2吨有毒废物,价值约为11.55万英镑。这些有毒废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残渣、电池、旧衣服甚至放射性废物。它们的再生过程对使用它们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此外,一些外国企业进口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设备,以旧换新,通过投资转移到国内。这种投资本质上是有毒废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三,中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战略
要实现中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适当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澎湃之际,环境效应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建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体系。
出口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我国出口面临持续“刚性”顺差但整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和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环境规避贸易观念,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在出口产品中引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素,使之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和相关质检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类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使环境指标等质量指标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和凸显优质品牌的环境优势,通过建立一批环境“标杆”贸易产品,推动相关产业部门转型升级;此外,应努力改善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借助财政、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培育环境规模经济。[2]对外向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和发展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努力形成企业和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通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环境标准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突出作用,中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积极实施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体系,完成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的绿色方案实施步骤;其次,积极推行环境标准体系,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的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性;再次,大力拓展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在标签认证领域的合作,推动环境标签多边认可,努力扩大标准制定层面的国际话语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2)坚持可持续进口理念,规范贸易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的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水平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理念很少涉及。2007年,针对持续的贸易顺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纳入政策调整范围,这对全面合理发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进口要求基于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产品、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污染防治技术和设施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成为中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危险废物进口,垄断拆船业和废碎料废纸进口;严格禁止进口对世界生物多样性有害的野生动植物;严格控制有害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进口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产品。
贸易投资是我国吸引外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以进出口为目的的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和出口。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吸收的外资金额迅速增加。着眼于国内实际,中国今后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应把环境因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控制吸引外资的入口,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益的产业和产品生产,如清洁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绿色包装等。,大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更加注重环境与外资的协调,更加努力地提高利用外资的环境效益,促使我国在贸易类吸引外资。
(3)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所导致的许多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的公共性,企业未能将环境成本纳入其生产经营的总成本框架,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在高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开发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低、社会成本高的产品。现代税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经济理论和西方实践表明,税收在市场经济下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目标生产经营的有益税种。[3]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快启动环境税制,从重点污染源和便于征管的征收对象入手,根据行业特点征收差别税。特别是要加强环境税对不利于环境贸易的产品生产经营的调节功能,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根据经济预测,2010年全球环境贸易将达到6000-10亿美元。面对这一趋势和我国环境贸易的现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环境产业,建立环境贸易基地,可以创造业绩,积累经验,辐射国内外,从战略上推动环境贸易发展的大局。鉴于各类经济开发区日益成为我国大量进出口贸易生产企业,政府应积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环保贸易示范区建设。要建立开发区的贸易规章制度,制定绿色有机产品的贸易管理法,全面普及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消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可持续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别优惠,如退税支持,确保进出口经营权优先,设立出口信贷和产品认证的“绿色通道”。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收集和跟踪国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相关有影响的环保措施,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开发区环保体系进行研究和评估,逐步形成资源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补偿的良性机制,推进企业外贸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D)扩大国际合作空间,加强环境贸易的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鉴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应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的双边和多边谈判,利用世贸组织的舞台,努力推动有关贸易与环境协定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一些资质较好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获得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限,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害的活动转移到第三国,特别是防止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因素,中国不仅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相关国际规范、以环境为名搞事实贸易的贸易保护主义,坚持为环境目的采取的贸易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中任意的歧视手段。绿色壁垒应遵循客观合理性原则和实施路径。[5]这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当前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客观认识环境标准及其应有的补偿机制,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