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远领先于世界的中国技术在明清时期停滞不前?写一篇短文。

不可否认,《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是科技史上的巨著。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地震仪等发明不再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科技发明的断层源于落后的自然经济。类比西方社会的经济形态,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迅速崛起的阶段。相反,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中国的封建经济达到了顶峰。虽然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这个初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像一棵大树下生长的小草,得不到阳光雨露——资本、劳动力、市场等等。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一直处于萌芽状态,也导致了中国传统科技向现代科技转型缺乏最根本的经济土壤。明清科技停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首先是经济政策。既是“重农抑商”。从战国商鞅变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被奉为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金科玉律”。没毛病。以农为本的政策确实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明清时期反对“农”“商”的弊端和危害越来越突出,对工商业的长期压制客观上已经导致了“科技发明使用”的流失。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需要廉价方便的书写材料,那么造纸术的改进大概需要几个世纪;如果不是频繁的战争和对强大火器的需求,那么火药在军事上真正的推广和应用大概不会出现在宋代。显然,明清时期的科技不可能继续创新发展,或者说他们缺少太多类似的“需求”。其次,是思想文化政策。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明显在走下坡路,突出表现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非常规”的统治手段来维护统治秩序——严刑峻法、特务统治、文字狱等。其中,八股文仅限于“四书”“五经”,实用技术知识则被斥为“异端”“邪说”,从而被排斥。于是,就出现了知识分子埋头于“义”而不谈科技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既然科学技术失去了创造主体——人,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又如何呢?第三,是外交政策。明朝中叶以来,中国基本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西学东渐”之花也在统治者的闭关政策下枯萎了。当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正在追忆“康乾盛世”,沉醉于“去中国化”的梦想。所以,直到鸦片战争,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可以推广到那么多欧洲国家,却到不了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如果我们失去了交流的渠道和博采众长的胸怀,自然就会失去科技发展的机遇。当然,明清时期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停滞落后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统治者实施的政策。教育体制的落后,观念的陈旧,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国传统科技难以走向现代科技。可悲的是,科技的落后最终造成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中华民族的屈辱使我们警醒:只有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一切束缚科技发展的旧制度,才能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开创中国引领世界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