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改革论文:面对新课程美术教师该做什么…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对美术教学也提出了要求: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反映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质。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新的美术课程,美术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体现人文精神,从生活美术的角度实施美术课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教学重视“经”的教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21世纪,教育不再仅仅是追求一张文凭。但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的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应该贯穿学习者的一生。由于美术课程对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所以从未受到重视。艺术学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应该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本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去发掘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课程因素,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叶圣陶先生说:“上课,最重要的是看学生,不能只看老师。”可见,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永远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态度,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来学习美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多角度加工应用美术课程资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生活用品联想”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那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启发联想进行改造,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关键是发现这种课堂实践是贴合生活、活跃思维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建模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参与和体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酿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发展和整合过程。学生的学习风格取决于老师的不断指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善于发挥艺术的形象性、人文性、综合性、遐想性等特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善加利用和创新,同时千方百计设计教学方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这是教师转换角色首先要意识到的。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自主学习转变。学生获取美术信息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从“传授”向“推广”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从各种渠道观察、实验、探索、讨论课程资源信息,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美术的策略,发展审美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艺术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学习;建立一个可接受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表达和欣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能和学生一起求真,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在实施这些美术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应该定位为:(1)主动观看,去体验和了解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展现;(2)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鼓励真情实感,大胆表现艺术形象,肯定儿童的审美情趣;(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艺术的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让每天上课不成为单调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幸福的道路。“更何况,教师本身作为当事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自己处理教学情境中问题的体验式方式。其实每个老师都在反思、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最合适的改进建议,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在新的美术课程中,也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我们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任何创新思维都必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深化和发展。那么,我们如何进行?(1)改变美术课程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索来发展,应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简单接受——即通过临摹一些名家作品和优秀作品,根据老师的教导来理解美术的学习方式,而应该培养学生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美术创作和欣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来获得对美的切身体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发现、热爱质疑、乐于探索一切美的存在和努力学习艺术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让学生同时看到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把这种艺术创作的种子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使他们成为热爱美、认识美、创造美的高素质一代。(2)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在个性的释放中提高开拓提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达,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在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中,通过类比产生新的思想。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发展思维、类比思维和想象思维。如果在装饰画里画一棵树,春天可以画绿树,秋天可以画黄树和红树。你能画蓝色的树和黑色的树吗?通过引导学生用光的角度去看,用装饰的手段去表现,去感受人的心理和心情,让学生明白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画,等等,学生敢于用各种方式去表现事物。这样就容易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比如“漂浮”这一课,要求学生根据浮力原理,用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做一只船,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好前期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作品,这不仅是手脑的配合,更是交流的能力。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它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不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通过艺术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艺术的良好熏陶,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1)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不要把美术和丰富的人文背景割裂开来,这是所有美术老师首先要做的。技能学习,艺术教育只是把它当作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他的终极追求。美术老师不仅教孩子画画,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大部分伟大成就。直觉、理解、欣赏、评论这些伟大的成就,有利于全面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文意识,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在实践中,首先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其次,要在人文背景下理解作品,从作品中挖掘人文内涵。(二)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独立体验的空间。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人文方式,往往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强调体验就是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为体验就是感受、思考、分析、操作、发展和尝试。但经验在某些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它处于一个没有理性分析的低级阶段。我不知道学生学习绘画语言,了解美的规律是没有用的,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体验都不一样。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体验是以自我为基础的,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影响。面对审美对象,并不仅仅关注对象本身,而是强调对象给予自己的感受,唤起自己的情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适应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树立学习美术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1)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是明天世界的主人,他们应该参与明天的全球竞争和挑战。要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终身学习,创造和努力。今天,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杯子,以自己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水,也就是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能力。在他们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的能力,就是一步一步地引导这一活动,并从中获得。可以说,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业能力的基本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成功来自于他们的自信,而学生自信的形成往往来自于老师的鼓励。教师要多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善于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一些绘画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鼓励,在课堂上适当放松作业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的小进步并给予表扬,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调查、作品展览、项目活动报告等。,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改变“像”“技”等单一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性、个性、创造性等艺术的基本特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艺术课程对人的全面素质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所有美术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从生活艺术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行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从人文的角度来研究课程实施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创新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上是我实施新课程的一些体会,很不成熟。请批评指正。